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苏俊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黏膜
  • 2篇食管
  • 2篇黏膜下
  • 2篇膜下
  • 2篇内镜
  • 2篇剥离术
  • 1篇单核
  • 1篇单核细胞
  • 1篇单抗
  • 1篇血性
  • 1篇血性腹水
  • 1篇炎症
  • 1篇炎症性
  • 1篇炎症性肠病
  • 1篇治疗食管
  • 1篇肾上腺
  • 1篇肾上腺素
  • 1篇生理盐
  • 1篇食管静脉曲张
  • 1篇隧道

机构

  • 6篇江苏省苏北人...
  • 1篇上海中医药大...
  • 1篇苏州大学
  • 1篇扬州大学

作者

  • 6篇高苏俊
  • 3篇王璐
  • 3篇朱海杭
  • 2篇陈磊
  • 2篇朱振
  • 2篇张利
  • 2篇陆伟
  • 2篇陈娣
  • 1篇印健
  • 1篇陈洁
  • 1篇陈冰心
  • 1篇许春芳
  • 1篇徐永居
  • 1篇贺志龙

传媒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美容医学
  • 1篇安徽医药
  • 1篇中外医疗
  • 1篇中华腔镜外科...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中黏膜下注射用肾上腺素生理盐水浓度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术中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探讨其最佳浓度。方法128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均分成4组,A 组使用生理盐水作为黏膜下注射液,B 组、C 组和 D 组则分别使用浓度为0.001%、0.002%和0.004%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记录各组 ESD 手术完成情况、患者血压及心率变化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黏膜下注射液用量、手术时间,并行组间或组内对比分析。结果各组均能顺利完成手术,组内术前与术中比较最高血压及最快心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无一例出现穿孔及术中急性大量出血。术中急性少量出血发生率,A 组(28.1%,9/32)明显高于 B 组(9.4%,3/32)、C 组(6.3%,2/32)和D 组(6.3%,2/3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B 组、C 组、D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各组间术后迟发性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黏膜下注射液用量,A 组为(39.5±10.8)ml,明显高于 B 组的(29.4±9.4)ml、C 组的(27.3±8.2)ml 和 D 组的(20.4±11.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B 组、C 组、D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 D 组较 B 组有减少趋势。手术时间,A 组为(82.3±24.78)min,明显长于 B 组的(60.7±25.35)min、C 组的(54.7± 31.72)min 和 D 组的(59.2±28.49)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而 B 组、C 组、D 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ESD 术中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生理盐水安全有效,可减少注射液用量,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的发生,但增加肾上腺素浓度未能发现明显优势。
陈磊王璐朱振高苏俊张利陆伟陈娣朱海杭
关键词:内镜黏膜下剥离术肾上腺素
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讨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严重程度与肝功能损害程度、食管静脉曲张(EV)程度及内镜下套扎术(EVL)治疗之间的关系。方法:95例PHG患者均行常规胃镜检查,分析PHG与肝功能Chi l d-pugh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之间的关系;其中41例次行内镜下套扎术治疗,术后1个月、3个月复查电子胃镜,观察PHG严重程度的变化。结果:95例PHG患者中轻度PHG43例,重度PHG52例;在重度PHG患者中肝功能Chi l d-pugh分级C级比例及合并有重度EV的比例均显著高于轻度PHG患者(P<0.05);EVL治疗一月后复查胃镜有重度PHG发生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但治疗三月后复查与治疗前无差异。结论:肝硬化PHG严重程度随着肝功能分级和食管静脉曲张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内镜下套扎术治疗可在短时间内加重PHG。
印健高苏俊
关键词: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食管静脉曲张套扎治疗
血性腹水8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血性腹水的病因、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该院85例明确诊断的血性腹水患者,对该病的病因、临床特点以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分析。结果 85例中,男性52例,女33例,平均年龄53.4岁。各种恶性肿瘤引起者62例,占72.9%,为首位,其中49例为消化道肿瘤,占79.0%;病因为非恶性肿瘤23例,占27.1%。结论血性腹水病因各异,认为恶性肿瘤居多,其中消化道肿瘤最多见,非恶性血性腹水常见于结核性腹膜炎。
徐永居陈洁高苏俊王璐朱海杭
关键词:血性腹水病因
英孚立昔肠黏膜丢失与克罗恩病初治失反应关联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部分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对抗肿瘤坏死因子a(TNF-α)药物治疗无效,并且其机制未明,如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IFX)。探讨抗TNF-α单抗(英孚利昔单抗)是否因肠道黏膜损伤而经肠粘膜丢失,从而降低了英孚利昔的血药浓度,从而影响CD患者的治疗疗效。方法收集32例初次接受英夫利昔单抗治疗的中度至重度活动期回结肠型CD患者(CDAI>220)的2周内的粪便样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同时测定患者第2周的血清英孚利昔单抗浓度。并分别于英夫利昔单抗治疗后2周、8周和3个月评估临床和内镜治疗反应。结果收集的179份粪便样本中135份检出英夫利昔单抗(75.4%),最高浓度出现在第一次用药后的第一天。在第2周,临床无反应的患者,其第一天粪便英夫利昔单抗浓度显著高于有临床反应的患者[(7.01±0.71)mg/mL vs.(1.04±0.58)mg/mL,P=0.031],而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和血清中英夫利昔单抗浓度无相关性。结论英夫利昔单抗经过肠道丢失到CD患者的粪便中。治疗后第一天粪便中英夫利昔单抗的高浓度与初治无反应相关。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来确定抗体是如何通过肠粘膜丢失的,以及这一过程又是如何影响治疗的反应。
肖军华贺志龙陈冰心高苏俊高苏俊许春芳
关键词:克罗恩肠黏膜损伤
白细胞吸附疗法在重症炎症性肠病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2019年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种以反复发作的、多种免疫因子参与的慢性肠道炎症,其发病率在逐年增加。其发病机制可能与机体免疫反应、肠道炎性活动、肠道功能紊乱、精神状态、遗传等因素有关。目前主要的治疗方式以营养疗法、药物治疗、单克隆抗体相关的生物治疗、免疫抑制剂疗法为主,因发病机制仍不十分明确,这些疗法都不能完全有效地控制炎症的发展。近年来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白细胞(中性白细胞和单核细胞)的激活在IBD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地清除血液中激活的白细胞,中断炎症反应链,可以达到控制疾病进展的目的。许多研究者将白细胞免疫吸附疗法应用于对重症炎症性肠病(SIBD)病人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是对目前IBD治疗的补充,也是一种研究思路,但其吸附效果、疗效、不良反应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何彩玲高苏俊
关键词:免疫吸附技术CROHN病单核细胞中性白细胞炎症性肠病
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治疗食管浅表肿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评价经黏膜下隧道内镜剥离术(ESTD)治疗食管浅表性肿瘤的效率及安全性。方法 74例食管浅表性肿瘤患者按病灶周径(<1/3周,1/3~2/3周,>2/3周)分层随机分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组(36例)和ESTD组(38例),分别行ESD及ESTD治疗,比较各组的剥离面积、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和出血、穿孔及术后狭窄等并发症情况。结果各组剥离面积无差异(P>0.05)。在病灶周径<1/3周时,两组的手术时间、剥离速度、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及>2/3周时,ESTD组的手术时间[(50.7±21.3)min及(61.7±29.8)min]明显短于ESD组[(79.8±19.5)min及(119.8±35.4)min](P<0.05)、剥离速度[(21.1±5.6)mm^2/min及(28.8±6.1)mm^2/min]明显快于ESD组[(14.5±3.7)mm^2/min及(15.2±5.1)mm2/min](P<0.05)。在病灶周径1/3~2/3周时,两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无差异(P>0.05),在周径>2/3周时,ESTD组整块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均高于ESD组(P<0.05)。ESD组中,术中出血6例,术后迟发性穿孔2例,术后狭窄10例;ESTD组中,术中出血5例,术后狭窄13例,无穿孔发生。结论 ESTD能安全有效地切除食管浅表肿瘤,大面积食管肿瘤同传统ESD相比,具有手术时间短、剥离速度快、治愈性切除率高的优势。
陈磊王璐高苏俊张利朱海杭陆伟陈娣朱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