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国
-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华中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生物物理与生物化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教育部“春晖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生物组织光学特性的测量方法及医学应用被引量:13
- 1999年
- 对生物组织光学特性参数的测量方法及其在医学上的应用进行了全面论述,分析了测量误差的来源,结果表明测量结果的客观性取决于模型假设(如散射的各向同性或异性、边界的匹配与否等)、测量技术、实验装置、定标方法和介质非均匀性等。
- 龚辉骆清铭曾绍群陈卫国张智
- 关键词:生物组织光学特性测量方法
- 用于脑血流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术被引量:25
- 1999年
- 介绍了用于大脑血流量检测的近红外光谱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验体系,该系统可完成对近红外光学信号的实时采集、处理和显示等功能.在血模型实验结果基础上。
- 骆清铭邓晖龚辉曾绍群陈卫国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术脑血流量大脑功能
- 用近红外光拓扑图技术短期预测脑梗塞被引量:6
- 2000年
- 本研究用近红外光大脑拓扑图技术 ( near- infrared cerebral topography,NIRStopography) ,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梗塞模型的皮层缺血部位进行定位成象 .我们利用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峰值波长分别为 850 nm和 760 nm的原理 ,制作了 NIRS拓扑仪 .分别用 NIRS拓扑仪、磁共振成象和解剖样本染色对 1 0只 SD雄性大鼠大脑皮层缺血部位进行成象 .结果表明 ,NIRS拓扑图所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与磁共振图象及解剖样本所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2 ( p<0 .0 5)和 0 .89( p<0 .0 1 ) .
- 陈卫国李鹏程骆清铭卢广胡波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拓扑图脑梗塞
- 用近红外光拓扑图技术实时跟踪脑血流变化被引量:17
- 2000年
- 用近红外光大脑拓扑图技术(near-infraredcerebraltopography,NIRStopog raphy) ,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线栓梗塞模型的皮层缺血部位进行定位成像。利用氧合血红蛋白和去氧血红蛋白对近红外光的吸收峰值波长分别为850nm和760nm的原理 ,制作了NIRS拓扑仪。分别用NIRS拓扑仪、磁共振成像和解剖样本染色对10只SD雄性大鼠大脑皮层缺血部位进行成像。结果表明 ,NIRS拓扑图所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与磁共振图象及解剖样本所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p<0.05)和0.89(p<0.01)。
- 陈卫国李鹏程卢广胡波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拓扑图脑梗塞
- 人体血乳酸在运动状态下的氧分配机理研究被引量:4
- 1999年
- 研究了在高于或低于乳酸血症阈(LAT)负荷条件下受试者的氧分配机理.结果表明:在以低于乳酸血症阈的负荷运动时,促进HbO2释放氧的主要因素为PO2下降,且在此过程中有呼吸代偿现象.在以高于乳酸血症阈的负荷运动时,乳酸是促进HbO2释放氧的主要因素.
- 何曙光陈卫国
- 关键词:乳酸血乳酸
- 用基因标记技术实时观察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试图建立一种快速、直接判断中性粒细胞的吞噬、杀菌功能的标准方法 ,并对该方法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 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 (GFP)基因的PRSETB质粒转化为大肠埃希菌BL2 1 ,利用BL2 1 高效表达GFP后发出强烈绿色荧光的特点 ,用电荷耦合器件 (CCD)耦合荧光显微镜连续记录中性粒细胞对大肠埃希菌粘附、内吞、消化和残体外排的全过程。结果 粘附过程 :BL2 1 在中性粒细胞膜表面停顿约 1 5s(1 5 0± 0 15s) ,为抗原识别过程 ;内吞过程 :中性粒细胞膜内陷、伸出伪足将大肠埃希菌包裹 ,并向细胞中心移动 ,持续时间可达 132s(132± 14s) ;消化过程 :当大肠埃希菌进入中性粒细胞胞体后 ,其杆状体逐渐变短 ,GFP发出的荧光强度逐渐变弱 ,持续时间约为 35 0s(35 0± 32s) ;残体外排过程 :可观察到溶酶体残体由中性粒细胞中心向胞膜运动 ,最后排出 ,持续时间约为 140s(140± 2 7s)。结论 该方法利用光子学显像和基因标记相结合的技术可以实时、连续观察中性粒细胞对大肠埃希菌的吞噬杀菌过程 ,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
- 陈卫国洪志刚何冬红张智红曾绍群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大肠埃希菌GFP
- 大脑活动光子学检测中内源信号分析
- 1999年
- 现代的神经功能成像方法,比如PET、fMRI都是利用与活动相关的血液上的动力变化来间接取得脑部诱发电活动的。然而,在神经科学与生理学中,无损伤的大脑功能光子学检测技术正展现出它的优势而逐渐成为重要的神经成像方法[1],其中内源信号在大脑活动光学成像中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近年来内源信号各成分及其光学特性的研究做一概述,探讨内源信号所揭示的生理过程,并提出其在脑研究领域中还有待深入探索的问题。
- 尹萌骆清铭陈卫国曾绍群龚辉
- 关键词:光学特性
- 用光子标记技术实时动态观测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
- 1999年
- 基因标记和光子学显象技术相结合,实时观测中性粒细胞吞噬病原体细胞骨架运动规律. 利用致冷CCD系统组建了高灵敏度的荧光激发与测试装置. 将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PRSET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利用BL21高效表达GFP后发出强烈绿色荧光的特点,用光子显象技术连续记录荧光的变化,从而在不受干扰的条件下实时动态观察了中性粒细胞粘附、内吞、消化大肠杆菌的全过程.
- 曾绍群陈卫国龚辉张智红骆清铭
- 关键词:中性粒细胞基因标记GFP
- 缺血性脑梗塞的近红外光谱研究被引量:1
- 2000年
- 对近红外光谱大脑拓扑图技术的成像原理进行了探讨 ,并对大鼠大脑光敏剂诱导梗塞模型的皮层缺血部位进行定位成像。分别用NIRS拓扑仪、磁共振成像和解剖样本染色 ,对 10只SD雄性大鼠大脑皮层缺血部位进行成像。结果表明 ,NIRS拓扑图所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与磁共振图象及解剖样本显示的皮层缺血面积的相关系数分别为 0 87(p <0 0 5 )和 0 81(p <0 0 1)。
- 陈卫国李鹏程卢广胡波曾绍群骆清铭
- 关键词:近红外光谱拓扑图脑梗塞
- 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定位诊断脑梗塞被引量:5
- 2002年
- 目的:用大量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评价血红蛋白近红外光谱(NIRS)变化特征,实现对大脑梗塞灶的定位诊断。方法:计算并搭建了双波长(850nm和760nm)NIRS拓扑系统。用20只SD大鼠建立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并对梗塞灶成像;然后用磁共振(MRI)和化学染色方法对同一只大鼠梗塞灶成像,并比较不同技术显示的梗塞灶位置和面积。结果:重建的NIRS拓扑图显示大鼠大脑左侧皮层有一低的光密度区,平均梗塞面积为19.50mm^2(19.50±0.35mm^2,n=20);染色的解剖样品显示平均梗塞面积为18.46mm^2(18.46±0.38mm^2,n=20);MRI显示平均梗塞面积为20.71mm^2(20.71±0.27mm^2,n=20),三种技术显示的平均梗塞面积无显著性差异(F(2,57)=2.47,P>0.05)。NIRS与MRI、解剖样品之间相关系数分别为(r=0.82,P<0.05)、(r=0.89,P<0.01)。同时,NIRS拓扑图显示的梗塞灶的位置和几何形状也为同一只大鼠的MRI、解剖样品所证实。结论:研究结果提示,NIRS可以实时跟踪各种因素引起的大脑皮层血流变化。
- 陈卫国卢广等
- 关键词:脑梗塞近红外光谱拓扑图大脑中动脉梗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