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建云

作品数:5 被引量:15H指数:3
供职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鸟类
  • 4篇群落
  • 3篇鸟类群落
  • 3篇类群
  • 3篇次生
  • 3篇次生林
  • 2篇群落比较
  • 2篇林内
  • 1篇断裂带
  • 1篇英文
  • 1篇雨林
  • 1篇育雏
  • 1篇育雏期
  • 1篇生物地理
  • 1篇群落组成
  • 1篇热带雨林
  • 1篇裂带
  • 1篇阔叶
  • 1篇阔叶林
  • 1篇鸡足山

机构

  • 5篇云南大学
  • 4篇广东省昆虫研...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华南濒危动物...

作者

  • 5篇高建云
  • 4篇吴兆录
  • 3篇邹发生
  • 3篇苏栋栋
  • 2篇张强
  • 1篇彭逸生
  • 1篇罗康
  • 1篇王新财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Chines...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云南大围山和鸡足山常绿阔叶林林下鸟类群落比较被引量:8
2014年
西双版纳的林下层鸟类以多物种、低密度为特征,而华南地区普遍以灰眶雀鹛单优势种为特征。为了探究云南其他地区林下层鸟类群落的特点是否类似于西双版纳以及云南的地形地势对林下层鸟类的影响,于2011年11月—2012年9月,采用雾网法研究了位于红河断裂带以东的滇东南大围山、滇西北鸡足山常绿阔叶林的林下鸟类群落。大围山张网5614网·h,捕获林下鸟类52种735只,隶属于13科3目;鸡足山共张网4731网·h,捕获林下鸟类45种413只,隶属于15科2目。大围山和鸡足山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低于西双版纳勐养林下鸟类物种多样性,大围山和鸡足山优势鸟种占的比例高于勐养优势种的比例、尤其是灰眶雀鹛占的比例高,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留鸟物种组成相似性高、而与勐养相差较远,大围山和鸡足山两地的候鸟的比例也高于西双版纳勐养地区候鸟的比例。本文分析了大围山、鸡足山和勐养的自然地理格局及其林下鸟类群落组成特点,认为云南红河断裂带对林下鸟类群落组成有明显影响。
苏栋栋吴兆录高建云罗康王新财邹发生
关键词:生物地理红河断裂带
次生林边缘至内部不同距离梯度的鸟类群落比较
为探讨边缘效应对次生热带常绿季雨林鸟类群落的影响,以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距离森林边缘0-100 m(边缘带)、100-300 m(中间带)、300-500 m(内部带)的距离梯度,采用固定样点法和网...
高建云吴兆录张强苏栋栋赵仁东邹发生
关键词:次生林鸟类群落功能群
文献传递
海南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比较被引量:4
2013年
为探讨边缘效应对热带常绿季雨林鸟类群落的影响,作者以海南猴猕岭省级自然保护区次生林为研究对象,设置距离森林边缘0–100 m(边缘带)、101–300 m(中间带)、301–500 m(内部带)的距离梯度,采用固定样点法和网捕法调查、比较其中的鸟类群落,分析次生林由边缘至内部不同距离梯度中鸟类群落组成与功能集团的异同。2010至2012年调查期间共记录93种鸟类。不同距离梯度中每个样点记录的平均物种数和平均个体数均存在显著差异,都是中间带最高、内部带次之、边缘带最低。森林专性种主要分布在中间带和内部带,这些种的数量也显著高于边缘带;森林广幅种主要分布在边缘带和中间带,其数量以中间带最丰富;非森林鸟类主要集中在边缘带,其数量明显高于中间带和内部带。食果鸟以内部带最高、中间带次之、边缘带最低;林下层食虫鸟、垂直层食虫鸟和食花蜜鸟在中间带最高、内部带次之、边缘带最低;地面食虫鸟和杂食性鸟,以边缘带最高、中间带次之、内部带最低;食谷鸟主要分布在边缘带中,中间带和内部带很少。食果鸟、食虫鸟和食花蜜鸟对森林的边缘敏感、逃避边缘栖息地,而食谷鸟和杂食性鸟偏好边缘栖息地。总之,边缘效应对海南岛森林鸟类多样性产生负效应。
高建云吴兆录张强苏栋栋赵仁东邹发生
关键词:次生林鸟类群落
热带雨林次生林边缘至林内鸟类群落比较
在森林破碎化加剧过程中,森林边缘数量和类型不断增加,对森林栖息鸟类的分布、数量造成一系列影响。本研究选取海南猴猕岭自然保护区与大广坝水库相邻的次生林为研究地,探讨边缘效应对次生热带常绿季雨林鸟类群落的影响。2010年8月...
高建云
关键词:次生林鸟类群落热带雨林
文献传递
广东北部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的繁殖行为观察(英文)被引量:3
2013年
海南鳽(Gorsachius magnificus)是国家II级重点保护鸟类,在野外较难观察到,并且其种群数量较小。2012年5月,我们在广东北部的南雄县发现了一处海南鳽新的分布地。本文报道了该分布地海南鳽的繁殖行为。整个观察期从2012年5月4日持续至7月14日,是迄今为止在野外对海南鳽进行连续观察最长的一次。结果表明:繁殖期海南鳽亲鸟晚上飞离巢地,飞离时间的高峰出现在19:00–20:00;次日早晨返回巢地,归巢时间的高峰为04:30–05:30。亲鸟喂雏的时间多发生在05:00–5:30(占整个该类行为的26.5%),从10:00到16:00没有观察到亲鸟喂雏的行为。本文从繁殖行为结果解释了海南鳽多数情况下是在天黑前或者黎明前容易被观察到的原因。海南鳽从出雏到幼鸟离巢需要67天以上的时间,比多数鹭科鸟类的育雏时间长。研究结果弥补了以往海南鳽育雏时间长短不明确以及育雏行为资料不足的缺陷。
高建云吴兆录苏栋栋钟平生彭逸生邹发生
关键词:繁殖行为育雏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