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魏永纬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细胞
  • 5篇儿童
  • 5篇白血
  • 5篇白血病
  • 3篇干细胞
  • 3篇白血病干细胞
  • 2篇髓细胞
  • 2篇髓细胞白血病
  • 2篇小鼠
  • 2篇急性
  • 2篇急性髓细胞
  • 2篇急性髓细胞白...
  • 2篇儿童EB病毒
  • 2篇儿童患者
  • 2篇分选
  • 2篇阿糖胞苷
  • 2篇胞苷
  • 2篇THP-1细...
  • 2篇EB病毒
  • 2篇病毒

机构

  • 10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10篇王颖超
  • 10篇魏永纬
  • 9篇殷楚云
  • 7篇马丽娜
  • 7篇冯磊
  • 6篇盛光耀
  • 5篇王春美
  • 3篇刘冬杰
  • 1篇刘东杰

传媒

  • 2篇中国当代儿科...
  • 2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医学综述
  • 1篇郑州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 1篇河南省第二十...

年份

  • 2篇2015
  • 7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增生症的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结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EBV-HLH)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基因筛查等特点,探讨分析其预后转归相关死亡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3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4例EBV-HLH患儿的临...
王颖超魏永纬马丽娜殷楚云冯磊刘东杰
关键词:EB病毒儿童患者
抗CD47抗体联合阿糖胞苷靶向治疗NOD/SCID小鼠单核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被引量:11
2013年
目的探讨CD47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模型中的预后意义及靶向治疗的最佳策略。方法将分选的CD34+CD38-白血病干细胞(leukemia stem cells,LSCs)移植入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小鼠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模型;抗人CD47单克隆抗体单独或联合阿糖胞苷治疗白血病小鼠7~14 d,并进行疗效分析。将LSCs与小鼠巨噬细胞在含抗CD47单克隆抗体的培养液中共培养,观察CD47对巨噬细胞吞噬LSCs能力的影响。结果 THP-1细胞中存在CD34+CD38-LSCs,比例约为0.12%±0.06%,将分选后的CD34+CD38-LSCs(比例高达97.0%±1.7%)移植入NOD/SCID小鼠后成功建立白血病模型。体内实验表明,阿糖胞苷(7 d)联合抗CD47单克隆抗体(14 d)治疗后,白血病小鼠外周血和骨髓中CD33+CD45+白血病细胞下降最明显(P<0.01),生存时间明显长于其它各组。体外共培养2 h后,抗CD47单克隆抗体组吞噬指数(76.9%±12.2%)明显高于抗CD45单克隆抗体组(7.60%±2.4%,P<0.01)。结论 CD47高表达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预后不良因素。阿糖胞苷联合抗CD47单克隆抗体可有效杀灭普通白血病细胞和白血病干细胞,对彻底治愈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王颖超冯磊殷楚云马丽娜魏永纬王春美盛光耀
关键词:白血病干细胞CD47阿糖胞苷靶向治疗小鼠
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mRNA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及意义
:通过检测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AMFR) mRNA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细胞株中的表达,探讨其在AML发病中的作用及其靶向治疗的潜在价值.方法:①以急性髓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株组、HL60细胞株组及K562细胞...
王颖超马丽娜冯磊殷楚云王春美魏永纬刘冬杰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小核糖核酸
44例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儿童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PS)的临床特征、预后转归及死亡危险因素. 方法:收集2011年7月至2014年10月期间收治的44例EBV-HPS患儿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总结患儿临床特点,...
刘冬杰王颖超魏永纬殷楚云盛光耀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人类疱疹病毒疾病症状病理机制临床预后儿童患者
文献传递
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中的作用研究
目的 通过检测自分泌运动因子受体(autocrine motility factor receptor,AMFR)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对髓系白血病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初步探索AMFR在急性髓细胞白...
王颖超冯磊马丽娜殷楚云魏永纬王春美
儿童EB病毒相关疾病的诊疗进展被引量:5
2013年
儿童EB病毒(EBV)感染相关疾病是一组临床表现多变、发病机制复杂的疾病,除常见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外,还有慢性活动性EBV感染、EBV感染相关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综合征及EBV相关性肿瘤疾病等,其中部分疾病起病急、进展快、症状重、预后差。随着对EBV感染相关疾病研究的不断深入,与其相关的疑难、危重疾病将得到有效地预防和治疗。
魏永纬王颖超
关键词:EB病毒儿童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侧群细胞的分选、鉴定与富集
2013年
目的探讨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中是否存在侧群(SP)细胞,鉴定其是否具有白血病干细胞(LSCs)的生物学特性,并研究从THP-1细胞系中富集sP细胞的方法。方法THP-1细胞用Hoechst33342荧光染料染色后,分别应用荧光显微镜和流式细胞术(FCM)检测是否存在sP细胞及sP细胞的形态和比例。分选sP和非侧群(NSP)细胞,FCM检测其表面抗原表达及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耐药基因ABCG2、ABCBl和凋亡基因Bcl-2、Bax在两亚群细胞中的表达差异。将THP-1细胞用不同水平阿糖胞苷(Ara—C)处理24h,染色后检测sP细胞比例的变化。结果1.荧光显微镜观察到在THP-1细胞中存在拒染的sP细胞,形态与NSP细胞无明显区别。FCM检测结果显示,试验管sP细胞比例为(1.81-4-0.99)%,对照管可被维拉帕米完全拮抗。2.FCM分选sP细胞的纯度达到(96.71±0.90)%;SP细胞大部分处于静止期,G0/G1期细胞比例达(84.04±4.98)%,而NSP细胞则处于增殖期,S/G2/M期细胞比例为(56.38±1.48)%;CD34+、CD34+CD%一细胞在sP亚群中的比例要高于NSP亚群(P〈0.05);SP细胞ABCG2及ABCBl表达水平显著高于NSP细胞(P均〈0.05)。SP细胞Bcl-2表达水平(0.99±0.08)显著高于NSP细胞(0.29±0.13)(P〈0.05),而Bax表达值(0.68±0.05)与NSP细胞(0.85±0.09)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cl-2/Bax比值显著高于NSP细胞亚群(P〈0.05)。3.经与Ara-C共培养24h后,sP细胞的比例显著提高,且随着Ara.C水平增大,sP细胞比例也越高。结论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系THP-1中存在少量sP细胞,较之NSP细胞更具有干细胞的生物学活性。与一定水平Ara—C共培养可有效富集THP-1细胞系中的sP细胞,可作为LSCs研究的切入点,对进一步研究白血病有重要意义。
王颖超马丽娜殷楚云冯磊魏永纬盛光耀
关键词:THP-1细胞白血病干细胞侧群细胞阿糖胞苷
THP-1细胞系白血病干细胞的检测、分选及鉴定
2013年
目的:探讨人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THP-1细胞株中是否存在白血病干细胞(LSCs),并比较该LSCs与非LSCs亚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测定THP-1细胞中LSCs(CD34+CD38-细胞)的比例并分析LSCs与非LSCs的细胞周期。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2种细胞中ABCG2、ABCB1耐药基因和Bcl-2、Bax凋亡基因的表达。将分选的LSCs移植到NOD/SCID小鼠,观察其致瘤能力。结果:THP-1细胞中存在CD34+CD38-的LSCs,比例为(0.12±0.06)%。大部分的LSCs处于细胞静止期,G0/G1期比例达(94.03±1.61)%;非LSCs增殖期细胞比例相对较高,S/G2/M期细胞比例为(56.58±1.59)%。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LSCs中ABCG2、ABCB1及Bcl-2的表达水平高于非LSCs(t=20.725、22.179、13.707,P<0.001),Bax在两亚群的表达无差异(t=1.635,P=0.071),但是LSCsBcl-2/Bax比值高于非LSCs(t=10.781,P<0.001)。1×103数量的LSCs可在4周后形成典型的NOD/SCID小鼠白血病浸润模型,未分选的THP-1细胞至少需要1×106才能成瘤。结论:THP-1细胞株中存在LSCs,这群细胞比例低,大部分处于静止期,具有干细胞生物学活性及体内致瘤性,可能与白血病的耐药和复发有关。
王颖超冯磊殷楚云殷楚云马丽娜魏永纬盛光耀
关键词:THP-1细胞白血病干细胞ABC转运体NODSCID小鼠
44例儿童EB病毒相关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死亡危险因素分析
王颖超刘冬杰魏永纬殷楚云盛光耀
免疫抑制疗法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疗效分析被引量:23
2012年
目的探讨免疫抑制疗法(IST)治疗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的疗效、安全性及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受IST治疗的55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及51例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CAA)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在CAA患儿中,抗胸腺球蛋白(ATG)联合环孢素A(CsA)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CsA单独治疗组(80%vs 44%,P<0.05);在SAA患儿中,ATG+CsA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亦高于CsA单独治疗组(75%vs 40%,P<0.05)。各组均无病例进展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及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等克隆性疾病。②ATG+CsA联合治疗组中,病程<6个月、骨髓造血面积>40%、治疗前无重症感染以及有G-CSF早期治疗反应的患儿治疗效果较好,而治疗效果与AA分型、年龄等指标无关。结论 ATG+CsA联合治疗是治疗儿童AA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病程长短、有无严重感染、骨髓造血面积及G-CSF早期治疗反应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
王颖超殷楚云冯磊王春美马丽娜魏永纬盛光耀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抗胸腺球蛋白环孢素A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