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伟

作品数:19 被引量:14H指数:2
供职机构:肇庆学院政法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哲学宗教

主题

  • 12篇胡塞尔
  • 11篇现象学
  • 3篇动感
  • 3篇唯识
  • 3篇唯识学
  • 3篇胡塞尔现象学
  • 3篇发生现象学
  • 2篇笛卡尔
  • 2篇哲学
  • 2篇统觉
  • 2篇逻辑
  • 2篇黑格尔
  • 2篇《大纲》
  • 2篇大纲
  • 1篇对象性
  • 1篇多德
  • 1篇心理
  • 1篇心理学
  • 1篇心识
  • 1篇心性

机构

  • 19篇肇庆学院

作者

  • 19篇陈伟

传媒

  • 3篇学术研究
  • 2篇南京大学学报...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2篇现代哲学
  • 2篇肇庆学院学报
  • 2篇中国现象学与...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江海学刊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广西大学学报...
  • 1篇珠江教育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1
  • 4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马克思“世界”阐述中的现象学运思方式
2017年
马克思在探讨世界问题时既区别于唯心主义,也区别于通常的唯物主义,他的哲学运思方式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现象学的。在马克思那里,世界既不是观念意义上的自在之物,也不是物质意义上的自在之物,它始终与人的实践活动相对,在这个意义上,世界是视阈性的概念。马克思哲学的重大创新在于:它不仅在内容上和所讨论的问题上根本区别于传统西方哲学,而且在思维方式上根本区别于传统西方哲学而与后来才得以充分发展的现象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陈伟
关键词:现象学运思方式
实践现象学与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
2020年
实践现象学有两层含义:关于经验实践的现象学和作为心性实践的现象学。前者将感性事物的感知和生活世界的经验理解为实践活动,而非理论认识;后者将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从自然态度向超越论态度转变的意志努力和练习,而非对既有方法的理论运用。在胡塞尔现象学中,从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笛卡尔式道路向非笛卡尔式道路的过渡,意味着从理论现象学向实践现象学的过渡;在非笛卡尔式道路中,恰恰是现象学的心理学道路而非生活世界道路才是通往超越论现象学的更根本的道路;在唯识学—现象学的跨文化视野中,可以将现象学还原理解为一种心性实践。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
人格主义态度与现象学的开端问题——基于胡塞尔《观念》Ⅱ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胡塞尔在《观念》Ⅱ中的人格研究是在人格主义态度和自然主义态度相对峙的框架中进行的,与自然主义态度将人与世界的关系理解为实在关系不同,人格主义态度将其理解为意向关系;从构造论的角度可以区分出两种人格:一种是在其自身感知以及他人感知中被把握到的统觉性人格,另一种是作为理性主体的人格,后者具有其自身生成的历史。从超越论现象学方法论的角度看,人格主义态度是通达超越论现象学的一种非笛卡尔式的开端,从现象学的哲学理念的角度看,人格主义态度是理性的自身阐明和人格的自身沉思之目的论进程的开端。
陈伟
相似性联想与相似化统觉——兼论胡塞尔发生现象学的两种类型被引量:3
2017年
相似性联想是感性场域层面上的被动综合的基本功能,相似化统觉是感知经验层面上的主动综合的基本功能。在胡塞尔现象学中,这两者被看做是发生构造的时间性进程的两个阶段。但这是混淆了两种发生现象学思路的结果。因此必须区分两种不同的发生现象学类型:第一,发生—逻辑的类型,即对发生构造的诸层次之间的逻辑关系的描述和阐明;第二,发生—历史的类型,即对发生构造的经验过程的意义生成和意义积淀的描述和阐明。可以在前一种类型上合法地讨论相似性联想和相似性统觉之间的抽象的发生—逻辑的关系;但不能在后一种类型上合法地讨论相似性联想和相似性统觉之间的具体的发生—历史的关系。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发生现象学
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思想体系--以依他起性与动机引发概念为中心
2021年
与唯识学的思想体系由识转变理论和转依理论两大部分组成一样,现象学的思想体系也包含构造现象学和还原现象学两大部分。识转变理论以依他起性概念为中心来结合识论与三性说,与此类似,构造现象学以动机引发概念为中心来结合现象学与存在论;转依理论是唯识学以依他起性为中介从遍计所执性向圆成实性转变的心性实践论,与此类似,还原现象学是以人格主义态度及其基本法则动机引发为中介从自然主义态度向现象学态度转变的心性实践论。借助唯识学的眼光,可以凸显出现象学潜藏的心性实践维度。
陈伟
关键词:唯识学现象学
还原与动感——论胡塞尔与普凡德尔的西费尔德会面之现象学意义
2014年
在与普凡德尔探讨感知难题的西费尔德会面中,胡塞尔获得了超越论还原的观念。基于这一观念,感知难题被表述为如何理解感知对象固持的同一性与感觉的流动的杂多性之间的统一。胡塞尔对这一感知难题的研究使感知现象学获得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动感构造。动感是身体运动被还原后的感觉,它作为自身并不展示而在功能上使得其他感觉展示出来的特殊感觉具有三个组成部分:动感组元、图像组元和联结这两者的动机引发。动感组元是时间性的流动,贯穿于其中的是纵意向性,图像组元是感觉内容的延展,贯穿于其中的是横意向性,两者通过"如果-那么"的动机引发规则结合成唯一的一条意识流。动感构造处在发生构造之最底层,只有通过动感,感性领域的构造才得以可能,进而,感性对象以及其他经验的构造才得以可能。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动感
心识变现与意识构造——基于《成唯识论》与胡塞尔现象学文献的比较研究
2020年
佛教唯识学与胡塞尔现象学都将意识现象作为核心的研究课题。正如在唯识学中一切现象并非独立存在,实乃心识之变现的结果一样,在现象学看来,一切事物都是意识构造的成就。在唯识学的心识变现理论中,处理最底层的变现问题的是遍行心所理论;相应地,在现象学的意识构造理论中,处理最底层的构造问题的是被动综合理论。两种学说在根本的思想旨趣以及理论体系上都具有高度的相似性。
陈伟
关键词:唯识学现象学《成唯识论》
观念可能性与实在可能性--论胡塞尔对《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的修改
2013年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第6研究第1篇第4章主要讨论种类内容在观念上的协调性或相容性问题。在彻底修改版中,胡塞尔增加了对观念可能性问题和实在可能性问题的研究。观念可能性与本质对象之构造相关,它指的是对于观念本质而言,某物作为其示例的可能性。观念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的中立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它最终起源于联想的纯粹被动综合作用。实在可能性与超越对象之构造相关,它表明某物现实地存在于此的可能性。实在可能性起源于对设定性意识进行确然性等级上的质性变异,从发生现象学的观点看,实在可能性被理解为被引发的可能性,与之相对应的则是进行设定的理性的发生进程。对观念可能性和实在可能性进行研究,意义在于揭示出胡塞尔后期思想和前期思想的内在关联。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逻辑研究》发生现象学
胡塞尔感知现象学中的两种统觉模式——兼论感觉内容的意向性问题
2014年
统觉问题是胡塞尔感知现象学的核心问题。胡塞尔现象学重点介绍了两种统觉模式:"立义内容—立义"的统觉模式和"动感—图像"的统觉模式。第一种统觉模式坚持了无意向性的立义内容(感觉内容)和有意向性的立义活动之间的区分,事物的统觉过程即立义活动赋予感觉内容以意义的过程,该模式适用于静态现象学的分析;第二种统觉模式认为感觉内容并非最终之物,它本身具有特殊的意向性,是在动感和感觉图像的关联中自身构造起来的,在此基础上,立义活动以及统觉对象也才能构造起来,该模式适用于发生现象学的分析。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统觉意向性
转依与还原——从唯识学看现象学的心性实践
2021年
现象学和唯识学在意识分析方面有许多可以相互发明之处,不止于此,和唯识学一样,现象学(这里只谈胡塞尔现象学)也存在一个心性实践的维度。这是何种意义上的心性实践?可以在此预先给出回答:如果心性实践仅指在一定的戒律、仪轨下通过约束行为、训练心性从而获得智慧的一系列固定的训练秩序(戒、定、慧)的话,那么胡塞尔现象学肯定不包含任何心性实践的可能性。但如果心性实践也可以指通过一系列的意志努力和练习(它不涉及在戒律、仪轨下约束行为的问题),转看待世界的日常态度为看待世界的超越论态度的话,那么胡塞尔现象学不仅也谈及了这种心性实践。
陈伟
关键词:胡塞尔现象学唯识学超越论仪轨戒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