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闫迎军

作品数:25 被引量:240H指数:9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北京协和医院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乳房
  • 4篇乳房缩小
  • 4篇手术
  • 4篇皮瓣
  • 3篇整形术
  • 3篇乳房缩小整形...
  • 3篇软组织
  • 3篇术后
  • 3篇缩小整形术
  • 3篇隆乳
  • 3篇面部
  • 3篇面瘫
  • 3篇并发
  • 3篇并发症
  • 3篇除皱
  • 3篇除皱术
  • 2篇肉毒
  • 2篇肉毒毒素
  • 2篇软组织扩张
  • 2篇软组织扩张术

机构

  • 22篇北京协和医院
  • 3篇中国协和医科...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胜利油田中心...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24篇闫迎军
  • 24篇乔群
  • 11篇张海林
  • 10篇孙宝东
  • 9篇白明
  • 9篇刘志飞
  • 7篇赵茹
  • 7篇王晓军
  • 6篇黄渭清
  • 6篇曾昂
  • 5篇王先成
  • 4篇孙家明
  • 4篇宋可新
  • 3篇方柏荣
  • 2篇赵玉明
  • 2篇曾昂
  • 2篇冯锐
  • 2篇王从峰
  • 1篇孙桂森
  • 1篇周刚

传媒

  • 6篇中国美容医学
  • 4篇中华整形外科...
  • 3篇中国修复重建...
  • 3篇整形再造外科...
  • 2篇中国临床解剖...
  • 2篇中华医学美学...
  • 2篇中国实用美容...
  • 1篇中华妇产科杂...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7
  • 16篇2006
  • 2篇2005
  • 3篇2004
  • 1篇2003
2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双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被引量:24
2006年
目的:探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手术方法及术后效果影响因素。方法:应用改良双环法进行乳房缩小整形术85例,术中切除腺体组织150~1200g,将外上侧腺体组织楔形切除后,将乳头-乳晕-腺体组织瓣置于正常解剖位置,以乳头为中心向内侧适度旋转,并适当固定塑形使乳房的上极保持丰满;并对手术后效果进行初步评价。结果:80例患者接受随访,手术后74例患者双侧乳房形态及乳头乳晕对称,乳房上极较丰满,乳头乳晕感觉良好,患者满意,总满意率为92.5%。结论:改良双环法乳房缩小整形术手术后乳房形态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简易调查表显示患者手术后关心的问题首先是乳房形态及乳头乳晕感觉。
孙宝东张海林闫迎军乔群
关键词:乳房肥大双环法乳房缩小整形术
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8
2004年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深部神经的走行分布,为设计合理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7具女性尸体的14个乳房标本的肋间神经分支进行解剖观测,其中3具为乳房肥大伴下垂标本。结果: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深支恒定到达乳头乳晕,于乳房后间隙向内走行约(2.8±1.0)cm后进入乳腺,距乳晕缘(2.2±1.3)cm穿出乳腺,于皮下走行进入乳晕皮下;在下垂乳房,该神经随乳房下垂而下降。3、5肋间神经深支到达乳晕者分别为2个乳房和4个乳房。前皮支没有深支进入乳腺。结论:乳头乳晕总是恒定地接受来自第4肋间神经外侧皮支深支的神经支配,因此在乳晕周围环形切口乳房缩小整形术中,在皮下浅支均被切断的情况下,应最大限度地保留外下方腺体携带乳头乳晕转移,以保证乳头乳晕的感觉。
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关键词:乳房神经支配乳房缩小整形术
吻合血管的口止母和趾短伸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 探索吻合血管的去神经拇、趾短伸肌游离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疗效。方法2003年4月~2005年4月,采用显微外科技术以去神经拇、趾短伸肌游离移植修复晚期面瘫26例,其中男10例,女16例。年龄16~65岁。病程6个月~60年。将肌肉的肌腱端悬吊于患侧鼻翼、鼻唇沟中点、口角及颏窝,肌腹埋藏于咬肌的支配神经周围,并进行跗外侧动、静脉与颞浅动、静脉或面动、静脉吻合,修复面瘫的口鼻畸形及运动障碍。术后采用Douglasl临床指标及Stennert评分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术后26例患者的静态外观均即刻恢复双侧对称;均获随访6个月~2年。6个月后有明显的动态外观恢复:病史在2年以上者23例,除1例仅有轻微口角动度恢复外,余22例术后均可自然微笑并基本对称地暴露牙齿。病史在2年以下者3例,仅1例可自然微笑并基本对称地暴露牙齿,1例可微笑但不能对称暴露牙齿,另1例仅有口角动作但不能有协调的表情。经Douglas指标评价,效果为“卅”者共23例。经Stennert评分术前术后差值在5分以上者22例。结论吻合血管的去神经拇、趾短伸肌游离移植修复晚期面瘫,术式简便、创伤小、疗程短、效果可靠。
黄渭清王先成乔群赵玉明杨红岩王丛峰闫迎军宋可新冯锐曾昂白明
关键词:面瘫趾短伸肌拇短伸肌去神经
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研究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1
2004年
目的:研究女性乳房的血管构筑模式,为设计安全的乳房缩小整形术式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采用血管铸型、乳房组织血管透明方法对11具成年女性尸体22个乳房标本血管进行解剖学观察。结果:乳房皮肤层血供主要来自胸廓内动脉的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分支,血管走行朝乳头方向集中。胸廓内动脉穿支中以第2肋间穿支为最粗大,胸外侧动脉分支中以乳头外上方分支为最粗大。乳腺主要血供来自深部穿支:上半部来自胸大肌表面的穿支较细小,下半部来自肋间隙的穿支较粗大。这些穿支血管垂直走向皮肤表面与皮肤层血管形成吻合。结论:(1)乳头乳晕的血供主要来自皮肤层,皮肤血管以胸廓内动脉的第2肋间穿支和胸外侧动脉的起始部分支最为粗大;(2)来自深部乳腺的血供较少,为胸壁穿支的细小终末支;(3)在乳房缩小整形术中,以内上或外上真皮蒂或真皮腺体蒂携带乳头乳晕较单纯腺体蒂更为安全。
孙家明乔群张海林孙宝东闫迎军
关键词:乳房血管构筑乳房缩小整形术
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患者外阴重建术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探讨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创面修复、外阴重建的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2005年10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14例外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4例患者均行外阴广泛性局部扩大切除术,采用带蒂股前外侧皮瓣或下蒂腹直肌肌皮瓣修复外阴缺损创面,并行外阴重建术。结果14例行外阴重建术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的皮瓣全部成活,于术后12~14 d切口拆线,切口Ⅰ期愈合,其中1例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腹股沟区手术切口发生感染,但其皮瓣及供区植皮Ⅰ期愈合;1例行股前外侧皮瓣转移修复术的患者皮瓣发生部分坏死,面积约4 cm×6 cm,经局部换药、创面植皮治疗,术后36 d完全愈合。14例患者接受了2~20个月的术后随访,重建后的外阴形态丰满,富有弹性,阴道口无狭窄,疤痕无明显挛缩。结论应用股前外侧皮瓣或腹直肌肌皮瓣转移修复外阴癌广泛切除术后的皮肤软组织缺损,进行外阴重建,可使患者在手术切除肿瘤后获得外阴解剖外观及部分功能的恢复,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孙宝东吴鸣沈铿潘凌亚黄惠芳闫迎军张海林王先成赵茹乔群
关键词:外阴肿瘤外科皮瓣皮肤移植修复外科手术
个性化治疗面部老化的观察研究被引量:14
2006年
目的探讨面部老化不同治疗方法适应证的选择原则及治疗要点,介绍一种量化评价面部老化程度和治疗有效率的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45例面部老化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各种除皱手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的适用范围及治疗要点.结果 45例患者随访1~3个月,效果满意.适应证选择合理,除皱手术与A型肉毒毒素注射,均取得了较高的有效率.结论面部老化的治疗,应根据患者的自身情况和治疗需求,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闫迎军乔群王晓军徐军黄渭清赵茹刘志飞
关键词:面部老化个性化治疗除皱术A型肉毒毒素
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乳并发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特点研究被引量:3
2007年
目的:观察聚丙烯酰胺水凝胶(PAMHG)注射后发生并发症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的免疫学变化。方法:应用流式细胞分析技术测定注射PAMHG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各个亚群含量变化并与对照组(健康未注射PAMHG)人群相比较。结果:水凝胶组和对照组外周血B淋巴细胞在各个时间组变化趋势一致,组间差异无显著性。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百分率水凝胶组均存在1~7项不等的指标异常。水凝胶组T3、T4、T8、NK细胞、Tn亚群含量、Ts亚群含量在各个时间组均低于对照组;水凝胶组Tm和Tc亚群在各个时间组均高于对照组。结论:PAMHG作为软组织充填剂注入人体,引起细胞免疫变化,细胞免疫处于增强状态,对机体的长期免疫效应尚需进一步积累病例并长期观察。
孙宝东刘定华赵茹闫迎军张海林白明乔群
关键词:聚丙烯酰胺水凝胶免疫反应并发症
两次延迟在扩张皮瓣转移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4
2005年
目的 介绍一种在扩张皮瓣转移过程中增加扩张皮瓣成活面积的两次延迟法。方法在扩张器注水充分后 ,分两次行延迟术。首先据情在扩张皮瓣设计两条平行切口线 ,切开皮肤、皮下组织达扩张器包膜表面 ,原位缝合。术后 10~ 14d行第 2次延迟术 ,在扩张皮瓣远端设计弧形切口 ,与第 1次延迟术切口相连。切开达扩张器包膜表面 ,缝合切口。第 2次延迟术后 10~ 14d切取扩张皮瓣转移修复创面。结果 自 2 0 0 0年 8月至 2 0 0 2年 8月 ,应用本法为 16例长宽比值过大 (扩张皮瓣最大面积为 36cm× 9cm ,长宽比例为 4∶1)或旋转转移角度过大的扩张皮瓣行两次延迟术 ,术后皮瓣未见血运障碍 ,10 0 %成活。结论 两次延迟在扩张皮瓣转移中能保障皮瓣的血运 ,并明显提高了扩张皮瓣成活的面积。
吴意光乔群刘志飞李森恺李养群柳成赵茹宋可新闫迎军孙宝东
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作用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探讨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期手术时,在扩张器植入的区域,根据植入的部位和植入的层次注射0.06%肿胀液,然后切开皮肤皮下,按术前标记的剥离范围剥离,缝合切口,拆线后注水;在行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Ⅱ期手术时,取出扩张器后,将皮瓣旋转或推进,切除病变,在扩张包膜基底注射0.06%肿胀液,将扩张包膜切除,缝合切口。结果2000年1月~2005年1月,应用100个扩张器,共治疗50例,均获得了满意效果。结论肿胀技术在皮肤软组织扩张术的Ⅰ、Ⅱ期手术中均有术中腔隙便于剥离、副损伤少、术中和术后出血少、术后患者术区疼痛轻等优点。
刘志飞乔群王晓军闫迎军张海林曾昂白明
关键词:肿胀技术皮肤软组织扩张术扩张器肿胀液切口副损伤
股前外侧组织瓣临床应用112例分析被引量:25
2006年
目的 总结分析股前外侧组织瓣解剖规律及其在组织缺损修复重建中的适应证和应用价值。方法1985年3月-2004年8月,对112例股前外侧组织瓣移植进行临床总结。其中男67例,女45例。年龄5~65岁,平均38.5岁。针对受区不同情况,将股前外侧组织瓣切取分为4类: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78例;吻合血管的游离脂肪筋膜瓣移植22例;带蒂顺行岛状皮瓣移位5例;远端为蒂逆行岛状皮瓣移位7例。对面、颈、肢体、躯干等部位的软组织缺损所致功能障碍或外观缺陷进行修复,并对术后效果和供区恢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营养股前外侧组织瓣的动脉皮支出现率100%,具有肌间隙皮穿支(33%)和肌皮穿支(67%)两种基本解剖类型。组织瓣源血管均为旋股外侧动脉降支或横支。皮瓣移植成活107例,成活率达95.6%。术后33例获随访6个月~11年,远期随访效果满意率91%,供区无功能受限。结论股前外侧组织瓣解剖恒定,具有多种突出优点,是修复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材料。尤其是穿支皮瓣形式,可保持受区形态,降低供区损伤,成为应用趋势。
张启旭乔群陈光宇滕利柳成闫迎军刘冬孙桂森崔正礼周刚
关键词:股前外侧皮瓣穿支皮瓣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