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强

作品数:7 被引量:65H指数:4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近海海洋环境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生物学
  • 2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异养细菌
  • 3篇生物碳
  • 2篇碳循环
  • 2篇气候
  • 2篇气候变化
  • 2篇球藻
  • 2篇微型生物
  • 2篇聚球藻
  • 2篇蓝细菌
  • 2篇
  • 2篇超微型
  • 1篇低氧
  • 1篇低氧环境
  • 1篇有机碳
  • 1篇有机质
  • 1篇原绿球藻
  • 1篇原生生物
  • 1篇植物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溶解有机质

机构

  • 7篇厦门大学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天津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7篇郑强
  • 4篇焦念志
  • 3篇张锐
  • 3篇张瑶
  • 2篇徐大鹏
  • 2篇汤凯
  • 2篇骆庭伟
  • 2篇张永雨
  • 1篇高坤山
  • 1篇陈峰
  • 1篇史权
  • 1篇樊炜
  • 1篇李彦玲
  • 1篇崔球
  • 1篇樊景凤
  • 1篇汪光义
  • 1篇赵美训
  • 1篇赵艳琳
  • 1篇卢豪良
  • 1篇曾永辉

传媒

  • 4篇厦门大学学报...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海洋微型生物储碳过程与机制概论被引量:14
2013年
在全球气候环境演变的背景下,认识海洋微型生物对碳循环的贡献,需要了解其过程和机制。最近提出的"微型生物碳泵"理论阐释了海洋储碳的一个新机制:微型生物活动把溶解有机碳从活性向惰性转化,从而构成了海洋储碳。这个过程当中,自养与异养细菌、病毒、原生动物等具有不同生理特性微型生物类群扮演着不同的生态角色,本文将围绕微型生物碳泵主线分别论述之。
焦念志汤凯张瑶张锐徐大鹏郑强
关键词:溶解有机碳细菌病毒
海洋微型生物碳泵——从微型生物生态过程到碳循环机制效应被引量:25
2011年
微型生物是海洋生态系统中"看不见的主角",在资源环境以及全球变化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研究通过方法创新和大量现场调查,从一类特殊微型生物类群——好氧不产氧光合异养细菌(AAPB)入手,展开了微型生物生态过程与机制的系统研究,修正了国际同行AAPB计数方法的误差,获得了全球海洋AAPB的分布规律,解释了以往现场实测结果的分歧,澄清了以往理论上的偏颇认识;建立了包括不产氧光能利用途径的上层海洋碳循环模型,并通过大量现场实测揭示:细菌光能利用关系到海区碳循环的"源""汇"格局;在这些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新的海洋碳循环机制,提出了"微型生物碳泵"理论框架,为全面认识海洋储碳机制、促进学科交叉、研发海洋碳汇奠定了基础.
焦念志骆庭伟张瑶张锐汤凯陈峰曾永辉张永雨赵艳琳郑强李彦玲
关键词:微型生物碳循环
缺氧/低氧环境下微生物介导转化的有机质分子特征
2023年
海洋溶解有机质(DOM)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存库之一,微生物的代谢活动是塑造海洋DOM库的重要过程目前,微生物与DOM互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有氧环境,而对低/缺氧条件下微生物介导转化的DOM分子特征研究较少.在水体富营养化加剧和全球变暖的背景下,海洋近岸水体缺氧现象频发.为探究低氧条件下微生物群落响应及其介导转化DOM分子特征的变化,本研究通过受控培养实验(分别以天然海水和人工海水为本底添加海带多糖),对比不同溶解氧浓度(7、5和2mg L^(-1))和不同底物条件下微生物介导的DOM转化过程,并利用光谱学分析和超高分辨率质谱FT-ICR MS探究不同实验组的DOM组分变化.结果表明,在原位海水添加海带多糖的培养体系中低氧浓度(≤2mg L^(-1))下微生物代谢活性降低,群落演替相对滞后,严格需氧的细菌类群如类假单胞菌科和鞘氨醇单胞菌科的生长被抑制,总有机碳(TOC)的利用速率在第4到32天降低了36.9~46.7%,类酪氨酸和类色氨酸荧光DOM组分被保存,DOM腐殖化程度明显降低.在所有培养体系低氧浓度下,DOM的分子芳香度指数明显降低本论文为深入研究近岸河口缺氧条件下更多活性DOM被保存的过程和机制提供了实验证据.
肖仕聪陈佳欣沈渊陈奇王煜李运运何晨蔡阮鸿史权焦念志郑强
关键词:微生物群落结构溶解有机质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聚球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网络优先出版)预览
2022年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细菌及病毒的相互作用维系了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复杂性,对于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模式预测,聚球藻将会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海洋聚球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异养细菌和蓝细菌病毒的互作机制4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郑强贺博闻史文卿陈奇林大晖王煜
关键词:蓝细菌微食物环原绿球藻聚球藻超微型异养细菌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聚球藻的生态学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3年
海洋超微型蓝细菌是地球上数量最多的光合自养原核类群,主要由聚球藻(Synechococcus)和原绿球藻(Prochlorococcus)两个属组成,贡献了约25%的海洋净初级生产力.聚球藻是一个古老且多样性非常高的类群,从赤道到极地都有分布.聚球藻与异养细菌及蓝细菌病毒的相互作用维系了微食物环的结构和复杂性,对于海洋生源要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至关重要.在全球变化的大背景下,基于模式预测,聚球藻将会在生态系统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本文从海洋聚球藻对初级生产力的贡献、遗传多样性,及其与异养细菌、蓝细菌病毒的互作机制4个方面综述该领域研究的新进展.
郑强贺博闻史文卿陈奇林大晖王煜
关键词:聚球藻碳循环异养细菌全球变化
微型生物碳泵研究进展被引量:4
2021年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二氧化碳(CO2)浓度持续升高,加剧了气候变化,引发全球关注.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活跃碳库,工业革命以来吸收了近1/3人类活动排放的CO2,调控着全球气候变化.海洋吸收和储藏CO2的机制包含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其中“微型生物碳泵(MCP)”是一种新认识的生物机制,阐述了由微型生物(异养细菌、古菌、病毒和原生生物等)参与的将活性有机质转化为惰性溶解有机质(RDOM)的生态过程,在海洋循环和储藏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回顾自MCP理论提出以来的重要研究进展,包括:MCP介导的RDOM解析方法及其分子特征,海洋微型生物与DOM的相互作用机制,病毒及原生生物介导的碳循环对海洋有机质的影响等,并展望MCP未来研究方向.
蔡阮鸿郑强陈晓炜徐大鹏王煜骆庭伟张锐
关键词:气候变化浮游植物异养细菌古菌原生生物
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被引量:27
2017年
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缓冲器"的作用.蓝色碳汇,简称"蓝碳",即由海洋生态系统捕获的碳(主要是有机碳),是海洋储碳的重要机制之一.蓝碳最初认识的形式是可见的海岸带植物固碳.其实之前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的、看不见的微型生物(浮游植物、细菌、古菌、病毒、原生动物)占海洋生物量9 0%以上,是蓝碳的主要贡献者.中国陆架边缘海占国土总面积的1/3,碳汇潜力巨大,亟待研发.本文以近海生态系统碳汇过程、调控机制及增汇模式为主线,论述了近海生态系统结构与碳循环功能特征、碳汇形成过程与机理,并结合近海碳汇在沉积记录中的地史过程演变探讨了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对碳汇的可能影响,展望了碳汇工程在增加近海海洋储碳能力方面的应用前景.
张瑶赵美训崔球樊炜齐家国陈鹰张永雨高坤山樊景凤汪光义严重玲卢豪良罗亚威张子莲郑强肖伟焦念志
关键词:微型生物气候变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