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勇 作品数:10 被引量:78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β-七叶皂甙钠抑制损伤脊髓细胞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 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研究证实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甲基强的松龙冲击治疗可以减轻脊髓损伤的病理程度,但是近20年未再有突破性进展。目的:观察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坏死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脊髓损伤大鼠模型,将建模成功的180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每组60只,造模后即刻给药,β-七叶皂甙钠组腹腔注射5 mg/kgβ-七叶皂甙钠,甲基强的松龙组腹腔注射100 mg/kg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每天给药1次,于治疗后8,24,96 h,治疗后7,14 d 5个时间节点处死实验动物并取损伤段脊髓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坏死神经细胞数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表达情况。结果与结论:各组均于治疗后8 h出现坏死细胞且7 d达高峰,14 d时水肿减轻但坏死细胞并未减少,但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同一时间点上坏死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各组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吸光度均随着时间延长而增加,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在96 h内增加快速,而甲基强的松龙组缓慢均匀增加,24 h以内β-七叶皂甙钠组与对照组之间无明显差别,但均低于甲基强的松龙组(P<0.05),96 h后β-七叶皂甙钠及甲基强的松龙两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7 d后各组均开始缓慢下降。结果表明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脊髓细胞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可通过减少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表达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在用药2周时间内的效果与甲基强的松龙相似。 丁勇 吴玉杰 傅智轶 金文杰 胡小鹏 刘兴振关键词:Β-七叶皂甙钠 脊髓损伤 胶质纤维酸性蛋白 细胞坏死 家兔膝关节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6 2006年 【目的】建立一个与人膝关节软骨损伤伴半月板损伤相似的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方法】通过在家兔后腿膝关节的股骨内髁关节面部位用骨钻造成其关节软骨的损伤,同时切除半月板。以后按一定时间取出其股骨髁,用肉眼、光镜及电镜观察破损部软骨修复情况。【结果】家兔后腿膝关节股骨内髁关节面的关节软骨损伤后,有纤维软骨修复,但无透明软骨出现。与人膝关节软骨损伤后的修复情况相似。【结论】实验性兔关节面软骨损伤的病理变化机制,可作为研究人膝关节损伤致骨关节炎的动物模型。 朱彤 刘勇章 胡小鹏 金晨 丁勇 诸乾华 许志兴 傅智轶改良双Endobutton技术治疗肩锁关节脱位 目的:寻求安全可靠操作更简单的双Endobutton固定方法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方法:对Struhl描述的治疗肩锁关节脱位的方法进行了改良,采用套圈打结的方法将两个长度合适的Endobutton利用肩锁关节的微动对喙突下钢... 陆雄伟 马捷 丁欢 朱燕辉 丁勇 许志兴 朱彤 胡小鹏利用骨锚小切口直视下复位固定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2008年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类型的ACL损伤,传统的手术治疗因其创伤较大,恢复慢而较少应用,取而代之的是膝关节镜下各种缝扎或螺钉固定方法。由于关节镜操作对设备、器械和操作人员的技术要求都比较高,在我国尚未普及,我们介绍一种非关节镜下直视小切口,利用骨锚钉微创技术来实施对骨折块复位固定的方法。2005年3月至2007年11月,我们收治了23例急性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均采用骨锚技术进行手术固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陆雄伟 金晨 丁勇 许志兴 丁欢 胡小鹏 戴力扬关键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 小切口直视 复位固定 骨锚钉 ACL损伤 前交叉韧带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间C型骨折 被引量:19 2014年 目的探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技术治疗肱骨髁间c型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009年6月至2013年5月对32例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均采用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行双钢板内固定手术,观察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3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9~35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愈合。Cassebaum评分优18例,良9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为84.38%。未发生伤口感染、神经损伤等。结论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双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疗效良好,不良反应少。 朱燕辉 陆雄伟 丁勇 许志兴 丁欢 顾剑华 胡小鹏关键词:肱骨髁间粉碎性骨折 尺骨鹰嘴截骨 双钢板 人工膝关节置换患者的两种多模式镇痛方法比较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比较人工膝关节置换术两种多模式镇痛方法的临床效果。方法前瞻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在本科室行单侧人工膝关节置换的86例两种多模式镇痛效果。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随机分为 A、B 两组,两组患者均采用术前超前镇痛,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A 组患者采取术后持续股神经阻滞术的方法,B 组患者术后采用自控静脉泵的镇痛方法。分别记录术后6、12、24、48、72 h 各时间点患者在静止和活动时的视觉模拟评分(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以及膝关节活动度和镇痛药物副作用的发生情况。结果在术后6、12、24、48、72 h,A 组患者的静止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1.2±0.66、1.91±0.63、2.12±0.56、2.53±0.31、2.24±0.44;B 组患者的静止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2.15±0.59、2.50±0.49、3.72±0.45、3.54±0.38、3.23±0.48,两组患者静止 VAS 评分在各个时间点上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24、48 h,A 组患者的运动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4.91±0.63、4.12±0.76、3.73±0.31,B 组患者的运动 VAS 评分平均值分别为5.90±0.49、6.52±0.45、5.3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 A 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4.65%,6.98%,B 组患者出现恶心呕吐和便秘的发生率分别为25.6%、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第3~5天,A 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50.7±7.3)°、(67.4±8.3)°、(84.7±9.2)°,B 组患者膝关节活动度平均值分别为(46.8±10.3)°、(57.9±9.5)°、(73.6±1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 组患者术后满意度为79.1%,B 组为5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前镇痛联合多模式镇痛方法可以在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取得满意的镇痛效果,术中关节周围注射混合镇痛药物联合术后连续股神经阻滞的� 汤洋 丁勇关键词:人工膝关节 膝关节 镇痛 采用PH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 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评价采用PH ILOS钢板治疗肱骨近端复杂骨折的临床结果。方法2006年1月-2008年6月,我们共收治肱骨近端复杂骨折(Neer分型3部分或4部分)32例,均采用切开复位PH ILOS钢板内固定方法,男性18例,女性14例,单纯跌倒17例,道路交通伤11例,高处跌落4例;平均年龄为53.8岁(25-72岁),手术时间平均为伤后42小时(18-96小时)。采用肩关节Constant功能评分及肩关节X线片来评价治疗结果。结果平均随访13.6个月(9-33个月),最后随访时肩关节的Constant评分平均为78.6分(46-96分)。所有骨折均愈合,平均愈合时间为10周(8-17周)。1例肱骨头轻度变形但无临床症状。结论PH ILOS钢板对肱骨近端复杂骨折提供了更为可靠的固定方法,使早期功能锻炼成为可能,从而保证了肩关节功能的恢复。 陆雄伟 戴力扬 金晨 朱彤 丁勇 胡小鹏关键词:肱骨骨折 肩关节 内固定 肱骨近端骨折的手术策略 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总结治疗肱骨近端移位骨折的手术方法及策略。【方法】采用手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32例,男19例,女13例,平均年龄56.8岁,平均随访时间10.5个月;单纯螺钉固定5例,解剖支持接骨板固定15例,肱骨近端锁定板固定9例,肱骨近端髓内钉固定1例,人工肱骨头置换2例;术后早期均行功能锻炼。【结果】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0.5(3~28)个月。肩关节功能按Constant评分标准,平均82(45~95)分,其中优10例,良16例,可5例,差1例,优良率81.3%。【结论】根据骨折类型、患者年龄、骨质差异、全身状况、合并损伤,选择不同治疗方法治疗不稳定型肱骨近端骨折,并注意使用合适固定,保护血供,重视关节囊和肩袖修复,早期功能锻炼,可促进骨折愈合及肩关节功能恢复。 金晨 陆雄伟 朱彤 丁勇 胡小鹏股骨髓内钉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时机 被引量:10 2012年 目的探讨股骨髓内钉动力化促进骨折愈合的临床时机。方法回顾34例股骨髓内钉术后出现骨痂生长后,连续3个月影像学无明显变化的患者进行动力化治疗,随访时间6~56个月。分析愈合的疗效。结果 34例患者中,32例均于18周内出现通过骨折线的环形骨痂愈合,2例患者于12~20周出现骨折吸收现象,拔除髓内钉钢板植骨后愈合。动力化后骨折愈合明显加速。结论股骨髓内钉固定骨痂生长后,连续3个月影像学无明显变化,静力化改为动力化,是促进骨折愈合的有效时机。 王立 陶海荣 朱彤 丁勇 诸乾华 胡小鹏关键词:股骨骨折 髓内钉 动力化 延迟愈合 β-七叶皂甙钠对脊髓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β-七叶皂甙钠(SA)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肢体功能及神经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改良Allen撞击方法建立SCI大鼠模型,随机将180只建模成功的SD大鼠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成对照组(等体积生理盐水腹腔注射)、SA组(5 mg/kg SA腹腔注射)及甲基强的松龙(MP)组(100 mg/kg MP腹腔注射),每组各60只。分别在治疗后8 h,1、4、7、14 d,利用斜板对双后肢瘫痪的恢复情况进行测定,并检测细胞凋亡的动态变化。结果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各组大鼠后肢功能均有不同恢复,斜板角度逐渐增加。SA组和MP组治疗4 d后,大鼠后肢功能明显恢复,且呈时间依赖性(P<0.05)。治疗后8 h、1 d,对照组与SA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高于MP组(P<0.05);治疗后4、7、14 d,SA组与MP组大鼠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β-七叶皂甙钠对SCI大鼠肢体功能具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机理之一可能是通过减轻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来实现。 丁勇 吴玉杰 傅智轶 金文杰 胡小鹏 刘兴振关键词:七叶素 脊髓损伤 细胞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