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宏宇
- 作品数:57 被引量:131H指数:6
- 供职机构: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电子电信更多>>
- 影像学损害与血流灌注不匹配脑梗死患者发病6~24 h血管内治疗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和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 ASL)不匹配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患者在发病6~24 h行颅内血管内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脑血管病中心收治的发病24 h内入院,经磁共振血管成像证实为颅内颈内或大脑中动脉闭塞所致ACI患者,且有脑缺血DWI/ASL明显不匹配[(ASL-DWI)/ASL≥20%]。按入组患者及家属意愿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非手术组行积极内科治疗;手术组在积极内科治疗基础上在发病6~24 h行颅内血管内机械取栓治疗。对比分析两组发病3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和发病72 h时颅内出血情况。结果共纳入24例患者,其中手术组15例,非手术组9例。发病3个月手术组mRS为1.0(1.0,2.0)分,明显低于非手术组mRS 4.0(1.5,4.0)分,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2.123,P=0.041)。手术组预后良好(mRS≤2)患者(12例)数量明显多于非手术组(3例)。发病72 h时手术组和非手术组发生颅内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颅内大血管闭塞ACI患者发病6~24 h有DWI/ASL不匹配时行血管内治疗可明显改善3个月的临床预后,可能不增加颅内出血风险。
- 徐炳东吴正懂麦鸿成关敏乔宏宇徐安定张玉生
- 关键词: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缺血半暗带血管内治疗
- 四种水力流变除栓装置体外除栓效果比较被引量:1
- 2002年
- 目的 :比较 6F、8FOasis ,6F、7FHydrolyser4种流变血栓清除导管在模拟股浅动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的除栓效果、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 ,以及与除栓过程相关的远端栓塞率。方法 :用 3d的猪血在模拟股浅动脉的体外流体模型中形成约 2 0cm长的血栓栓塞 ,分别使用 6F ,8FOa sis除栓导管和 6F、7FHydrolyser除栓导管进行血栓清除 (每组 10例 )。结果 :平均除栓时间从 39s(7FHydrolyser)到 94s(6FHydrolyser) ,P <0 0 1;平均注入盐水量从 15 6mL(7FHydrolyser)到 4 73mL(6FHydrolyser) ,P <0 0 1;注入盐水量与回收液体量的比值从 0 6 3(8FOasis)到 0 83(6FHydrol yser) ,P <0 0 1;血栓清除率为 88 30 % (6FHydrolyser)到 96 .70 % (8FOasis) ,P <0 0 1;除栓后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为 1.5 5 % (6FOasis)到 3.0 4 % (7FHydrolyser) ,P <0 0 1。结论 :血栓清除时间和远端微栓子形成率与导管的选择有关 ;注入盐水量及回收液体量的比值在所有导管都可以接受 ;在模拟的股浅动脉模型中进行水力流变除栓
- 王晓白申刚乔宏宇张艳王林
- 关键词:血栓清除术血栓
- 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被引量:6
- 2003年
- 目的 评价流变血栓清除术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资料与方法 17例 1周内的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 ,其中血栓形成位于髂静脉 1例 ,髂股静脉 4例 ,股静脉 6例 ,股静脉 5例 ,静脉 1例。血栓长度 4~ 3 0cm ,平均 11.2 9± 5 .86cm。采用经皮穿刺方法 ,置入 6F或 8FOasis流变溶栓导管并与高压注射器连接 ,将生理盐水以 2 .5ml/s的流率和 5 171kPa的压力注入 ,行流变血栓清除术 ,观察血管开通、临床疗效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流变血栓清除术后 ,17例重建了前向血流 ,并清除了绝大部分血栓物质 ,技术成功率 (残留狭窄 <5 0 % )为 10 0 %。 15及 3 0天的初始血管开通率均为 10 0 % ,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 流变血栓清除术能迅速、安全。
- 王晓白张艳乔宏宇申刚王林
- 关键词: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 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 2002年
- 目的 :探讨脑动静脉畸形 (AVM)血管内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2 0例脑AVM患者 ,行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 (DSA)后 ,采用Magic - 1 8F ,1,5F或MP 1 2F微导管系与α -氰基丙烯酸正丁酯 (NBCA)栓塞剂 ,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 ,其中 6例栓塞后行γ -刀治疗。结果 :全部病人手术过程顺利 ,疗效满意。栓塞达 70 %以上 8例 ,70 %以下 12例。 1例发生短暂的血管痉挛 ,无出血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术后随访 ,全组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脑AVM可提高治愈率 ,降低并发症和病死率 。
- 王林阮法宁乔宏宇莫小聪
- 关键词:脑动静脉畸形血管内栓塞介入放射
- 急性缺血性卒中血管内治疗的并发症及处理被引量:2
- 2018年
- 对于大血管闭塞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前循环卒中,桥接血管内治疗是首选方案。目前仅有少量研究报道了围手术期的并发症,如出血转化、医源性栓塞、动脉夹层、血管痉挛、原位血栓形成、腹股沟穿刺并发症等。本文对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治疗进行了综述分析。
- 杨冰关敏乔宏宇张玉生徐安定
- 关键词:卒中血管内治疗并发症
- 多模式影像指导下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早期血管再通疗效应用研究
- 目的 初步探讨多模式影像检查评估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早期血管再次开通治疗的有效性应用研究.方法 收集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人东芝320排螺旋CT检查排除脑出血后全行GE3.0MRDWI、FLAIR、3D-MRA...
- 林志超黄立安乔宏宇
- 关键词:MRICT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静脉溶栓介入溶栓
- 急性咯血的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被引量:19
- 2004年
- 目的 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 (BAE)治疗急性咯血的临床价值 ,观察不同栓塞物质及术式选择与栓塞效果及并发症的关系。方法 急性咯血病例 44例 ,2 6例行选择性支气管动脉栓塞 ,18例行超选择性支气管动脉病变区域分支栓塞 ;其中单纯明胶海绵栓塞 2 0例 ,长效栓塞物质栓塞 2 4例。全部病例随访 6~ 12个月 ,复发病例行再次栓塞。结果 44例中即刻止血 3 8例 (86.4%) ,出血明显减少 6例 (13 .6%)。复发 5例 (11.3 %) ,其中 4例为明胶海绵栓塞。术后 4例(9.1%)出现肋间动脉缺血和 /或一过性脊髓缺血 ,均为非超选择性栓塞组 ,组间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BAE对急性咯血是一种安全高效的治疗手段 ;严格制定术式选择标准、合理采用栓塞技术和栓塞物质对减少复发和降低并发症意义重大。
- 乔宏宇张艳王林王晓白
- 关键词:支气管动脉咯血栓塞放射学治疗性
- 血管内治疗对发病6~24小时有颅脑DWI/ASL不匹配的缺血性卒中患者可显著改善预后
- 目的:探讨基于颅脑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和动脉自旋标记(arterial spin labeling,ASL)不匹配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在发病6~24h行颅内血...
- 徐炳东吴正懂麦鸿成关敏乔宏宇徐安定张玉生
-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
- 改良血管造影CT方案研究中晚期原发性肝癌血供
- 2002年
- 目的 :改良肝癌血管造影CT方案 ,研究肝癌血供。方法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 33例 ,联合应用CTHA和CTAP对其血供进行综合分析并评价。结果 :全组病例均有肝动脉供血 ,其中 2 9例为明确的单纯肝动脉供血 ,4例为包括肝动脉和侧支动脉供血 ;未见明确的门静脉供血表现。在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上 ,不同组织动态增强的时间—密度曲线显示 :肝癌组织在CTHA上呈显著的强化 (P <0 0 5 ) ,在CTAP上无显著强化 (P >0 0 5 ) ;比较CTHA和CTAP单层动态扫描与术后复查碘油CT的肿瘤最大横截面积 ,未见显著差异 (P >0 0 5 )。结论 :中晚期原发性肝癌为肝动脉供血 ,本研究采用的改良血管造影CT检查方案快速简单、安全可靠 ,为肝癌介入治疗提供了有力指导。
- 王晓白乔宏宇张艳王林刘善达
- 关键词:肝肿瘤血管造影原发性肝癌
- 小肠黏膜下层促进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后内皮化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小肠黏膜下层(SIS)促进支架表面内皮化在预防经皮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PTS)后再狭窄的价值。方法 14头猪经颈动脉球囊过度扩张双侧髂动脉后,随机选取一侧髂动脉植入裸支架(bare stent,BS),对侧髂动脉植入SIS覆膜支架(SCS)。于4、8、12周分别对4、5、5头猪进行造影复查,并处死,对支架段标本行病理组织学及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14头猪(28支髂动脉)共成功植入14枚BS及14枚SCS支架。复查造影示,8周时SCS组和BS组各有1支动脉闭塞,其余26枚支架均通畅,4、8、12周时SCS组再狭窄率与BS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示4、8、12周时SCS组增殖细胞核抗原阳性细胞平均百分率均明显低于BS组(P<0.05);电镜见SCS组新生内膜内皮细胞数均高于BS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IS具有促进内皮细胞再生及支架表面内皮化的作用,可间接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并促进合成型平滑肌细胞向收缩型转变的作用。
- 李景雷王晓白乔宏宇张红张艳洪晓涛
- 关键词:再狭窄小肠黏膜下层内皮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