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马莉莉

作品数:31 被引量:100H指数:7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重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领域

  • 22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0篇动脉
  • 8篇动脉炎
  • 8篇大动脉
  • 8篇大动脉炎
  • 6篇细胞
  • 4篇单个核细胞
  • 4篇血管
  • 4篇关节炎
  • 4篇核细胞
  • 4篇白细胞介素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蛋白
  • 3篇炎性
  • 3篇尿酸
  • 3篇抗体
  • 3篇疾病活动
  • 3篇关节
  • 2篇多发性大动脉...
  • 2篇心脏
  • 2篇性关节炎

机构

  • 31篇复旦大学
  • 1篇复旦大学上海...
  • 1篇上海市松江区...
  • 1篇复旦大学附属...

作者

  • 31篇姜林娣
  • 31篇马莉莉
  • 14篇陈慧勇
  • 10篇戴晓敏
  • 7篇孙颖
  • 6篇纪宗斐
  • 4篇於强
  • 4篇王臻
  • 4篇孔秀芳
  • 4篇马玲瑛
  • 3篇厉彦山
  • 3篇张卓君
  • 3篇魏蕾
  • 2篇纪元
  • 2篇闫焱
  • 1篇侯君
  • 1篇殷莲华
  • 1篇余一轶
  • 1篇历彦山
  • 1篇袁源智

传媒

  • 9篇中华风湿病学...
  • 6篇复旦学报(医...
  • 4篇中国临床医学
  • 2篇第15次全国...
  • 2篇第17次全国...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中国高等医学...
  • 1篇中国医学创新

年份

  • 2篇2022
  • 2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4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4篇2012
  • 5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8
3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强直性脊柱炎并发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一例被引量:2
2009年
患者男,29岁。因发热、四肢肌肉关节酸痛2个月于2007年10月21日入我院诊治。发病以来患者无咽痛、咳嗽、咯痰,无恶心、呕吐或腹泻,外院曾予青霉素800万U/d静脉滴注,体温不退,并出现心悸、胸闷症状。既往史:有腰背痛史5年,伴有晨僵,外院骶髂关节摄片示双侧骶髂关节炎。人类白细胞抗原(HLA)-B27阳性,红细胞沉降率(ESR)52mm/1h,诊断为AS,曾服用双氯芬酸钠、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症状控制较好。入院体格检查:体温39℃,神志清楚,呼吸平稳。
俞霏姜林娣马莉莉於强
关键词: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炎并发红细胞沉降率
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炎性关节炎与患者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相关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分析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炎性关节炎患者冬季发生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以及治疗对其免疫功能的可能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9月—2010年1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接受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的29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及类风湿关节炎,定义为A组),同期纳入未接受或者2009年9月起已经停用该药的31例患者(包括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发性大动脉炎等,定义为B组)。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和调查其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A组发生上呼吸道感染10例,频数13次;B组发生9例,频数11次,两者之间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A、B组因上呼吸道感染静脉用药情况亦无显著差异(P>0.05);根据既往有无应用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治疗将B组分为两个亚组B1、B2,与A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率亦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的应用未使冬季上呼吸道感染的风险增加,其治疗炎性关节炎的安全性较好。
赵志英马莉莉姜林娣
关键词: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强直性脊柱炎上呼吸道感染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临床指标诊断效率的评价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评价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rimary Sjogren's syndrome,pSS)患者临床指标的诊断效率。方法:选择2011年4月—1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43例pSS患者,同时选择因其他原因口干眼干的46例患者为对照组,调查2组患者口眼干燥症状,完善眼科检查(Schirmer试验、双眼泪膜破裂时间及双眼角膜染色)、唇腺活检、血清学指标(血清球蛋白、血沉、C-反应蛋白)、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抗SSA抗体和抗SSB抗体]等检测,计算单个和联合各临床指标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结果:在pSS组,严重口干、严重龋齿、反复腮腺肿大患者的比例以及血清学指标、自身抗体、眼科检查、唇腺活检阳性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至少1项眼科检查、ANA、唇腺活检阳性为高灵敏度(>90%);反复腮腺肿大、反复结膜炎、需人工泪液治疗、唇腺活检阳性为高特异度(>90%);联合试验可改善诊断效率。结论:反复腮腺炎、干眼症眼科检查、自身抗体及唇腺活检阳性,有助于pSS诊断。
陈慧勇戴晓敏马莉莉马晓萍袁源智王臻於强姜林娣
关键词:干燥综合征
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相关性肥厚性硬脑膜炎一例被引量:9
2012年
患者男性,58岁。诉头痛、复视伴双下肢疼痛乏力8个月。患者8个月前无诱因下出现持续性双侧前额部胀痛及后枕部搏动性。1周后视物成双,左眼睑下垂。头痛发作时感双小腿疼痛,行走不能,但卧床时双下肢活动良好。
姜林娣马莉莉
关键词:抗中性粒细胞胞质抗体肥厚性硬脑膜炎头痛发作双下肢疼痛视物成双小腿疼痛
大动脉炎不同诊断或分类标准的临床诊断效能对比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比较大动脉炎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美国风湿病学分类标准以及基于中国人群的诊断模型在中国大动脉炎患者中的临床诊断效能。方法纳入自2008年1月1日至2015年6月30日就诊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和住院部的大动脉炎患者149例,同期累及主动脉或其分支的其他血管疾病患者126例。收集患者的一般特征、症状、体征以及实验室、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诊断/分类标准/模型对大动脉炎患者诊断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结果在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以及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方面,中国诊断模型分别为90.60%、80.95%及86.18%和85.80%,日本Ishikawa诊断标准分别为34.23%、99.21%、64.00%及66.70%,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分别为84.13%、79.87%、81.82%及82.00%,美国风湿病学会(ACR)诊断分类标准分别为83.89%、83.33%、83.64%及83.60%。中国诊断模型、美国分类标准以及修正的日本诊断标准之间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敏感度最高的是中国标准,特异度最高的是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最高的是中国标准,Ishikawa标准诊断效能明显低于其他3种标准。结论中国诊断模型基于中国人群建立,采用现代影像学技术,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孔秀芳纪宗斐马莉莉戴晓敏闫焱陈慧勇杨程德马玲瑛戴生明武丽君姜林娣
关键词:大动脉炎
不同浓度甲氨蝶呤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和分泌白细胞介素-17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体外观察不同浓度的甲氨蝶呤(MTX)对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表达和分泌白细胞介素(IL)-17的影响,探究MTX有效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RA患者和健康人PBMCs,予不同浓度MTX预处理,抗人CD3和抗人CD28刺激后,37℃体积分数为0.05的CO2培养箱培养。分别于培养的不同阶段收集细胞或上清液,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析IL-17 mRNA的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7的浓度;荧光抗体标记细胞表面抗原CD4和胞内蛋白IL-17,流式细胞仪分析CD4^+IL-17^+细胞的比例。结果比较采用两两配对t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浓度为0.1、1.0、5.0、25.0μg/ml MTX组IL-17mRNA/GAPDH比值分别为(0.58±0.09、0.48±0.11、0.50±0.09、0.51±0.14),与无药抗体组(0.76±0.08)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17分泌水平则分别为(121±54)、(104±45)、(90±36)、(115±41)pg/ml,与无药抗体组(370±187)pg/ml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TX处理组CD4^+IL-17^+细胞比例的平均值下降,但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TX可以有效抑制PBMCs合成和分泌IL-17,而且在一定的剂量下即可发挥显著作用,加大剂量并不能增强该作用。
厉彦山姜林娣张思殷莲华马莉莉陈慧勇王臻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7甲氨蝶呤单个核细胞
脂肪因子与大动脉炎血管炎症相关性的临床分析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 探讨脂肪因子在大动脉炎血管炎症和管壁慢性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比较59例大动脉炎患者外周血脂肪因子水平、临床资料与40例女性健康对照的差异,计量资料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并对各脂肪因子之间以及脂肪因子与炎症指标间进行Spearman秩相关检验.结果 大动脉炎患者血清瘦素水平[(25±16) ng/ml与(7±5) ng/ml,U=300.00,P<0.01]和血清抵抗素水平[(11.5±8.3) ng/ml与(2.2±1.3) ng/ml,U=120.00,P<0.01]显著高于健康对照,内脂素和总脂联素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大动脉炎初发患者血清瘦素水平与纤维蛋白原(r=-0.42,P=0.03)、ESR(r=-0.35,P=0.03)、CRP(r=-0.36,P=0.03)呈负相关,但与IL-6、MMP-3、MMP-9呈正相关趋势.治疗后瘦素与MMP-3呈正相关(r=0.86,P=0.01).大动脉炎患者血清抵抗素水平升高独立于ESR和CRP.结论 瘦素与大动脉炎血管壁损伤、抵抗素与血管炎症的相关性较强,有望成为疾病病情评估的指标.
马莉莉戴晓敏孙颖姜林娣陈慧勇孔秀芳魏蕾纪宗斐
关键词:动脉炎血管炎
UpToDate~系统在以患者为导向的循证教学查房中的应用被引量:11
2015年
在教学医院开展的循证教学查房不仅传授系统的疾病理念知识,并且关注于进行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教育。循证临床决策是利用当前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医生个人经验和病人的意愿做出医学决策。UpToDate已被证实作为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临床决策系统,具有强大的教学能力和指导临床实践能力。因此,在以患者为导向的循证教学查房中引入UpToDate能帮助医学生和住院医师掌握循证临床决策的科学方法。
马莉莉高虹姜林娣陈世耀
关键词:循证决策
多发性大动脉炎67例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究多发性大动脉炎(Takayasu arteritis,TA)患者的临床疾病谱、特征及治疗转归。方法:回顾分析6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67例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4.6,平均年龄为35岁(15-74岁),病程0-32年。患者常见的临床症状包括乏力(56.7%)、头晕或头痛(44.8%)、胸闷或胸痛(41.8%)、上肢血压不对称(35.8%),其次为肢体发冷(11.9%)、肢端麻木(13.4%)、间歇性跛行(9.0%)等。影像学检查发现,IV型最多(31.3%),其次为I型(19.4%),且患者的疾病活动性与影像学表现存在相关性。所有患者中,3例患者病情稳定,未予特殊治疗;45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46例接受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CTX)治疗,有效36例(78%),平均CTX累积剂量为3.43 g;CTX治疗无效者改用硫唑嘌呤(5例,其中1例同时合用来氟米特)、甲氨蝶呤(2例)、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2例),1例患者改用秋水仙碱加来氟米特,治疗后患者病情均得到缓解;7例患者接受手术治疗,5例接受介入治疗。患者维持期治疗以口服泼尼松2.5-15 mg/d,多数患者合用羟基氯喹200 mg/d或沙利度胺50-100 mg/d或甲氨蝶呤10-15 mg/周或硫唑嘌呤50 mg/d,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得到有效改善。结论:TA女性多发,临床表现异质,以IV型常见,ESR或CRP与疾病活动度并不平行;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多数TA患者病情得到缓解。
孙颖戴晓敏马莉莉陈慧勇姜林娣
关键词:大动脉炎
FABP3在大动脉炎血管纤维化中的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FABP3在大动脉炎血管纤维化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加用姜黄颗粒可在6个月内有效控制大动脉炎患者血管纤维化进展,并一定程度降低血清中促纤维化因子FN1和MMP9的水平;本发明用小干扰RNA和过表达质粒转染AAF...
姜林娣吴思凡马莉莉陈慧勇
文献传递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