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阿丽

作品数:16 被引量:9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文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哲学宗教
  • 1篇语言文字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6篇小说
  • 4篇文学
  • 3篇废名
  • 3篇纯诗
  • 2篇大众化
  • 2篇战争
  • 2篇政治
  • 2篇政治动力
  • 2篇生命
  • 2篇诗歌
  • 2篇诗歌批评
  • 2篇诵诗
  • 2篇文学批评
  • 2篇小说形式
  • 2篇抗日
  • 2篇抗日战争
  • 2篇朗诵
  • 2篇朗诵诗
  • 1篇大学教育
  • 1篇大学教育思想

机构

  • 9篇北京师范大学
  • 6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北大学
  • 1篇文学院

作者

  • 16篇于阿丽
  • 1篇温新瑞

传媒

  • 2篇中北大学学报...
  • 1篇山西师大学报...
  • 1篇文艺理论研究
  • 1篇阅读与写作
  • 1篇晋图学刊
  • 1篇北京工业大学...
  • 1篇沈阳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长治学院学报
  • 1篇西华大学学报...
  • 1篇关东学刊
  • 1篇中国文学理论...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胡适“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称呼的由来及相关问题被引量:2
2016年
随着"中国文艺复兴"的话题日渐成为讨论热点,胡适"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称呼也引起国内学界的关注,普遍认为这一称呼与胡适1926年欧洲之行时以"中国文艺复兴"为主题的系列英文演讲有关。这一说法大致是不错的,但不够准确。同时,关于这一称呼背后的很多细节也还不为人知。其实,"中国文艺复兴之父"的首次出现,并非始于"中国文艺复兴"的英文演讲,而是比之早四十多天的一则英语新闻。而胡适此次欧洲之行英文演讲的次数,也并非普遍认为的"十次",至少有二十一次之多。另外,还有新的材料,可以补充说明美国知识界当时对这一称呼的接受情况。胡适在日记中留下了许多珍贵的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的具体情况。
于阿丽
关键词:《每日新闻》
战争视角下的中西文化——关于废名《阿赖耶识论》及“外编”的文化解读
2016年
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废名写下自己唯一的哲学著作《阿赖耶识论》。1947年,他重返北平时就欲出版此书,然而真正的出版却一直等到2000年。抗日战争不仅构成了《阿赖耶识论》写作的外围环境,也深深决定和制约了作者的思考话题和言说立场。在此书中,废名深刻地论述了中西文化问题。这一点以往的研究尚未关注到。大体而言,废名从战争的角度出发,重新体认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西方的科技文化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表现出一种不同于"五四"时期的文化立场。
于阿丽
关键词:废名抗日战争传统文化
《桥》中有'桥'('--'号)--关于李健吾对废名小说评论的一点补充,兼与司马长风商榷
李健吾曾经评论废名的小说'有句与句间最长的空白'、'废名先生的空白,往往是句与句间缺乏一道明显的'桥'的结果'.笔者在阅读《桥》的过程中,发现小说中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标点符号的使用:即'——'(破折号),其出现的频率之高远...
于阿丽
关键词:《桥》废名破折号文学评论
文献传递
“大众化”浪潮中的“纯诗”——李健吾在1938—1948年间的诗歌批评被引量:1
2007年
在1938—1948年“诗歌大众化”的浪潮中,李健吾早期的“纯诗”批评发生了一些或微妙或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却一直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文章从新诗的内涵、意蕴、形式、语言等方面进行了考察,此考察对于理解李健吾诗歌思想的完整性和“诗歌大众化”浪潮中不同的批评具有重要意义.
于阿丽
关键词:纯诗朗诵诗大众化
“大众化”浪潮中的“纯诗”——李健吾在1938—1948年期间的诗歌批评
本论文探讨李健吾在抗战以及《文艺复兴》时期(1938-1948)的诗歌批评,采用文本与文化语境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重点关注他30年代中期(1935-1937)的“纯诗”理想在遭遇“诗歌大众化”浪潮的冲击时所发生的种种变化。...
于阿丽
关键词:纯诗朗诵诗诗歌批评
文献传递
《坛经》的生命观及其现实意义
2016年
作为中国佛教著作中唯一成为"经"的佛典,《坛经》是六祖慧能"明心见性,顿悟成佛"生命观的最可靠文献。《坛经》关于生命的体悟不仅从涅槃性空的高度来观照生命的"毕竟空",而且注重从修禅者自身出发,来自我体悟自心的解脱和自性的成佛。《坛经》的生命观主要有五个方面——自心:生命本源论;自行(自修):生命解脱论;自见:生命智慧论;自在:生命境界论;自度(自转):生命价值论。《坛经》生命观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佛性本自具足的入世精神、积极入世的"人间佛教"思想以及关爱生命的和谐生活理念。
于阿丽
关键词:慧能《坛经》生命观
从周作人的“简炼”批评、李健吾的“空白”批评到废名的《竹林的故事》、《桃园》--关于文学批评与文本实践相结合的一个案例
周作人评价废名小说是“简炼”的、“奇僻生辣”的,李健吾评价废名小说“有句与句间最长的空白”,把这些文学批评与废名小说代表作《竹林的故事》、《桃园》结合起来看,我们会发现、并理解废名小说中大量破折号的使用,无论这些破折号是...
于阿丽
关键词:文学批评废名小说
透过小说形式寻找政治动力——评《政治变革与小说形式的演进》
2010年
对于文学来说,小说形式也许是最为内在性的问题。古往今来,无数真正的作家都为此耗尽毕生的心血。对于这些作家来说,小说的形式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讲,是小说之所以成为小说而不是别的什么的重要原因。那么,政治呢?对于文学来讲,政治又算什么呢?在某些非常的时期,文学是政治的晴雨表,文学是政治的传声筒。文学没有了自身的独特性,徒然地成为了对政治的宣传图解。
于阿丽
关键词:小说形式政治变革政治动力演进内在性晴雨表
小说之境 文字之美——论沈从文的文学批评
2007年
作为一位杰出的小说家,沈从文的成就已经毋庸置疑,然而作为一名批评家,我们对他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本文认为,沈从文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对于文字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关注,这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极为难得,就是时至今日也仍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这份文字赏评的贡献迄今都还没有被批评界充分注意到。因此,本文就沈从文关于文字本身风格的体验、文字运用的技法特色、文字表现与创作得失等方面的论述展开分析,并对这种批评特色的形成原因加以剖析。
于阿丽
关键词:文学批评
“业余”与赵树理的小说观被引量:1
2008年
文章从"业余"问题出发,挖掘了赵树理对"业余"创作的推崇在小说观上的深层原因,还对赵树理小说《互作鉴定》和《卖烟叶》中"业余"作家的形象作了分析,由此阐释了赵树理在小说艺术性与社会价值上的"矛盾"立场以及这种冲突的消释。
于阿丽
关键词:业余小说观主题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