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荣萍
- 作品数:14 被引量:54H指数:4
- 供职机构:焦作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30例临床观察被引量:17
- 2010年
-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58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对照组给予正规抗心力衰竭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曲美他嗪20 mg,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血清B型尿钠肽(BNP)、6 min步行试验及药物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93.3%显著高于对照组75.0%(P<0.05);在LVEDD、LVEF、6 min步行距离结果及BNP改善的程度等方面,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少而轻微。结论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不全患者长期服用曲美他嗪可使心功能改善,安全有效。
- 韩荣萍
- 关键词:曲美他嗪心肌病扩张型心功能不全
- 缬沙坦、美托洛尔和螺内酯联合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缬沙坦、美托洛尔和螺内酯治疗慢性收缩性心力衰竭(CHF)的临床疗效。方法72例经常规休息、限盐、强心、扩管和利尿剂治疗2周疗效欠佳的CHF患者,给予口服缬沙坦5~50mg/d,美托洛尔25~50mg/d,螺内酯20mg/d,治疗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及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8周后心功能改善1~2级,心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指标均显著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缬沙坦、美托洛尔、螺内酯三联治疗CHF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
- 韩荣萍
- 关键词:收缩性心力衰竭慢性美托洛尔螺内酯
- QT间期离散度与JT间期离散度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研究
- 1998年
-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QT与最短QT间期的差异程度,JT间期离散度(JTd)是指体表12导联心电图不同导联之间最长JT与最短JT间期的差值,它们均能反映心室肌复极化的不均一性。我们观察、分析了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46例AMI系1996年1月~1997年8月间发病后48小时内就诊的住院患者,均为透壁性AMI,确定AMI按1978年WHO诊断标准。早期室性心律失常统计以AMI三天内为限。
- 韩荣萍张福兴王晓春乔亚京
- 关键词:室性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塞离散度短QT间期标准12导联心电图
- 全文增补中
- QT间期离散度与JT间期离散度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研究
- 1998年
- QT间期离散度与JT间期离散度预测急性心肌梗塞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临床研究韩荣萍,张福兴,王晓春,乔亚京我们观察、分析了急件心肌梗塞(AMT)患者QTd、JTd的变化及其与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规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的例AMI系1...
- 韩荣萍张福兴王晓春乔亚京
- 关键词:QT间期离散度心肌梗塞心律失常
- 糖尿病药物治疗中的低血糖反应被引量:2
- 1999年
- 糖尿病患者在口服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的治疗过程中极易发生低血糖反应,而低血糖反应发生后,轻者可使病情加剧,血糖不易控制,重者可造成不可逆损害,甚至死亡。本文对我院1990~1996年住院的437例糖尿病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发生的低血糖反应83例进行了分...
- 邬本荣刘秋葵韩荣萍雷玉敏
- 关键词:糖尿病药物疗法低血糖反应
- 西洛他唑联合丁咯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动脉病变早期疗效观察
- 2009年
- 目的观察西洛他唑联合丁咯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并下肢动脉病变(PAD)早期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90例2型糖尿病并PAD早期(无伴下肢溃疡发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口服阿司匹林联合丁咯地尔;治疗组在降糖治疗的基础上口服西洛他唑联合丁咯地尔。疗程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分别检测主观症状及体征、间歇性跛行距离、踝肱指数(ABI)、脉搏波传播速度(PWV)等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ABI、PWV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以及两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或P<0.05)。治疗组PAD的总有效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西洛他唑联合丁咯地尔治疗2型糖尿病并PAD早期效果显著,安全性好。
- 韩荣萍
- 关键词:西洛他唑丁咯地尔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分析并探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9年3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入院治疗的68例心绞痛患者,按照胸痛特点分为稳定型心绞痛与不稳定型心绞痛,分析两组患者不同年龄段的病史特点以及发病情况,并进行相关实验室检查,分析临床疗效与发病因素。结果全部68例患者被分为稳定型心绞痛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8例;两组间的梗死相关血管、发生病变血管数量以及冠状动脉的狭窄程度差异不显著(P>0.05);病变部位大多位于左前降支,有46例,第二位是右冠状动脉有28例,17例为左回旋支,6例为左主干;其中受累血管支数单支24例,双支28例,3支及以上8例;大多数患者的冠脉狭窄均大于50%,超过90%的狭窄程度在70%~99%之间。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及时而又有效地使梗死相关血管的血流得到恢复,是目前疗效最理想的方法。
- 韩荣萍郑春红
- 关键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冠心病心绞痛
- 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及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
- 2010年
-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钙对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临床及血浆脑利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110例CHF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4例患者给予抗心力衰竭的常规治疗,如限盐、休息,根据病情选用利尿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螺内酯、硝酸酯类药物等,必要时根据病情应用洋地黄、多巴酚丁胺等正性肌力药物、抗生素。治疗组5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每晚餐时服用1次。两组均治疗6个月。结果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增加更显著(P〈0.01);治疗组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结论CHF患者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血浆BNP水平,增加LVEF,改善心功能。
- 韩荣萍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阿托伐他汀钙脑利钠肽左室射血分数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0例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98例符合UAP诊断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应用肠溶阿司匹林片100 mg,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服氯吡格雷75 mg,1次/d。两组持续口服用药,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疗效、主要终点事件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8.0%和29.2%,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和对照组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8.0%和29.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访6个月内治疗组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AMI)、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0和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UAP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且不良反应无增加,安全性好。
- 韩荣萍
- 关键词:不稳定型心绞痛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 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术前术后护理
- 1999年
- 人工心脏起搏器是应用人工心脏起搏器通过置于右心室的导管起搏电极,向心肌发放脉冲电流刺激,使心肌兴奋并将兴奋传导至心脏的其它部位,导致整个心室兴奋和收缩,使心脏按脉冲电流的频率有效地搏动。它主要用于抢救和治疗某些严重心律失常,也可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预...
- 候凤莲韩荣萍肖泽兰
- 关键词: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围手术期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