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存根

作品数:63 被引量:641H指数:14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0篇期刊文章
  • 2篇科技成果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20篇生物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1篇褐马鸡
  • 9篇林区
  • 7篇陕西黄龙山自...
  • 7篇土壤
  • 7篇群落
  • 7篇自然保护区
  • 7篇保护区
  • 6篇生境
  • 5篇植被
  • 5篇主成分
  • 5篇黄土丘陵
  • 4篇演替
  • 4篇植物
  • 4篇生产力
  • 4篇生物量
  • 4篇土壤含水量
  • 4篇物量
  • 4篇含水量
  • 4篇产力
  • 3篇地柏

机构

  • 52篇西北农林科技...
  • 11篇西北林学院
  • 9篇长江师范学院
  • 9篇延安大学
  • 5篇陕西师范大学
  • 2篇西北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延安市黄龙山...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 1篇泰山学院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黄河上中游管...
  • 1篇瑞典农业大学
  • 1篇石柱土家族自...
  • 1篇济南市园林局

作者

  • 63篇陈存根
  • 13篇廉振民
  • 12篇李宏群
  • 8篇彭鸿
  • 6篇张硕新
  • 6篇雷瑞德
  • 5篇徐怀同
  • 5篇郝文芳
  • 5篇梁宗锁
  • 4篇刘建军
  • 4篇张兴
  • 4篇王强
  • 3篇尚廉斌
  • 3篇钱红格
  • 3篇陈书军
  • 3篇李广泽
  • 3篇彭鸿
  • 2篇何军
  • 2篇张海峰
  • 2篇李红生

传媒

  • 16篇西北林学院学...
  • 6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林业科学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动物学杂志
  • 2篇四川动物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中国生态文明
  • 1篇种子
  • 1篇北方园艺
  • 1篇防护林科技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水科学进展
  • 1篇西北大学学报...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草业科学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8篇2010
  • 7篇2009
  • 3篇2008
  • 6篇2007
  • 3篇2006
  • 9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 2篇2002
  • 2篇1999
  • 1篇1997
  • 6篇1996
  • 3篇1994
  • 1篇1993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退耕还林后陕北吴起县植物区系研究被引量:2
2007年
陕西省吴起县1998年确立了封山退耕的战略,并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退耕还林第一县。实施退耕还林后,吴起现有种子植物56科160属235种。其中裸子植物3科3属3种,被子植53科157属232种。中国特有属2个,包含中国特有种2个。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包括了种子植物科的8个分布类型和2个变型,以及种子植物属的14个分布类型和11个变型。温带成分构成了本区系的主体,本区系属于温带性质。同时本区系又有丰富的热带亚热带成分,具有明显的热带亚热带向温带过渡性。
徐怀同王鸿喆刘广全陈存根周一琴王强曹笑皇李红生
关键词:退耕还林种子植物区系特征
榆林沙区沙地柏生物量与生境之间的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06年
采用样方和称重法对陕西榆林沙区丘间低地(A),固定沙地阳坡(B),固定沙地阴坡(C),沙丘顶部(D),半流动沙地阳坡(E),半流动沙地阴坡(F)等6种不同生境沙地柏生物量进行了调查测定,用SAS软件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平均树高和物种丰富度是描述地上生物量的主成分,坡向是影响地上生物量的主导生态因子;不同生境间沙地柏地上及地上各器官生物量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生境生物量大小顺序为:E〉B〉F〉C〉A〉D,叶是地上生物量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2)不同生境间沙地柏根量无显著性差异,但不同土层、不同径级根量除3~5mm根系外其余均存在显著性差异;0~80cm土层是沙地柏根量居集最大的土层,占总根量的76.32%~97.83%,根径〈1mm的根量最大,平均占总根量的38.10%,根径为5~7mm的根量最少,平均占4.26%;(3)用茎枝量可间接反映根量的动态变化。
曹雪峰何军陈艳陈存根李广泽张兴
关键词:沙地柏生物量生境
中欧针叶林培育理论和技术在秦岭林区中的应用研究
2007年
应用中欧针叶林培育理论和技术,以秦岭林区落叶松和油松林为对象开展了抚育间伐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技术实施抚育间伐可以有效改善目标培养树的生长环境,促进培养木生长和形质的改善;抚育间伐后,林分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平均材积均比对照样地有明显增大。说明该技术是一种有效的抚育间伐方法和林木增产措施,可在秦岭地区推广应用。
崔文滨胡莉娟陈存根张兴
关键词:抚育间伐针叶林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春季栖息地的选择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春季栖息地的特征,为保护褐马鸡栖息地、维持种群发展提供依据。【方法】于2006-04-05,在陕西黄龙山林区,采用样带法对褐马鸡春季觅食地和休息地选择进行了研究,测定了9条样带上褐马鸡栖息地54个觅食地和28个休息地样方及54个对照样方的20个生态因子。【结果】在地形和距离因素方面,褐马鸡多偏向低海拔、下坡位、小坡度、距离水源和林间小路较近以及隐蔽级较小的地方觅食;中午休息地多选择在半阴半阳坡、坡度较小、距离林间小路较远以及隐蔽级较大的地方。在地植被因素方面,觅食地内乔木和灌木种类要少,乔木最大高度和最大胸径较大,乔木与灌丛密度、草本高度较低以及食物丰富度较大;休息地内乔木层盖度较大,灌丛密度和高度以及草本高度较小。逐步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觅食地选择,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6.29%,可以较好地将觅食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对休息地选择,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6个因子的判别能力最强,由这6个变量构成方程的判别准确率达92.68%,可以较好地将休息地样方与对照样方分开。【结论】与水源最近距离、乔木密度、乔木最大高度、灌木种类、灌丛密度和食物丰富度是觅食地选择的关键因子;坡度、坡向、与林间小路距离、灌丛密度、隐蔽级和乔木层盖度是休息地选择的关键因子。
李宏群廉振民陈存根
关键词:褐马鸡觅食地
植物群落排序方法概述被引量:1
1993年
总结了几十年来植物群落排序研究的成果,探讨了各种排序方法在植物群落分析应用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并对排序的有效性进行了讨论。
彭鸿张仰渠陈存根
关键词:植物群落排序
秦岭中山地带主要森林群落演替规律及稳定性机理
雷瑞德陈存根张硕新刘建军王得祥尚廉斌陈海滨叶宏谋张胜利杨平厚田呈明
森林稳定性机理和恢复机制是森林生态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九五”期间,项目针对桦木林、锐齿栎林、巴山冷杉林、华山松林等秦岭林区垂直地带性顶极群落的演替规律及稳定性机理这一科学问题,从主要森林群落类型的结构、稳定性、动态及自组...
关键词:
关键词:森林群落演替规律稳定性森林生态学
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人工刺槐林土壤养分背景和生产力关系研究被引量:18
2005年
通过对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11龄人工刺槐林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土壤含水量和刺槐的株高、冠幅、胸径、新枝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肥力水平偏低,有效养分缺乏。(2)整个生长季内,三个立地条件的土壤养分含量是:生长初期>生长中期>生长末期,说明林地自肥能力弱,地力在逐渐的衰退;(3)不同立地类型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不显著,三个立地条件下的人工刺槐林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而三个立地条件下的刺槐生长量却有差异,因此认为,引起刺槐林生产力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土壤含水量,土壤养分的缺乏,更加恶化了刺槐的生长条件。要想彻底改变刺槐生长“小老树”的局面,必须从根本上改变人工刺槐林的水肥条件;(4)三个立地条件之间,刺槐的生长量、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含水量大小均为:半阴坡>半阳坡>阳坡,所以,在建造人工刺槐林时,在半阴坡、半阳坡、阳坡三个立地类型之中,宜选择在立地条件好的半阴坡进行。基于上述分析,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时,必须慎重考虑不同立地条件下的土壤水分生态环境和土壤养分背景。
郝文芳单长卷梁宗锁陈存根
关键词:人工刺槐林生产力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土壤养分含量土壤含水量土壤肥力水平
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与土壤性质演变研究被引量:40
2005年
通过对黄土丘陵沟壑区退耕2a、68、9a、13a、16a、19a、25a、30a、40a的弃耕地土壤性质演变分析,初步总结出:①土壤含水量在整个的演替过程中,弃耕9a的群落,每一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大于其它群落相对应土层的土壤含水量;②土壤容重的平均值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弃耕6a>9a>13a>16a>19a>25a>2a>30a>40a的群落.除受耕作影响弃耕2a的群落外,从6a到40a随着演替的进展,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土壤容重逐渐变小;③随着演替时间的延续,土壤有机质、全氮、有效氮、全磷、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都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在不同阶段,其变化趋势有所差异;④在黄土丘陵沟壑区的弃耕草地上,土壤的理化性质在0~60cm易发生变化,而在60~100cm土层随着演替时间的增加,土壤的理化性质变化缓慢.⑤尽管演替进行的缓慢,但从土壤发展的角度来看,仍属进展演替,所以在黄土丘陵沟壑区,若排除人为干扰(开垦、放牧等),在现有的气候与环境条件下,植被有望得到恢复.
郝文芳梁宗锁陈存根唐龙
关键词:黄土丘陵沟壑区弃耕地群落演替土壤性质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some Sylviidae species based on complete mtDNA cyt b and partial COI sequence data
2010年
Members of the passerine family Sylviidae are distributed widely around the Old World and the phylogenetic relationships of many species still remain controversial.In this study,we investigated the phylogeny and relationships among 37 species of 11 genera by analyzing DNA sequences obtained from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b (cyt b) and partial cytochrome oxidase I (COI) genes.The data were analyzed by maximum-likelihood analysis and Bayesian inference.Th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the current genus Phylloscopus is non-monophyletic,while Seicercus is synonymized with Phylloscopus or is a group within the genus Phylloscopus.We may conclude that within Phylloscopus there are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P.magnirostris and P.borealis;among P.proregulus,P.yunnanensis,P.pulcher and P.maculipennis,as well as among P.occisinensis,P.schwarzi,P.armandii,P.collybita and P.fuscatus.Monophyly of the genus Cettia could not be corroborated;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ra Abroscopus and Tesia.However monophyly of Acrocephalus is supported.Furthermore,the clos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ylvia and Zosterops and among Prinia,Orthotomus and Cisticola are also supported.
雷忻尹祚华廉振民陈存根戴传银Anton KRITíN雷富民
关键词:PHYLLOSCOPUS
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了解褐马鸡(Crossoptilon mantchuricum)冬季夜栖地选择的特征。【方法】2006-11-2007-01,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北寺山林区,采用样线法对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特征进行了研究,共记录34个夜栖地和96个对照样方,测定夜栖地海拔、坡向、坡度、坡位、地理性、栖树高度和胸径、乔木层盖度、乔木密度、灌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与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与林缘距离、栖枝高度和栖位上盖度等参数。【结果】褐马鸡冬季夜栖地多偏向阳坡和半阴半阳坡、中坡位、山脊和山坡、海拔高度低、坡度大、接近林缘、人为干扰距离较近、乔木层盖度和密度较大、栖树胸径较大和草本层盖度较大的地方。主成分分析表明,前4个特征值的累积贡献率达到73.542%,可以较好地反映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的生境特征,根据载荷系数绝对值大小,将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分别命名为地理因子、位置与植被因子、夜栖树因子和地点转换因子。【结论】褐马鸡冬季夜栖地生境选择影响因子为地理因子(海拔、坡度、坡位和坡向)、位置与植被因子(乔木层盖度、草本层盖度、乔木密度、与林缘距离和人为干扰距离)、夜栖树因子(栖树胸径和栖枝高度)和地点转换因子(地理性)。
李宏群廉振民陈存根
关键词:褐马鸡夜栖地主成分分析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