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丁平

作品数:12 被引量:45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6篇疫病菌
  • 6篇栗疫病
  • 6篇病菌
  • 4篇栗疫病菌
  • 4篇菌株
  • 4篇红掌
  • 3篇病毒
  • 2篇炭疽
  • 2篇套式
  • 2篇套式PCR
  • 2篇分子检测
  • 2篇RAPD
  • 2篇病斑
  • 2篇传播率
  • 1篇低毒
  • 1篇低毒性
  • 1篇毒力
  • 1篇毒力测定
  • 1篇毒性
  • 1篇多态

机构

  • 12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12篇丁平
  • 11篇王克荣
  • 5篇邢红梅
  • 3篇刘福秀
  • 2篇高坤
  • 2篇徐陈贤
  • 2篇叶云
  • 2篇华朝晖
  • 2篇李涛
  • 2篇邓清超
  • 2篇包小梅
  • 2篇王东龙
  • 2篇肖江涛
  • 2篇兰春能
  • 2篇林少波
  • 2篇张林巧
  • 1篇周晓云
  • 1篇乔广行
  • 1篇张正光
  • 1篇王丽平

传媒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果树学报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园艺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2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分子序列的多态性被引量:4
2005年
为了探明欧洲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CHV1)病毒的起源,采用序列测定方法对来自中国、日本和意大利的30个CHV1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测定了所有病毒的部分序列,根据测序结果可将其分为29个单元型,分属于3个不同的亚型:中国菌株的病毒群体归属于亚型Ⅰ和Ⅲ;日本病毒群体除Ja55属于亚型Ⅲ外,其余属于亚型Ⅱ;意大利病毒群体除IT192属于亚型Ⅰ外,其余都属于亚型Ⅲ。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地理分布特点为:亚型Ⅰ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北,其中只有09344(来自湖南)例外;而亚型Ⅲ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但09228(北京)、09235(北京)、09277(辽宁)例外。这不同于欧洲主要以一种亚型为主的情况,表明各群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流动。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中国CHV1病毒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比日本群体和意大利群体都丰富。
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
关键词:栗疫病菌低毒性病毒分子序列多态性基因流动
可用于防治栗疫病的含有弱毒性病毒CHV1-CN280的菌株
本发明为可用于防治栗疫病的含有弱毒性病毒CHV1-CN280的菌株,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弱毒性栗疫病菌菌株(CHV1-CN280)含有12.7kb的dsRNA病毒。该菌株的菌丝或孢子接种栗树的栗疫病病斑周围从而使病斑愈合,...
王克荣邓清超李涛叶云丁平华朝晖林少波王东龙兰春能包小梅肖江涛高坤张林巧
文献传递
红掌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周晓云王克荣陈一新邢红梅曾伟达刘镇南陈立思黎扬辉陈剑华宿庆连张正光丁平杨斌黄明翅王丽平伍树桐王勇胜易懋升黄剑娣
项目对红掌各个生长阶段的病虫害发生情况开展了调查,并从形态和分子水平进行了鉴定,发现主要病原菌为炭疽菌、镰刀菌、立枯丝核菌、疫霉菌、腐霉菌和黄单胞菌等,害虫为斜纹夜蛾、蓟马和螨类等。建立了针对红掌叶部重要病原菌胶孢炭疽和...
关键词:
关键词:红掌病虫害综合防治
栗疫菌弱毒力的转化及转化菌株的毒力测定被引量:2
2005年
采用配对转化和室内、大田接种的方法研究栗疫菌低毒力的传递和生防潜力。从12个配对菌株中得到了6个转化菌株,不同的dsRNA供体菌和受体菌配对转化的效率不同,转化率从0到100%不等。室内枝段接种和大田接种测定的毒力表明,6个转化菌株、12个供体菌株、6个不能转化的受体菌+供体菌、6个转化菌株+供体野生型菌株处理的相对毒力都在80%以下,4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比12个受体菌和12个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都低,表现弱毒力或中等毒力。前4者与后2者的差异都达到极显著水平,而供体野生型菌株的毒力(相对毒力72.73%-108.69%)与受体菌的毒力差异不显著。实验表明低毒力菌株的生防潜力比预期的高。
刘福秀丁平徐陈贤王克荣
关键词:栗疫菌受体菌转化率
毁灭炭疽菌RAPD和ISSR-PCR最佳反应体系的建立被引量:7
2009年
对影响PCR反应的主要因子-Mg2+、dNTP、Taq酶、引物浓度进行优化,建立起适合于毁灭炭疽菌基因组DNA的RAPD和ISSR反应体系。RAPD反应体系(25μL):Mg2+浓度为2.5 mmol/L,dNTP浓度为200μmol/L,Taq酶用量为1U,引物浓度1μmol/L。ISSR反应体系(25μL)为:Mg2+浓度为2 mmol/L,dNTP浓度为150μmol/L,Taq酶用量为0.5 U,引物浓度为1.25μmol/L。
邢红梅丁平王克荣周晓云
关键词:RAPD-PCRISSR-PCR
红掌炭疽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其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被引量:10
2009年
在广州、南京和扬州等地红掌病株上分离的炭疽菌中存在形态差异明显的两个群体。各选取两个代表菌株进行形态特征、致病性、寄主范围鉴定及核糖体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红掌炭疽病病株上有两种致病菌:胶孢炭疽和毁灭炭疽,后者导致红掌炭疽病为首次报道。
邢红梅丁平王克荣周晓云
关键词:红掌炭疽病病原鉴定
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栗疫病菌菌株间程序性细胞死亡被引量:1
2010年
为了验证营养体不亲和性导致细胞凋亡的假说,对栗疫病菌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的降解物进行了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观察了融合细胞的细胞核变化,测定了融合细胞的活性氧产生、脂肪粒积累以及进行了融合细胞死活鉴定。结果表明:不同亲和群菌株的孢子混合涂板,孵育后经历萌发、细胞融合,融合细胞基因组DNA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可以检测到DNA梯状条带,这一特征为营养体不亲和性诱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提供了新的证据;细胞学上可观察到不亲和性菌株融合细胞细胞核降解、活性氧产生减少、脂肪粒积累增多及融合细胞死亡,这些特征与细胞凋亡的特征相似。
乔广行丁平李涛王克荣
关键词:栗疫病菌程序性细胞死亡
有性生殖对栗疫病菌群体结构的影响被引量:3
2006年
采用RAPD方法对来源于栗疫病菌8个不同子囊壳的子囊孢子后代和无性生殖的对照群体各23个菌株进行了群体结构的比较。从RAPD随机引物中筛选出扩增多态性丰富的4条引物,共扩增出条带73条,多态性检测率为100%。研究结果表明,在8个子囊壳和无性生殖群体中的基因多样性,64.27%由群体内部引起,只有35.73%的多样性由群体之间的基因差异引起。各子囊壳群体间存在的基因流动很小(Nm=0.8994)。有性群体和无性群体之间的遗传距离为0.1389,基因流动值为3.4212,说明子囊壳群体和无性生殖群体之间存在一定的系统关系。分析表明栗疫病菌子囊孢子后代在自然界的传播对自然界的病菌的多样性起重要的作用。
丁平刘福秀王克荣
关键词:RAPD营养体亲和性
可用于防治栗疫病的含有弱毒性病毒CHV1-CN280的菌株
本发明为可用于防治栗疫病的含有弱毒性病毒CHV1-CN280的菌株,属于植物保护领域。弱毒性栗疫病菌菌株(CHV1-CN280)含有12.7kb的dsRNA病毒。该菌株的菌丝或孢子接种栗树的栗疫病病斑周围从而使病斑愈合,...
王克荣邓清超李涛叶云丁平华朝晖林少波王东龙兰春能包小梅肖江涛高坤张林巧
文献传递
栗疫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及其突变菌株的生物学特征
栗疫病(Chestnut blight)是栗属(Castanea)植物上最常见、最重要的病害,也是世界著名的森林病害之一。本文对栗疫病菌的群体结构进行了研究。 本研究用标准交配型菌株对中国东部11个省的114个...
丁平
关键词:栗疫病菌交配型突变菌株生物学特征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