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然峰
- 作品数:24 被引量:128H指数:6
- 供职机构:武警浙江省总队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先天性与获得性乙肝标志物模式及其各指标含量表达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
- 2004年
- 目的 :探讨先天性与获得性乙肝标志物模式及其各指标含量表达与肝纤维化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分析对先天性乙肝 4 8例、获得性乙肝 1 4 9例、单一HBsAg阳性HBV携带者 1 1例和健康对照 4 9例的乙肝血清标志物 (HBsAg、HBsAb、HBeAg、HBeAb、HBcAg和HBcAb)与肝纤维化指标 (HA、LN、PⅢ和Ⅳ .C)的含量作了检测 ,根据乙肝模式与含量进行分组比较分析。结果 :1 先天组HA、LN、PⅢ和Ⅳ C的平均含量 [(1 4 1 6± 4 6 1 )、(1 4 0 4± 6 6 1 )、(1 30 2± 30 6 )和 (6 6 7± 1 5 1 ) μg/L]低于获得组 [(1 5 9 6± 5 5 2 )、(1 6 4 8± 76 1 )、(1 5 0 6± 5 9 1 )和 (88 4± 2 7 1 ) μg/L](p均 <0 0 5 )。 2 在先天组或获得组内 ,大、小三阳比较 ,LN、PⅢ、Ⅳ C的p值均>0 0 5 ,无显著差异。 3 先天组的HA、LN、PⅢ、Ⅳ C含量与HBsAg浓度的升高不呈正相关。但在获得组内 ,随着HBsAg浓度升高而呈梯式上升。结论 :1 获得性乙肝的肝细胞损伤程度较先天性乙肝重。 2 大、小三阳的肝细胞损伤严重程度无显著差异。 3 获得性乙肝组的HBsAg含量与肝纤维化形成呈正相关。但在先天组 ,HA、LN、PⅢ、Ⅳ
- 薛鲜娥陈然峰陈孟春黄志勇黄晓文章喜诚
- 关键词:血清标志物肝纤维化放射免疫分析肝细胞损伤
- 乙型肝炎复制指标的相关性分析及其临床应用价值研究
- 2004年
- 目的 探讨HBeAg、HBcAg、Pres1Ag、HBcAb和HBV DNA的关系及其临床应用评价。方法 Pres1Ag和HBV M检测采用酶免法,HBV DNA采用荧光探针技术定量PCR法,HBcAg采用固相放射免疫法。结果 5项复制指标分别在HBV M不同模式组检出率不等同;HBcAb(+)组的HBV DNA和HBcAg阳性率显著高于HBcAb(-)的HBV M模式组(P<0.01);若以HBV DNA检测阳性为HBV复制金标准,HBcAg检测符合率(83.2%)显著高于其他指标(P<0.01),而HBcAb检测特异性和HBeAg检测灵敏度过低。结论 (1)HBcAg与HBV DNA相关性最好。(2)5项指标评价HBV复制的临床意义为:HBV DNA>HBcAg>Pres1Ag>HBeAg>HBcAb。(3)HBcAb仅仅可作为HBV复制的初筛指标。
- 陈然峰陈国军董长林黄晓文陈孟春
- 关键词:乙型肝炎
- 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LD同工酶若干条件的探讨
- 1995年
- 琼脂糖凝胶电泳测定LD同工酶若干条件的探讨董长林,张仙森,董金木,贾力,陈然峰,项向明,许炜(武警浙江省总队医院检验科,浙江嘉兴314000)我们对琼脂糖电泳法测定LD同工酶进行了改良,并建立新的LD同工酶测定法,现报告如下。1材料和试剂1.1仪器D...
- 董长林张仙森董金木贾力陈然峰项向明许炜
- 关键词:电泳测定琼脂糖凝胶巴比妥正常人血清
- 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后的修复及其肝细胞损伤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有YMDD基因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停用拉米夫定后YMDD突变的修复及其肝细胞损伤变化。方法分别采用速率法、放免法和流式细胞术监测38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血清肝功能酶学指标(ALT、AST和CHE)、肝纤维化指标(HA、LN、PⅢ、Ⅳ.C)和细胞免疫活性指标(CD4/CD8),应用阵列技术(UniArray)和核酸杂交技术监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YMDD突变基因。结果停药1~2年后有6例(15.8%)YMDD变异得到修复;变异前、变异后与修复后肝功酶学指标、肝纤维化指标和细胞免疫活性指标分别对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时ALT活性与变异前和修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停药后体内肝细胞内环境得到恢复,15.8%YMDD突变的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变异株被野生株替代,或乙型肝炎病毒DNA修复酶不断地对DNA进行扫描并替换或纠正变异核苷酸;YMDD变异可导致肝细胞早期轻微损伤。
- 陈然峰陈国军陈启荣黄志勇金晓东杨勇
-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突变基因修复肝细胞损伤
- 血清α-L-岩藻糖苷酶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被引量:3
- 1995年
- 本文报道了475例血清α-L-岩藻糖苷酶(AFU)检测结果,其中53例原发性肝癌(PHC)病人的血清AFU活性(323.4±112.5nkat/L)显著高于健康组(108.5±35.9nkat/L)和其它各疾病组。以AFU≥216nkat/L(健康组的+3s)为阳性界值,对PH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达84.9%和89.4%,诊断效率达88.8%;对AFP(-)的PHC病人的阳性率为84.2%;与AFP联合检测对PHC总的阳性率达94.3%。表明:血清AFU的检测对PHC的诊断和疗效是一项十分有用的观察指标。
- 陈国军万雄萍董金木陈然峰张抗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Α-L岩藻糖苷酶血清
- 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被引量:6
- 2014年
- 目的:研究海藻玉壶汤加减方对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EAT)模型大鼠的保护作用。方法:多点皮下注射猪甲状腺球蛋白(PTg)进行初次免疫,于第2周进行加强免疫,以后每周加强免疫1次,共加强免疫4次,以复制大鼠EAT模型。70只SD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等容生理盐水)组、模型(等容生理盐水)组、丙基硫氧嘧啶(23.43 mg/kg)组、雷公藤多苷(6.25 mg/kg)组、夏枯草(1.875g/kg)组与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低剂量(39.4、19.7 g/kg)组。灌胃给药,每天1次,连续16周。末次给药后大鼠眼眶取血测定血清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含量与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活性;取甲状腺,称定质量,计算甲状腺脏器指数(甲状腺质量/体质量)。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T3、T4含量增加,TGAb活性增强,甲状腺脏器指数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模型组比较,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低剂量组大鼠TGAb活性减弱,甲状腺系数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海藻玉壶汤加减方高剂量组大鼠T4含量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海藻玉壶汤加减方能调节EAT模型大鼠的甲状腺激素及抗体的水平。
- 陈然峰田港张小燕唐晓霞宋霄宏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
- 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的研究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间接阻断肝纤维化形成。方法 对 30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和拉米夫定治疗 3、6、9个月后的血清 ,分别采用荧光全定量PCR法测定HBVDNA浓度和竞争性放射免疫法测定层粘连蛋白(LN)、透明质酸 (HA)、Ⅲ型前胶原 (PⅢ )、Ⅳ型胶原 (ⅣC)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前和治疗 3、6、9个月后 ,HBVDNA的含量 (x- ±s)分别是 186 78 9± 9895 2、14 72 7± 76 2 5、134 4± 2 16 5、2 4 8± 4 2 8(fg/ml) ,LN为 189 9± 4 2 8、15 0 0± 2 4 6、133 7± 18 5、12 3 0± 11 7(μg/L) ,HA为 2 2 5 1± 10 8 2、177 7± 88 5、12 3 9± 4 3 3、99 5± 19 8(μg/L) ,PⅢ为 184 3± 83 5、136 8± 5 6 2、115 3± 30 0、10 2 3± 2 6 1(μg/L) ,ⅣC为 119 7± 31 9、93 5± 19 2、84 7± 2 2 9、6 5 8±10 8(μg/L)。治疗前后各项指标差异十分显著 (P <0 0 1)。 结论 拉米夫定不仅抑制HBVDNA复制效果理想 ,而且间接阻断肝纤维化的形成十分显效。
- 陈然峰陈国军黄晓文陈孟春
- 关键词:拉米夫定肝纤维化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
- 乙型肝炎四项指标消长分析及其相互关系研究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探讨HBVDNA与乙型肝炎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e)、核心抗原(HBcAg)、e抗原(HBeAg)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V-DNA,对其中浓度不同阳性102例和阴性36例进一步检测PHSA-Re,HBcAg和HBeAg。结果102例HBVDNA阳性中PHSA-Re、HBcAg、HBeAg的阳性率分别占86.27%、82.35%、72.55%。36例HBVDNA阴性中PHSA-Re、HBcAg、HBeAg的阳性率分别占38.89%、80.56%、11.11%。PHSA-Re浓度与HBVDNA含量呈正相关递增。结论HBVDNA阴性患者HBV复制和感染仍有并存,四项指标联合检测更能客观反映HBV复制与感染程度。
- 陈然峰陈国军董长林黄晓文陈建明
- 关键词:乙型肝炎乙肝病毒DNA荧光定量PCR法乙型肝炎核心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
- 胃蛋白酶原及幽门螺杆菌测定对胃炎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 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测定在胃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慢性胃炎的患者400例,分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组216例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84例,同时选取体检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通过检测各组患者血清胃蛋白酶原Ⅰ(PGⅠ)、胃蛋白酶原Ⅱ(PGⅡ)水平,并统计 PGⅠ/PGⅡ值(PGR),并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比较上述检查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临床价值.结果 血清PGⅠ、PGR和G-17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和对照组逐渐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PG-Ⅱ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和慢性浅表性胃炎组比对照组升高,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检出率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组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胃炎患者血清PGⅠ、PGⅡ及 PGR均明显改变,通过早期评估各项血清学指标对慢性胃炎的病变程度和治疗效果与早期胃癌的筛查,均能起到一定指示作用,对慢性胃炎的诊断具有一定临床价值.
- 吴道刻陈伟训余海鸥赵章树陈然峰白植地
- 关键词:胃蛋白酶原慢性萎缩性胃炎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分布及VSD治疗对微循环与相关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8
- 2017年
- 目的研究分析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术后感染病原菌情况及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后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指标水平变化及对患肢微循环恢复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出现感染者62例为A组;另选取同期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未感染者62例为B组;两组均行内固定或外固定支架治疗,根据术后骨折感染的治疗方法不同将A组分为A1、A2患者各31例,A2患者术后行抗感染药物常规治疗,同时行骨折创面消毒及无菌敷料更换等,A1患者行VSD治疗;观察骨折术后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比较分析A、B两组的细胞间黏附因子-1、可溶性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核因子KB的指标水平;比较A1、A2患者的相关指标水平检测,同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 62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出病原菌119株,以革兰阳性菌73株占61.34%为主;治疗后2d、4d、6d,A1患者的流态积分、管襻积分、襻周积分、总积分、白微栓率、管襻畸形率低于A2组,而A1组的襻顶血管直径、管襻长度均高于A2组(P<0.05)。结论对于开放性胫腓骨骨折术后感染患者行VSD治疗,可有效清除骨折区域坏死组织及控制感染,对创面的愈合、肢体微循环修复作用显著。
- 徐清平宋登峰王金陈然峰何剑星
- 关键词: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术后感染负压封闭引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