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桂梅

作品数:10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肝炎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慢性
  • 4篇胸腺
  • 4篇胸腺肽
  • 4篇慢性乙型
  • 4篇慢性乙型肝炎
  • 4篇米夫
  • 4篇拉米夫定
  • 3篇胸腺肽Α
  • 3篇胸腺肽Α1
  • 2篇乙型肝炎病毒
  • 2篇治疗慢性乙型...
  • 2篇疗效
  • 2篇疗效研究
  • 2篇肝炎病毒
  • 2篇肝硬化
  • 2篇病毒
  • 1篇低蛋白

机构

  • 10篇中山大学附属...

作者

  • 10篇黄桂梅
  • 6篇林炳亮
  • 4篇林潮双
  • 4篇杨绍基
  • 3篇姚集鲁
  • 3篇谢奇峰
  • 3篇周元平
  • 3篇张晓红
  • 2篇赵志新
  • 1篇李学俊
  • 1篇彭晓谋
  • 1篇林朝双
  • 1篇卢建溪
  • 1篇杨林
  • 1篇刘震宏
  • 1篇顾琳
  • 1篇邓友
  • 1篇高志良
  • 1篇谢俊强
  • 1篇严颖

传媒

  • 2篇热带医学杂志
  • 2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09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胸腺肽α_1联合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被引量:28
2003年
目的 探讨胸腺肽α1(Tα1)和拉米夫定 (LAM )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 80例HBV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 1∶1随机分配进入单一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组 (LAM组 )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 (LAM +Tα1组 )。结果 治疗5 2周时 ,LAM +Tα1组HBeAg血清转换率 (5 1.4 % ,18/35 )明显高于LAM组 (5 .4 % ,2 /37) ,P <0 .0 1。停药 1年后 ,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 4 2 .9% (15 /35 )和 8.1% (3/37) ,P <0 .0 1。治疗过程中 ,两组HBVDNA定量明显下降 ,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显著 ,治疗后 ,两组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复常率基本一致 ,达 77.1% (2 7/35 )和 6 7.6 % (2 5 /37) ,但停药后LAM组仅有 18.9%持续正常 ,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治疗 5 2周 ,联合治疗组完全应答率 (42 .9% )明显高于LAM组 (8.1% ) ,停药后 1年 ,持续应答率分别为 6 0 .0 % (2 1/35 )和 18.9% (7/37) ,P <0 .0 1。治疗过程中LAM +Tα1组未发现HBV前C区变异株。LAM组有 10例 (2 7.0 % )发生YMDD变异株 ,联合组仅有 1例。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地改善 ,肝纤维化程度降低 ,HBsAg、HBcAg的表达明显减少 ,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Tα1与LAM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少 。
林炳亮黄桂梅张晓红谢奇峰杨绍基周元平卢建溪姚集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胸腺肽Α1拉米夫定安全性
拉米夫定与胸腺肽α_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研究被引量:5
2002年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 (LAM )和胸腺肽α1(Tα1)两者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通过病例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 6 0例HBVDNA ,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随机分配进入三个不同的治疗组 (LAM组、Tα1组和LAM +Tα1组 )。结果 :治疗 5 2周 ,LAM +Tα1组HBeAg血清转换率 ( 16 /2 8,5 7 1% )与LAM组、Tα1组比较 ,P值分别为 0 0 0 1,0 16 8。LAM +Tα1组抗病毒应答率 ( 82 1% ,2 3/2 8)明显高于LAM组和Tα1组 ;其中 ,联合治疗组持续应答率为 42 9%。治疗过程LAM +Tα1组和Tα1组均未发现HBV前C区变异株或YMDD变异株。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改善 ,肝纤维化程度降低 ,HBsAg的表达减少。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Tα1与LAM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副作用少 ,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 ,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
林炳亮黄桂梅张晓红俞洪林周元平严颖
关键词:拉米夫定胸腺肽Α1慢性乙型肝炎疗效研究
胸腺肽-α_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近期疗效研究被引量:14
2002年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与胸腺肽 -α1 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对照研究方法 ,选择 60例 HBV DNA与 HBe 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按 1∶ 1∶ 2的比例随机分配进入 3个不同的治疗组 [拉米夫定 (LAM)组、胸腺肽 -α1 (Tα1 )组和L AM+ Tα1 组 ] ,6个月为一疗程。结果治疗 2 6周后 L AM+ Tα1 组血清 HBe Ag转阴率 (73 .3 % ,2 2 /3 0 ) ,明显高于 L AM组 (13 .3 % ,2 /15 )和 Tα1 组 (2 6.7% ,4/15 ) ,LAM+ Tα1 组分别与 LAM组、Tα1 组 HBe Ag血清转阴率比较 ,转阴患者血清均未发现 HBV前 C区变异株。治疗后 AL T明显下降 ,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改善 ,肝纤维化程度降低 ,HBs Ag、HBe Ag的表达明显减少。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 -α1 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不良反应少 ,短期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 ,是安全。
林炳亮黄桂梅张晓红谢奇峰杨绍基林朝双周元平
关键词:乙型肝炎胸腺肽-Α1拉米夫定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在家庭聚集感染中的分布及意义被引量:9
2009年
【目的】分析家庭聚集的慢性HBV(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探讨HBV基因型与传播途径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法,检测HBV慢性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应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家庭内不同成员组中慢性HBV感染者的HBV基因型分布特点,分析HBV基因型与不同传播途径的可能关系。【结果】179例患者中,B基因型111例(62.0%),C基因型共59(33.0%),重叠基因型9例(5.0%)。100例家庭聚集感染病例分别来自48个家庭,家庭内基因型基本一致。家庭内两代成员组中的父代与子女感染组,C基因型所占百分比显著高于家庭内水平成员组(59.1%vs.23.1%,P<0.05),及对照组(59.1%vs.26.6%,P<0.05)。家庭内水平成员组及对照组中B基因型比例显著高于家庭内两代成员组(74.4%vs.45.9%,P<0.05;68.4%vs.45.9%,P<0.05)。【结论】家庭内HBV聚集感染的基因型别基本相同。HBV基因型可能与传播途径有关,C基因型更易发生垂直传播,B基因型可能与HBV水平途径的传播有关。
左兴谢奇峰杨林林炳亮黄桂梅顾琳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
e抗原血清转化后的高水平HBVDNA与其前C和BCP同时存在突变有关
目的前C区G1896A突变或基本启动子A1762T/G1764A突变被怀疑是e抗原向抗-HBe转化后患者血清中有可检测水平HBV DNA的原因。然而,G1896A变异株的复制能力受损,而A1762T/G1764A变异株的...
彭晓谋黄桂梅李建国黄仰甦梅咏予高志良
文献传递
脑猪囊尾蚴病35例临床分析被引量:3
2001年
目的 了解脑猪囊尾蚴病误诊原因及治疗效果 ,以提高对脑猪囊尾蚴病的诊断和防治水平。方法 收集近 8年来在我院诊治的 35例脑猪囊尾蚴病 ,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年龄构成以 18~ 45岁为主 (80 % ,2 8/35 ) ,性别构成男性高于女性 (2 6∶9) ,城镇居民病例数超过农村。 35例患者经抗囊尾蚴 (吡喹酮或阿苯达唑 )及脱水、激素治疗 ,治愈 2 1例 (6 0 0 % ) ,好转 10例 (2 8 6 % ) ,无效 4例 (11 4% )。结论 吡喹酮、阿苯达唑是治疗脑猪囊尾蚴病的有效药物。
林潮双黄桂梅杨绍基赵志新林炳亮
关键词:脑猪囊尾蚴病病例分析误诊
胸腺肽α_1促进拉米夫定抗乙型肝炎病毒的疗效被引量:8
2003年
【目的】探讨胸腺肽α1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按随机对照原则选择80例HBVDNA、HBeAg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按1∶1随机分配进入单一接受拉米夫定治疗组和胸腺肽α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结果】治疗52周,联合治疗组HBeAg血清转换率52%(16/31)明显高于拉米夫定组5%(2/37),Ρ<0.001。停药1年,持续的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42%(13/31)和8%(3/37),Ρ=0.001。治疗过程,两组HBVDNA定量明显下降,联合治疗组下降更显著,但停药后HBVDNA反弹;治疗后,两组的ALT复常率基本一致,达80%(25/31)和68%(25/37),但停药后拉米夫定组仅有19%持续正常,明显低于联合治疗组。拉米夫定组有10例(27%)发生YMDD变异,联合组仅有1例。治疗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明显地改善,肝纤维化程度降低,HBsAg、HBcAg的表达明显减少。治疗过程无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胸腺肽α1与拉米夫定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用药组,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方案。
林炳亮黄桂梅林潮双杨绍基赵志新姚集鲁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胸腺肽Α1拉米夫定药物治疗
小儿肝硬化38例临床分析
2004年
目的 探讨小儿肝硬化的病因和临床特征。方法 对38例小儿肝硬化进行病因、临床特征及治疗和转归的分析,并与同时期成人肝硬化对比。结果 小儿肝硬化23例(60.5%),其中乙型肝炎19例;其次胆汁性肝硬化4例(10.5%)、前瞻性静脉海绵样变性3例(7.9%)。小儿肝硬化主要症状为乏力、纳差、浮肿,体征以肝脾肿大、腹水、黄疸多见,肝掌、蜘蛛痣少见。结论 实验室检查对小儿肝硬化无特异性诊断价值。小儿肝硬化的预后除与病因有关外,还取决于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
李德昌林潮双黄桂梅陈金莲
关键词:小儿肝硬化
肝复乐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50例被引量:1
2006年
邓友江元森谢俊强李学俊黄桂梅姚集鲁
关键词:肝纤维化肝复乐片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层黏蛋白
思增治疗慢性肝炎低蛋白血症30例观察
2004年
目的 研究重组生长激素 (rGH)治疗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低蛋白血症的疗效。方法  30例慢性肝炎和肝硬化代偿期患者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思增 4IU肌肉注射 ,每周 2次 ,共 8周。治疗前与治疗期每隔 2周和停药后 1个月查血清白蛋白 ,球蛋白。结果 血清白蛋白于治疗第 4周即有显著升高 (P <0 0 5 ) ,以后逐渐上升 ;停药后 1个月仍有轻度上升 ,与治疗前比 ,P <0 0 1。治疗前后血清球蛋白定量变化无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重组生长激素是一种改善肝硬化患者低蛋白血症的有效治疗手段。
袁智勇刘震宏黄桂梅林潮双
关键词:慢性肝炎低蛋白血症重组生长激素RGH肝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