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裕充

作品数:66 被引量:199H指数:8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皮肤科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7篇期刊文章
  • 16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6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1篇隐球菌
  • 30篇球菌
  • 21篇新生隐球菌
  • 13篇细胞
  • 10篇巨噬细胞
  • 9篇念珠菌
  • 7篇念珠
  • 7篇皮肌
  • 7篇皮肌炎
  • 7篇基因
  • 7篇肌炎
  • 7篇白念珠菌
  • 5篇真菌
  • 5篇热休克
  • 5篇热休克反应
  • 4篇蛋白
  • 4篇隐球菌性
  • 4篇隐球菌性脑膜...
  • 4篇应激
  • 4篇致病

机构

  • 62篇第二军医大学
  • 15篇复旦大学
  • 2篇上海长征医院
  • 2篇唐山市妇儿医...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解放军第30...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作者

  • 66篇陈裕充
  • 46篇温海
  • 32篇陈江汉
  • 24篇徐红
  • 23篇廖万清
  • 18篇顾菊林
  • 9篇潘炜华
  • 9篇雷文知
  • 8篇杨雅骊
  • 7篇赵瑾
  • 6篇姚志荣
  • 6篇朱红梅
  • 6篇都琳
  • 5篇刘晓刚
  • 4篇李志刚
  • 4篇郑志忠
  • 4篇仇芸
  • 4篇吴建华
  • 3篇邵经政
  • 3篇徐德强

传媒

  • 13篇中国真菌学杂...
  • 7篇临床皮肤科杂...
  • 6篇中国麻风皮肤...
  • 3篇中华皮肤科杂...
  • 2篇中华微生物学...
  • 2篇第二军医大学...
  • 2篇2006中国...
  • 2篇2002中国...
  • 1篇皮肤病与性病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国外医学(皮...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中国皮肤性病...
  • 1篇第三军医大学...
  • 1篇中国药物与临...
  • 1篇中国抗感染化...
  • 1篇中华临床医药...
  • 1篇家庭医药(就...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11篇2006
  • 4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8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6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以高热和皮肤异色病为主要表现的皮肌炎1例
报告1例以高热和皮肤异色病为主要表现的皮肌炎1例。患者女,36岁。以面部红斑,微痒10月,伴肌肉酸痛8月,发热2周就诊。皮肤科检查:全身广泛异色病样疹,四肢肌力Ⅲ~Ⅳ级。诊
杨雅骊温海雷文知都琳刘晓刚陈江汉陈裕充
采用基因芯片测定巨噬细胞吞噬前后新生隐球菌mRNA表达差异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的基因表达影响。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J774.16细胞与新生隐球菌野生株B3501共孵育至4小时,收集被J74.16 吞噬的B3501作为实验组,提取实验组和对照组(37℃,...
陈裕充潘炜华温海廖万清顾菊林徐红陈江汉
文献传递
新生隐球菌变种间ITS序列差异的研究被引量:14
2007年
目的利用真菌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学分析来研究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的地位及变种间ITS序列的差异。方法采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ITS4对12株新生隐球菌不同变种标准株的ITS片段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合基因库等数据库中11株新生隐球菌标准株的ITS序列.用CLUSTALW1.83软件多重比对分析序列的差别,MEGA3.1软件处理数据绘制系统进化树。结果新生隐球菌变种之间ITS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存在6种亚型;gattii变种ITS序列存在4种亚型。中国发现的新生隐球菌上海变种S8012与gattii变种在表型及分子生物学研究均存在显著的差异,但仍属于变种内差异。结论我国发现的上海变种S8012归入gattii变种的ITSC型,原gattii变种RV20186归入gatt/i变种的ITSF型。
陈敏廖万清吴绍熙姚志荣陈江汉徐红陈裕充
关键词:隐球菌变种ITS
新生隐球菌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
2004年
新生隐球菌可导致免疫抑制病人产生致命的新生隐球菌性脑膜炎,机体的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如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是防御隐球菌感染的第一道障碍,细胞免疫低下的病人隐球菌病的发生率高,如AIDS病人。新生隐球菌是一种可在细胞内寄生的真菌,在巨噬细胞内存活是其致病的关键环节。巨噬细胞内活性氧中间体(ROIs)、溶酶体等起到抗隐球菌的作用,而新生隐球菌的多种毒性因子在逃避宿主免疫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对新生隐球菌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的研究对临床治疗、探讨隐球菌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陈裕充廖万清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巨噬细胞黑素
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B3501标准株的吞噬作用
目的检测巨噬细胞对新生隐球菌活力的影响。方法通过新生隐球菌标准株B3501与小鼠巨噬细胞系 J774细胞共孵育后,检测其出芽率,并通过电镜观察B3501在J774细胞内的超微结构。结果被吞噬的B3501 超微结构完好,J...
陈裕充温海潘炜华廖万清顾菊林陈江汉徐红
文献传递
中国部分地区新生隐球菌临床感染患病情况分析
2010年
常见的致病性隐球菌分为新生隐球菌和格特隐球菌两个种,其中新生隐球菌分为血清A型(grubii变种)和血清D型(新生变种),格特隐球菌分为血清B型和C型。隐球菌的有性期分为a和d两个交配型。它们在生态学、易感人群和临床特征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我国关于新生隐球菌临床感染患病情况的资料稀少。
车付彬朱定衡陈裕充赵瑾陈江汉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患病情况分析易感人群
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的抗真菌机制被引量:32
2006年
自20世纪60年代发现两性霉素B以来,至今仍是最有效的抗真菌药物;但由于其对人体的毒副作用大而在临床上的应用受限。近年来,随着化疗、AIDS及器官移植患者的增多,临床真菌感染的病例呈上升趋势。相应的两性霉素B脂质体的出现也给临床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所以对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作用机制的研究、探讨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陈裕充温海
关键词:两性霉素B真菌两性霉素B脂质体
新生隐球菌的致病性研究
温海顾菊林陈江汉潘炜华邹先彪桑红陈裕充黄欣曹瑞华徐红赵瑾廖万清
该课题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和序列分析技术对新生隐球菌产黑素株与白化突变株酚氧化酶结构基因进行比较研究。发现白化突变株存在基因片段大小和序列的改变;建立了新生隐球菌cap70荚膜缺陷株的转化系统;应用Western印迹法证实胞...
关键词:
关键词:新生隐球菌
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血清相关启动子活性的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血清对白念珠菌菌相转换特异基因HYR1上游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方法在白念珠菌菌相转换基因HYR1上游(-1.8kb^+43bp)中,取长度不等的片段与LacZ(载体PNG17)报告基因构成重组体,转化酵母菌EGY48,探讨血清对HYR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600^-400bp区域存在激活启动活性,其他区域未见血清相关的调控元件。结论在HYR1基因上游-600^-400bp间存在与血清相关的基因调控元件,该区域含有与血清相关的启动转录活性。
陈江汉温海徐红仇芸赵瑾陈孙孝朱红梅陈裕充徐楠
关键词:白念珠菌血清基因
新生隐球菌临床分离株热休克反应的差别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检测新生隐球菌中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不同的温度条件下表达量的差别,以探讨Hsp70在新生隐球菌致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鼠抗人、猪、狗等的Hsp70抗体通过Western印迹法检测6株临床分离株及1株CZYD2标准株新生隐球菌的 Hsp70,根据实验信号强弱定性判断在不同刺激条件下的 Hsp70产量。结果:在42℃×30min热应激及37℃×48h持续体外培养下新生隐球菌Hsp70产量较30℃培养下为高。结论:结合较难治愈病例分离株的Hsp70表达量高、热休克反应强的情况,推测Hsp70可能是新生隐球菌致病的一个因素。
陈裕充温海李志刚陈江汉廖万清钟江尹隽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70新生隐球菌蛋白质印迹法致病因素热休克反应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