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莉

作品数:8 被引量:28H指数:4
供职机构:天津市环湖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近视
  • 2篇地形图
  • 2篇散光
  • 2篇近视散光
  • 2篇角膜
  • 2篇角膜后
  • 2篇角膜后表面
  • 2篇虹膜
  • 2篇后表面
  • 2篇病变
  • 1篇低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血性
  • 1篇血压
  • 1篇眼底
  • 1篇眼底照相
  • 1篇眼科
  • 1篇眼科疾病

机构

  • 6篇天津市环湖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高莉
  • 5篇李惠玲
  • 3篇周学军
  • 3篇于荣国
  • 2篇杨鹤超
  • 1篇孙智勇
  • 1篇赫天耕
  • 1篇吴荣秀
  • 1篇王彤
  • 1篇颜华
  • 1篇史秀茹
  • 1篇王力军
  • 1篇张蔚

传媒

  • 2篇天津医药
  • 1篇眼外伤职业眼...
  • 1篇中华眼底病杂...
  • 1篇中国中医眼科...
  • 1篇国际眼科杂志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6
  • 2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的Lasek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的疗效观察
2010年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k)适于矫正角膜偏薄,睑裂较小,曲率(k)值偏高的中低度近视患者,但对于合并有散光者矫正并不十分精确。手术过程中眼位的改变等影响了散光矫正的准确性。本研究应用波前引导联合虹膜识别矫正中低度近视散光,并将结果与普通Lasek进行比较,报告如下。
高莉颜华
关键词:波前引导虹膜散光近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免散瞳数码眼底照相筛查被引量:5
2011年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筛查研究显示,威胁视力的DR发生率高达10%。国际上对DR筛查的必要性已达成共识,但对于用何种筛查方法最有效尚未达成一致性意见。眼底7个标准视野立体彩色眼底照片(SSSCFP)被认为是“金标准”,此技术虽有很高的准确性及可重复性,但因分级过多且工作量大,要求高,不适宜在大规模筛查DR中使用。
李惠玲吴荣秀高莉王彤
关键词:摄影术检眼镜检查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腔隙性脑梗死的关系被引量:1
2011年
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AION)是常发于中老年人的急性视神经病变,以突然发生的视力下降,特征性视野缺损为主要表现,确切病因尚未明确。目前尚少见其与腔隙性脑梗死关系的报道。本研究旨在对2007年3月-2010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资料完整的AION患者53例(65只眼)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李惠玲张蔚高莉周学军于荣国
关键词:脑梗死高血压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近视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测量分析被引量:4
2005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近视筛选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应用Orbscan_Ⅱ眼前段分析系统观察近视230例(455眼),分成3组:Ⅰ组-1.50D^6.00D者210眼,占46.15%;Ⅱ组-6.25 D^-10.00 D者190眼,占41.76%;Ⅲ组-10.25D^-15.00D者55眼,占12.09%。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图分布情况,比较3组角膜后表面前凸极值(Diff)值的变化。结果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前凸极点多位于颞下方,其次为鼻下、颞上、鼻上方;角膜后表面Diff值3组间相差不显著,同一患者左右眼Diff值无显著差别;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的最薄点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并非完全对应。结论Orbscan-Ⅱ检查系统对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的特征以及Diff值,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以及前凸极点分布位置的测量为术前制定合理的手术方案、筛选异常角膜、尽早发现角膜后圆锥提供参考。
李惠玲杨鹤超于荣国高莉周学军
关键词:近视角膜地形图角膜后表面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K治疗近视散光
目的:评价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近视散光的结果。方法:所用设备为VISX STAR S4 IR准分子激光系统和WaveScan波前像差仪。回顾分析连续6个月内采用虹膜定位波前像差引导的LASI...
孙智勇赫天耕史秀茹王力军高莉
文献传递
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免疫性和退行性眼科疾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22年
干细胞因其具有自我更新、多向分化、免疫调节、抗炎、旁分泌、自动归巢等潜能,被广泛用于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退行性和创伤性疾病。间充质干细胞(MSC)因其易于获得、低免疫原性、低致瘤成瘤性、不涉及伦理风险等特点,被广泛研究。本文着眼于临床转化应用,选择以MSC为视角,梳理了其在眼科疾病领域的相关治疗机理,及其在黄斑变性、葡萄膜炎、干眼等领域的研究进展,发现MSC因其恢复免疫稳态、促进受损组织再生2种机能,为眼科自身免疫性及退行性眼病带来新的希望,但目前的进展多数在临床前的动物实验阶段。本综述为进一步临床转化应用提供安全性、有效性参考。
高莉李惠玲
关键词:黄斑变性
ORBSCAN-Ⅱ对近视患者角膜后表面地形图的测量分析被引量:10
2005年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前角膜后表面形态,为术前筛选合适的病例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应用ORBSCAN-II眼前节分析系统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230例455眼(等值球镜1.50~15.00D)分成3组:I组≤6.00D者210眼(46.1%);II组-6.25~-10.00D者190眼(41.8%);III组≥10.25D者55眼(12.1%);得出角膜后表面地形图分布情况,比较3组角膜后表面Diff值的变化。结果:各组角膜后表面高度地形图中以岛形居多,各组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多位于颞下方,其次为鼻下、颞上、鼻上方;近视眼角膜后表面前凸极值(Diff)值大小分别为:I组(0.028±0.007)mm,II组(0.029±0.011)mm,III组(0.030±0.009)mm,后表面前凸极点距视轴的距离为:I组(0.733±0.292)mm,II组(0.691±0.277)mm,III组(0.644±0.312)mm,经统计学处理3组间Diff值相差不显著,同一患者左右眼Diff值无显著差别;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与近视程度无关,角膜厚度的最薄点与角膜后表面前凸极点并非完全对应。结论:ORBSCAN-II检查系统对角膜后表面Diff值,前凸极点距视轴距离及前凸极点分布位置的测量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李惠玲杨鹤超于荣国高莉周学军
关键词:后表面地形图近视患者近视程度角膜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