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齐碧如

作品数:21 被引量:28H指数:3
供职机构:福州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教育厅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妊娠
  • 4篇围产
  • 3篇预后
  • 2篇血压
  • 2篇妊娠梅毒
  • 2篇妊娠期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排卵
  • 2篇转移及预后
  • 2篇微淋巴管
  • 2篇微淋巴管密度
  • 2篇微淋巴管生成
  • 2篇围产医学
  • 2篇鳞癌
  • 2篇鳞癌组织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管
  • 2篇淋巴管密度
  • 2篇淋巴管生成

机构

  • 17篇福州市第一医...
  • 4篇福建医科大学
  • 2篇福建省妇幼保...
  • 1篇福州市第二医...
  • 1篇福清市医院

作者

  • 19篇齐碧如
  • 5篇陈玉华
  • 4篇黄勉
  • 3篇谢玲
  • 3篇王颖
  • 2篇刘东升
  • 2篇江忠清
  • 2篇方娇宁
  • 2篇叶健文
  • 2篇王玉
  • 2篇刘兆董
  • 2篇连成瑛
  • 1篇项双卫
  • 1篇吴秀平
  • 1篇何爱梅
  • 1篇汪萍
  • 1篇叶建文
  • 1篇方留焰
  • 1篇黄勤明
  • 1篇邓晓蔚

传媒

  • 3篇齐齐哈尔医学...
  • 3篇福建医药杂志
  • 3篇中国医药指南
  • 2篇中国现代医生
  • 2篇中国卫生标准...
  • 2篇福建省第九次...
  • 1篇福建中医药
  • 1篇中国农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年份

  • 2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2篇2006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1997
  • 1篇199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的诱发排卵观察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不孕患者合理的、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方法68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治疗A组48例,为高促黄体生成素(LH)亚型患者。治疗组B为20例,为低促卵泡素(FSH)亚型患者(LH正常或稍高,FSH偏低)。两组均采用克罗米酚(CC)治疗。比较其治愈率。结果治疗A组治愈率10.4%(5/48),治疗B组治愈率40.0%(8/20)。结论并不是所有的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患者都适用于克罗米酚治疗。
王颖齐碧如汪萍
关键词: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个体化治疗
腹腔镜与开腹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的比较
2002年
目的 通过腹腔镜与开腹保守手术治疗输卵管妊娠比较 ,探讨腹腔镜应用于输卵管保守手术优于开腹手术。方法 自 1996年 5月至 2 0 0 1年 5月 ,6 0例腹腔镜组与 4 0例开腹组输卵管保守手术比较术中及术后情况、术后随访妊娠率及输卵管复通率情况。结果 手术时间腹腔镜组为 1.8± 1.0小时 ,开腹组为 2 .0± 1.3小时 ,无明显差异(P>0 .0 5 )。术后身体恢复时间 ,腹腔镜组为 5 .2± 2 .5天 ,开腹组为 10 .4± 3.8天 ,前者明显短于后者 (P<0 .0 5 )。术后病率 ,腹腔镜组为 6 .6 7% ,开腹组为 2 5 % ,前者明显低于后者 (P<0 .0 5 )。术后半年内腹腔镜组妊娠率为 2 9.8% ,开腹组为 15 .8% ;1年内腹腔镜组妊娠率为 38.6 % ,开腹组为 2 9%。半年及 1年内妊娠率腹腔镜组明显高于开腹组(P<0 .0 5 ) ,输卵管复通率 ,腹腔镜组为 93% ,开腹组为 81.6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 (P<0 .0 5 )。结论 腹腔镜手术是输卵管妊娠首选的手术方法 。
叶健文齐碧如缪韵仪
关键词:腹腔镜输卵管妊娠
妊娠梅毒212例临床分析
梅毒是高度传染的性传播性疾病,孕妇感染上梅毒后可引起宫内梅毒感染,导致流产、早产、死胎、死产或分娩先天梅毒儿,死亡率及致残率均高.为降低围产儿患病率,改善母婴预后,我们将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妊娠梅毒212病例对其临床资料...
齐碧如陈玉华王玉
关键词:梅毒妊娠围产医学
文献传递
围产期前后甲襞微循环变化的研究
1996年
甲襞微循环(Nfm)是人体皮肤微循环的一部份,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全身的微循环状态。甲襞管袢形态学的改变与许多疾病有关,如高血压病Ⅱ期患者与冠心病患者 Nfm 均有显著异常。这些异常表明机体有病理性血瘀存在。但是有文献报道,人体处于正常生理过程的某个特殊生理阶段,也有血瘀证的表现。
黄勉吴秀平齐碧如韦瑞焕
关键词:围产期甲襞微循环
浅谈产科急性DIC的诊断处理体会(附37例病例分析)
产科急性DIC是多种致病因素导致的病理生理过程,发病急骤、病情凶险、死亡率高,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重视.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6年6月至2006年6月,10年来DIC37病例资料,就产科DIC临床特点、诊断治疗进行了...
谢玲陈玉华齐碧如刘东升
关键词:急性DIC产科临床医师回顾性分析围产医学
文献传递
福州市妊娠期高血压疾病1200例临床诊疗差异分析
2023年
目的 探讨福州地区子痫前期与健康妊娠及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诊疗差异,提高本地区对子痫前期防控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福州地区595例妊娠期高血压组和605例健康对照组的临床资料,比较各型妊娠期高血压的临床发病基础资料、实验室指标、临床干预等影响因素。结果 1)妊娠期高血压组与健康对照组怀孕年龄、孕次、新生儿体质量、分娩孕周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子痫前期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在怀孕年龄、孕次、产次、新生儿体质量、分娩孕周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妊娠期高血压组和子痫前期组肌酐、尿酸、总蛋白水平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子痫前期组与妊娠期高血压组及健康对照组的高危因素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子痫前期严重影响母婴健康,监测肌酐、尿酸、总蛋白水平有助于科学评估病情和合理干预,对福州地区防控子痫前期有比较重要的意义。
梁晓樱王芳云齐碧如邓晓蔚何爱梅许少涵夏泳
关键词:子痫前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尿酸围产儿
胎儿脉络丛囊肿的产前诊断及预后临床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探讨患有脉络丛囊肿的胎儿产前诊断、预后和临床应用。方法从2011年1月—2013年12月选取49例孕中期经B超诊断为胎儿脉络丛囊肿的孕妇,检查胎儿的发育情况,记录产妇的妊娠结局及新生儿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49例脉络丛囊肿胎儿均在孕17~26周经B超诊断,囊肿直径为0.3~2.5 cm,双侧26例,单侧23例;孤立性40例,复杂性9例。染色体异常核型4例,占8.2%。23例单侧病变中,染色体异常1例。26例双侧病变中染色体异常3例。40例孤立性病变中染色体异常3例,9例复杂性病变中染色体异常1例。随访中活产43例,终止妊娠6例。43例活产儿中1例发现新生儿室间隔缺损,其余42例生长发育正常。结论染色体异常是导致胎儿脉络丛囊肿的重要原因;应该对孕妇进行产前染色体核型分析,避免严重缺陷的胎儿出生。要对脉络丛囊肿的胎儿进行全面检查,还要结合孕妇的年龄、孕周及家族史进行分析。
王颖齐碧如汪萍
关键词:脉络丛囊肿产前诊断染色体核型分析
431例异位妊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01年
齐碧如叶健文方留焰
关键词:异位妊娠临床症状
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对牙周病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
2022年
目的分析妊娠晚期牙周病孕妇血清和胎盘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对妊娠结局所产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福州市第一医院产科门诊规范产检的81例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患病与否分为牙周病53例(患病组),牙周正常者28例(健康组),检测所有孕妇孕晚期血清和胎盘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并严密跟踪妊娠并发症和新生儿预后。结果患病组孕妇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平均值为(33.93±15.02)pg/ml,高于健康组的(27.10±11.4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孕妇胎盘组织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平均值为(44.75±10.85)pg/ml,高于健康组的(38.96±11.11)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9.81%)远高于健康组(39.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的妊娠期糖尿病发生率(39.62%)高于健康组(17.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病组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39.62%)高于健康组(1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病患者的母婴结局较健康组差,可能与肿瘤坏死因子-α浓度有关。
傅秀华刘林丽齐碧如严章勇
关键词:牙周病肿瘤坏死因子-Α妊娠并发症
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高危因素,寻找可能的控制因素,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方法收集福州市第一医院产科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定期产检,住院分娩的无并发症非糖尿病性巨大儿(〉4000 g)共203例作为研究组,随机抽取同期非糖尿病正常体质量(2500-3999 g)的新生儿267例作为对照组。计算巨大儿发生率,比较两组间孕妇年龄、身高、分娩孕周,孕次、产次、孕前体质量,孕前BMI、各孕周体质量增加,产前体质量、产前BMI,孕期增重、孕期BMI增加,新生儿性别等因素,统计分析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相关因素及高危因素,寻找可控制因素。结果非糖尿病性巨大儿共216例,总发生率为5.58%;排除其他产科并发症参与研究病例共203例。两组间男女婴比例有显著差异(203/138 VS 267/128,P〈0.01);非糖尿病巨大儿的高危因素为孕周、孕前BMI,孕23周增重、产次、新生儿性别等,其中孕前BMI、孕23周增重、分娩孕周等均为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可控制因素。结论若孕前注意宣教,有意识控制孕妇孕前体质量适时怀孕,孕期加强产检,有效控制产妇孕前期增重并适时终止妊娠,则可降低非糖尿病性巨大儿的发生。
王颖齐碧如
关键词:巨大儿高危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