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加俊

作品数:100 被引量:359H指数:11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吉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哲学宗教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94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6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篇梗死
  • 13篇脑梗
  • 13篇脑梗死
  • 12篇蛋白
  • 12篇细胞
  • 10篇缺血
  • 8篇血管
  • 8篇帕金森
  • 8篇帕金森病
  • 7篇脑缺血
  • 6篇卒中
  • 6篇老年
  • 6篇超声
  • 5篇动脉
  • 5篇脑梗死患者
  • 4篇电图
  • 4篇影像
  • 4篇脑卒中
  • 4篇康复
  • 4篇抗体

机构

  • 92篇吉林大学中日...
  • 13篇吉林大学
  • 7篇吉林大学第一...
  • 6篇大庆市第四医...
  • 4篇吉林医药学院
  • 3篇江苏大学附属...
  • 3篇吉林大学第二...
  • 3篇天津市第四中...
  • 3篇天津市人民医...
  • 2篇大庆油田总医...
  • 2篇北华大学
  • 2篇吉林大学第三...
  • 2篇吉林省电力医...
  • 2篇吉林司法警官...
  • 1篇第四军医大学...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河北医科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附...

作者

  • 99篇陈加俊
  • 14篇刘晓阳
  • 10篇李佳
  • 8篇王立波
  • 6篇庞金奎
  • 6篇赵云华
  • 6篇金夕雅
  • 6篇邢影
  • 6篇李媛冰
  • 6篇孙亚娟
  • 5篇邬英全
  • 5篇怀淑君
  • 5篇方乐
  • 5篇田明秀
  • 4篇徐志华
  • 4篇齐玲
  • 4篇高鹤铭
  • 4篇张爽
  • 3篇张磊
  • 3篇宋冬晶

传媒

  • 24篇中国实验诊断...
  • 21篇吉林医学
  • 19篇中国老年学杂...
  • 8篇中华老年医学...
  • 6篇吉林大学学报...
  • 4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现代康复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黑龙江医学
  • 1篇癫痫杂志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医疗设备
  • 1篇临床医学工程
  • 1篇中国老年学学...

年份

  • 1篇2024
  • 4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1
  • 2篇2020
  • 2篇2019
  • 7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2篇2015
  • 5篇2014
  • 6篇2013
  • 6篇2012
  • 6篇2011
  • 10篇2010
  • 7篇2009
  • 4篇2008
  • 4篇2007
  • 5篇2006
  • 4篇2005
10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康复技术及装备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0年
康复技术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治疗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包括康复手法及康复设备。本文系统介绍了PD运动症状的各种康复训练方法及新兴的康复医疗设备,总结了PD运动症状康复治疗的传统方法及与新兴的康复医学设备相结合的新方法,重点介绍了将神经反馈、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的理念引入PD的康复治疗当中,体现了PD康复治疗观念的更新及进展,并指出基于人工智能、神经反馈、计算机技术的神经康复将是未来PD乃至神经康复的新方向。本文的意义在于全面系统总结了PD康复方法,更新了PD康复治疗的理念。
孙亚娟徐志华陈加俊刘景鑫
关键词:帕金森病运动症状康复技术虚拟现实
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2012年
目的测定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发病72h以内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梗死组,45例)、有脑血管危险因素但无脑梗死发生的患者(高危组,27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20例)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分别记录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病灶体积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梗死组(0.034±0.012)%与高危组(0.047±0.009)%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低于对照组(0.063±0.009)%,且梗死组低于高危组(均P〈0.05);梗死组轻度(0.047±0.009)%、中度(0.036±0.009)%、重度(0.022±0.007)%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降低(P〈0.05),重度组低于中度组,中度组低于轻度组(均P〈0.05);梗死组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其中大灶组低于中灶组,中灶组低于小灶组(均P〈0.05);(4)颈动脉内膜增厚组(0.043±0.010)%、颈动脉斑块组(0.036±0.010)%及颈动脉狭窄组(0.023±0.009)%,3组患者外周血CD34^+细胞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其中颈动脉斑块及颈动脉狭窄组低于颈动脉斑块组,颈动脉斑块组低于颈动脉内膜增厚组(均P〈0.05)。结论外周血CD34^+细胞水平在脑缺血急性期明显降低,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陈加俊杨旭昕郑雪冰黄丽红张爽赵云华金夕雅李媛冰
关键词:脑梗死颈动脉硬化
帕金森病路易(小)体的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原发性帕金森病(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PD)的主要病理特征之一是出现于中脑特定脑区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能神经元的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PD病人LBs和/或路易轴突也出现于脑内其他脑区非多巴胺能神经元,比如蓝斑(locus coeruleus,LC)等脑干个别脑区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额前叶皮层(prefrontal cortex,PFC)、颞叶皮层(temporal cortex,TC)等大脑多个脑区胆碱能神经元.为了明确LBs的蛋白质构成,本文通过蛋白质生物信息学数据分析,就LBs的蛋白质构成归纳了5个方面的要点:a.LBs的组织结构单元是α-突触核蛋白(α-synuclein,α-SYN)表征的2类纤维状聚集物和6类非纤维状聚集物(通常被称为寡聚物);b.病理性α-SYN在LBs内存在5种化学修饰形式;c.19个α-SYN相关蛋白质分别与α-SYN共定位于LBs;d.117个LBs的已知蛋白质被划分为10组不同蛋白质功能群组;e.LBs的蛋白质组学鉴定数据库包含了分别在LC、SNpc和PFC脑区组织水平鉴定的84、124和120个候选蛋白质,在TC脑区细胞水平鉴定的108个候选蛋白质,以及在TC脑区亚细胞水平鉴定的29个候选蛋白质.上述要点广泛、深入地概括了LBs的蛋白质构成.
陈加俊田明秀李兴安胡林森
关键词:原发性帕金森病蛋白质生物信息学
Aβ_(25-35)致PC12细胞核酸、蛋白质氧化损伤及依达拉奉的保护作用
2006年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对淀粉样β蛋白25-35(Aβ25-35)诱导的PC12细胞核酸、蛋白质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实验对象分为三组:依达拉奉保护组(依达拉奉20μmol/L,Aβ25-3530μmol/L)、Aβ25-35干预组(Aβ25-3530μmol/L)和正常对照组。采用MTT法测定细胞生存率;慧星法测定DNA单链损伤;ELISA法测定羰基蛋白含量;比色法测定羟自由基(.OH)并计算.OH清除率。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25-35干预组细胞生存率降低,DNA单链损伤明显加重,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升高(P均<0.001)。依达拉奉保护组与Aβ25-35干预组相比,细胞生存率明显升高,DNA单链损伤明显减轻,细胞内羰基蛋白含量减低(P<0.001或P<0.01),但都未达到正常水平。依达拉奉对.OH的有效清除率可高达79.98%。结论依达拉奉能够通过清除.OH来减轻DNA损伤,并能减少细胞内蛋白质氧化产物的生成,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周小平陈加俊于明邬英全
关键词:依达拉奉淀粉样Β蛋白PC12细胞氧化性应激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动态变化研究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动态观察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月-2012年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其中,梗死组按照时间(第1、2、3、5、7天)进行分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法测定全部人群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比较各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并分析其在梗死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常规检测血常规。结果梗死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在第1天、第2天低于对照组,第5天、第7天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3天略低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梗死组第1-2天血常规中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较正常值显著异常升高,且中性粒细胞与Treg细胞百分比呈负性相关(相关系数r为-0.664,P<0.01)。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水平变化可以成为评估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早期脑缺血的非侵入性指标;Treg细胞可作为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免疫稳态失衡和炎症反应的标志物之一。
金夕雅王立波赵云华陈加俊李媛冰刘晓阳
关键词:炎症反应
高频超声诊断小儿急性阑尾炎164例分析被引量:13
2012年
小儿急性阑尾炎是儿童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1]。年龄较小的患儿不能准确表达腹痛性质和配合体检,诊断存在一定困难。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普及特别是高频探头的广泛使用,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凸现[2,3]。我们通过对本院彩超检查并经临床和病理证实的急性阑尾炎164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小儿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和意义。
王丹杨翊研陈加俊
关键词:急性阑尾炎高频超声诊断小儿高频探头病理证实急腹症
胸腔内灌注顺铂联合胸部热疗治疗老年恶性胸水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09年
怀淑君陈加俊吴金义王焰金承烈
关键词:热疗顺铂胸腔灌注
针刺对巢蛋白表达的影响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探讨针灸对脑梗死灶中巢蛋白的影响。方法:用颈内动脉栓线法制成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永久性局灶性缺血模型(MCAO),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研究MCAO后双侧大脑皮质及梗死灶nestinmRNA的表达时程变化及电针的影响。结果:局灶性脑缺血诱导反应型星形胶质细胞重表达nestin,电针可促使nestinmRNA的表达。结论:针刺可促进脑梗死灶中巢蛋白的表达,从而在神经再生中发挥作用。
陈加俊方乐董春梅李亚娟刘玉伟
关键词:针刺巢蛋白脑梗死
抗GAD65和抗GABABR双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2023年
目的:分析脑脊液(CSF)双抗体阳性自身免疫性脑炎(AE)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疗过程,为该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CSF中抗谷氨酸脱羧酶(GAD) 65和抗γ-氨基丁酸B型受体(GABABR)双抗体阳性AE患者的临床表现、头部核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EEG)、CSF特征及预后,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患者,男性,47岁,亚急性起病,病情逐渐加重,主要表现为头痛和发作性抽搐,意识模糊,头部MRI提示病灶位于大脑镰右侧额顶枕叶,CSF检测抗GAD65和抗GABABR双抗体阳性,EEG有异常的尖波及慢波,诊断为AE,患者经抗炎等对症治疗逐渐好转并出院,继续口服激素治疗,5个月后再次复发,急性起病,表现为抽搐伴口角流涎,头部MRI提示右侧颞叶异常高信号影,行糖皮质激素治疗后患者好转。结论:CSF双抗体阳性AE患者复发可能性较大,激素抗炎治疗有效,在颅内病变定位于额顶枕叶时需考虑出现抽搐等症状,并及早完善EEG等检查。
苏杭李佳曾慧宾陈加俊
关键词:谷氨酸脱羧酶65脑脊液脑电图
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测定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的水平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2年2-12月在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期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即梗死组)48例和同期住院健康体检者(即对照组)30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分别记录梗死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病灶体积以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①梗死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中度组,中度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梗死组不同梗死病灶体积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大灶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中灶组,中灶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小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梗死组患者均经颈动脉血管超声证实有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根据病变程度分为三组:颈动脉内膜增厚组(A亚组)、颈动脉斑块组(B亚组)、颈动脉狭窄组(C亚组),三组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均较对照组降低。其中,C亚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B亚组,B亚组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百分比低于A亚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水平在脑缺血急性期明显降低,与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灶体积、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刘晓阳康春阳韩莹莹陈加俊王立波赵之恭
关键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梗死灶体积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