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儿童
  • 3篇幼年
  • 3篇幼年特发性
  • 3篇幼年特发性关...
  • 3篇特发性
  • 3篇特发性关节炎
  • 3篇小儿
  • 3篇关节炎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紫癜
  • 2篇细胞
  • 2篇类风湿
  • 2篇关节
  • 2篇过敏
  • 2篇过敏性
  • 2篇过敏性紫癜
  • 2篇风湿
  • 1篇动力障碍
  • 1篇多普勒

机构

  • 14篇广州市花都区...
  • 7篇中山大学附属...
  • 2篇广东省人民医...
  • 1篇汕头大学医学...

作者

  • 14篇马建中
  • 7篇覃肇源
  • 4篇蒋小云
  • 3篇丘小汕
  • 2篇白波
  • 2篇李理
  • 2篇刘美娜
  • 2篇麦韵屏
  • 2篇李卓文
  • 2篇沈振宇
  • 2篇汪爱群
  • 2篇刘志军
  • 2篇董淑红
  • 1篇吴伟森
  • 1篇覃有振
  • 1篇黄婷婷

传媒

  • 10篇实用医学杂志
  • 2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临床儿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儿科...

年份

  • 4篇2008
  • 1篇2007
  • 7篇2006
  • 2篇2005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清IL-4、IL-6表达及肝素治疗的影响被引量:7
2008年
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6(IL-6)表达及应用肝素(regular heparin)治疗后的变化。方法:HSP患儿48例(HSP组),分为肝素治疗组(28例)和一般治疗组(20例),治疗前及治疗后7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IL-4、IL-6水平,并与30例同龄健康儿童(正常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HSP组治疗前血清IL-4、IL-6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肝素治疗组治疗后血清IL-4、IL-6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P<0.01),一般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IL-4、IL-6可能参与HSP的发病过程,肝素治疗可降低血清IL-4、IL-6水平。
汪爱群覃肇源蒋小云白波李理马建中
关键词:紫癜过敏性白细胞介素4肝素
干扰素联合必奇及西米替丁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临床观察被引量:4
2008年
目的:观察干扰素(α-interferon)联合必奇(蒙脱石)及西米替丁(cimetidine)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40例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用干扰素联合必奇及西米替丁,对照组用利巴韦林(ribavirin),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止泻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必奇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疗效显著,安全可行。
汪爱群覃肇源蒋小云白波李理马建中
关键词:轮状病毒肠炎干扰素必奇西米替丁
小儿感染性腹泻452例临床和病原学分析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了解本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情况并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回顾我院2002年1月 ̄2005年12月的452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者进行的病原学检测情况,并结合临床、发病年龄、季节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452例中粪便检出病原体者279例,轮状病毒感染者占159例,细菌感染占120例,其中志贺菌属占100例,鼠伤寒沙门菌占8例,真菌占3例,致病性大肠杆菌占5例,其他条件致病菌4例。讨论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主要为细菌及病毒感染,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细菌感染以志贺菌属为主,病毒感染以轮状病毒为主,以6个月 ̄2岁小儿多发。近年来由于卫生条件改善,轮状病毒疫苗的普及,急性感染性腹泻发病人数逐年减少。
马建中刘庆日
关键词:感染性腹泻病原
功能性消化不良136例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分析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dyspepsia,FD)与器质性消化不良(organicdyspepsia,OD)的临床特点。方法:调查136例经胃镜证实的OD和FD的消化不良症状,并分析各组症状和进餐的关系。结果:FD和OD各占53%、47%。FD患者多见于45岁之前的患者(P=0.005),FD表现的上腹饱胀、嗳气症状计分明显高于OD(P<0.05);OD上腹疼痛症状计分则明显高于FD组(P<0.05)。以空腹为主和以餐后为主出现临床症状的百分比在2组病例中的百分比相近。结论:根据消化不良的临床特征可判断FD和OD;两组病例的消化不良症状可能与酸相关或动力障碍相关。
李卓文麦韵屏马建中
关键词: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镜动力障碍
晚期肝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腹膜炎120例分析被引量:9
2006年
目的:探讨晚期肝病患者并发原发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 P)的诊断和治疗,以提高疗效、改善预后。方法:对120例肝硬化、重症肝炎、肝癌患者并发SB 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记录病人体温、腹部症状和体征、血常规、腹水的多核细胞数及培养情况;根据腹水药物敏感试验和临床经验选取合适的抗生素,观察体温、腹部症状和体征的变化情况。结果:120例并发腹膜炎患者表现为腹胀、腹痛、腹部压痛和张力增高,感染率64.8%。体温升高84例,外周白细胞计数≥10×109/L86例,血C-反应蛋白升高103例,腹水中多核细胞计数≥250个/m m396例。腹水培养56例细菌培养阳性。治愈80例,好转23例,无效6例,死亡11例。结论:晚期肝病并SB P临床表现不典型,腹水中多核细胞计数多升高,腹水培养阳性率46.7%,积极有效的抗菌治疗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
李卓文麦韵屏马建中
关键词:腹膜炎原发性腹膜炎晚期肝病肝病患者并发白细胞计数临床表现不典型
庆大霉素与思密达甘油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80例被引量:9
2008年
目的:观察庆大霉素与思密达甘油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的疗效。方法:将150例患儿分成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两组均按照常规治疗原发性疾病和对症处理,溃疡面清洗完毕之后,观察组用庆大霉素溶液(2支2mL:8万U庆大霉素+1支10mL注射用水混合配成)均匀喷洒溃疡表面,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15min后,用无菌棉签蘸取思密达甘油(10mL甘油+3g思密达调匀备用)涂于患处,3次/d。涂药后叮嘱患儿家长30min内勿让患儿饮水进食。观察两组患儿治愈率和治愈时间,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愈率87.5%,对照组为67.1%。观察组治愈时间为(6.23±1.34)d,对照组为(7.45±1.89)d。两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观察组在治疗效果和时间上均优于对照组,且小儿配合情况良好。结论:庆大霉素与思密达甘油外涂治疗小儿口腔溃疡效果好,治愈快,值得推广。
龚湛潮覃肇源蒋小云董淑红马建中
关键词:口腔溃疡庆大霉素类思密达
儿童过敏性紫癜8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06年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的病因、临床表现与预后。方法:将2001年1月1日至2005年6月30日在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住院的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一般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大多数患儿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的皮疹、腹痛、关节痛、尿检查异常。紫癜性肾炎大部分好转,小部分到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结论:过敏性紫癜患儿发病与感染、过敏有关,多有免疫功能异常,特别是存在B及T淋巴细胞功能异常者。大部分预后良好,部分病情反复、迁延甚至出现肾功能损害。
马建中刘庆日刘志军
关键词:儿童过敏性紫癜病因预后
51例多关节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的临床特点被引量:2
2006年
覃肇源马建中丘小汕刘美娜沈振宇
关键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幼年类风湿关节炎儿童时期慢性关节炎多系统受累关节肿胀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心脏损害218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分析218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uvenileidiopathicarthritis,JIA)心脏损害的临床表现,并评价心电图(ECG)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UCG)在JIA伴有心脏损害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994年6月至2004年8月在我科住院确诊为JIA、心血管系统资料较完整的患儿的心脏损害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临床表现为心悸、气促各有7例。血乳酸脱氢酶(LDH)升高99例,占检测人数的46.9%;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升高24例(占24.2%);发现心包炎12例,占总例数的5.05%;心律失常有69例,占检查人数的31.65%。55例行UCG检查,出现心脏结构、心包或瓣膜病变26例,占47.3%。结论:JIA患儿心脏损害不少见,特别是心酶升高、心律失常及心瓣膜病变,ECG及UCG对JIA的心脏损害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覃肇源覃有振马建中丘小汕黄婷婷沈振宇
关键词: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心脏损害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心瓣膜病变JIA心包炎
儿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27例被引量:6
2006年
目的:总结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eosinophilia)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资料,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5年7月广州市花都区人民医院儿科收住院的27例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患儿的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病因主要是寄生虫感染(11例)、变态反应性疾病(8例)、原因不明(8例),11例肠道寄生虫感染有8例为肠道蛔虫症。临床表现为发热(37.0%)、咳嗽(29.6%)、皮疹(18.5%)、消化系统症状(25.9%),经治疗预后良好。结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主要病因是寄生虫感染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寄生虫感染以蛔虫感染为主。近年来寄生虫感染所致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下降趋势,而变态反应性疾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有上升趋势。
马建中
关键词:嗜酸粒细胞增多儿童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