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建勋

作品数:97 被引量:69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3篇期刊文章
  • 15篇会议论文
  • 5篇专利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9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9篇血瘀
  • 18篇中药
  • 16篇心肌
  • 15篇动脉
  • 15篇心病
  • 15篇血瘀证
  • 15篇瘀证
  • 15篇冠心病
  • 14篇小型猪
  • 13篇痰瘀
  • 13篇缺血
  • 11篇中医
  • 10篇痰瘀同治
  • 10篇气虚
  • 10篇气虚血瘀
  • 9篇动脉粥样硬化
  • 9篇胶囊
  • 8篇证候
  • 8篇气滞
  • 8篇气滞血瘀

机构

  • 97篇中国中医科学...
  • 5篇西安交通大学...
  • 4篇西安交通大学
  • 3篇北京中医药大...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3篇北京中西医结...
  • 2篇北京中医药大...
  • 1篇黑龙江中医药...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浙江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医学科学...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温州医科大学
  • 1篇天津中新药业...
  • 1篇北京市中西医...
  • 1篇北京本草天源...

作者

  • 97篇任建勋
  • 75篇刘建勋
  • 36篇林成仁
  • 31篇李磊
  • 15篇郭浩
  • 14篇任钧国
  • 14篇史跃
  • 14篇马彦雷
  • 13篇徐立
  • 11篇王敏
  • 10篇付建华
  • 10篇李欣志
  • 10篇姚明江
  • 9篇苗兰
  • 8篇张卫萍
  • 8篇李军梅
  • 7篇宋文婷
  • 7篇金龙
  • 7篇李鸿海
  • 6篇王光蕊

传媒

  • 19篇中国中药杂志
  • 14篇中国实验方剂...
  • 5篇中医杂志
  • 4篇世界科学技术...
  • 4篇世界中医药
  • 3篇中国中医药信...
  • 3篇药学学报
  • 3篇中国中西医结...
  • 3篇中国比较医学...
  • 2篇中药药理与临...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2篇中华中医药杂...
  • 2篇世界中西医结...
  • 1篇科学通报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草药
  • 1篇中国药理学与...
  • 1篇中国心血管杂...
  • 1篇中国中医基础...
  • 1篇环球中医药

年份

  • 3篇2024
  • 7篇2023
  • 7篇2022
  • 4篇2021
  • 5篇2020
  • 1篇2019
  • 5篇2018
  • 8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9篇2014
  • 5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7篇2008
  • 5篇2007
  • 1篇2006
  • 3篇2005
9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痰瘀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家兔凝血/纤溶活性平衡的影响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观察痰瘀同治法对动脉粥样硬化(AS)家兔血脂、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与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血小板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50只家兔随机分为5组,每组10只。分别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地奥心血康组(0.02g/kg)、痰瘀同治方大、小剂量组(7.5g/kg,15g/kg)。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给予高脂饲料喂养后4周开始灌胃给药,每日1次,连续4周后处死动物,测定血脂、t-PA与PAI、血小板黏附与聚集性及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结果痰瘀同治方大、小剂量组能显著改善AS家兔血脂变化,升高t-PA并降低PAI,抑制血小板第1分钟聚集率及最大聚集率,降低全血高切变率及低切变率黏度、全血还原黏度、血小板黏附率与血沉。结论痰瘀同治法可通过改善血脂异常,提高纤溶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方面来防治AS。
张卫萍任建勋袁祖贻刘建勋
关键词:痰瘀同治动脉粥样硬化凝血纤溶活性血小板聚集性
用于预防或治疗冠心病的中药提取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提取物或组合物,其由丹参、川芎、人参、山楂、黄连、泽泻、红曲等七味药材制成。该中药提取物或组合物可制成各种形式用于预防或治疗冠心病及其相关疾病例如血脂异常、心肌梗塞和动脉粥样硬化等。本发明还公开了所述各...
刘建勋林成仁任钧国李磊任建勋
文献传递
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证侯诊断研究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研究小型猪痰瘀互结证冠心病中医证侯诊断指标及方法。方法:小型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分别用普通饲料和高脂饲料喂养14周,2周时采用介入技术球囊损伤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制备小型猪冠心病模型。测定30点体表心电图、体重指数、采集舌象以及无创血流动力学指标,采集股动脉脉搏图像,分别对胸痹心痛的主症、兼症、舌象及舌下脉络和脉象进行标准化评分,分析舌象RGB及HIS数值变化,对脉搏图进行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动物的主症、兼症、舌象和脉象均有明显的改变,此评价方法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模型组舌象图像R分量下降,红色饱和度降低;模型组动物在实验2周时表现出脉搏图h3/h1改变。结论:证候客观化评分方法在实验小型猪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研究中有较好的稳定性,规范化的舌象图像采集有助于评价疾病变化,而脉搏图评价复合因素造模实验动物的脉象的方法还需探索。
李磊林成仁任建勋史跃马彦雷刘建勋
关键词:疾病模型病证结合冠心病小型猪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改善犬急性心肌缺血的研究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观察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对犬急性心肌缺血的保护作用。方法:36只犬随机分为6组,模型组,合心爽组(5.0 mg/kg);天麻蜜环粉组(100 mg/kg);银杏提取物组(3.0 mg/kg);银杏蜜环口服溶液高剂量组(206 mg/kg)和银杏蜜环口服溶液低剂量组(103 mg/kg)。通过结扎犬冠状动脉前降支的方法复制急性心肌缺血模型。观察心肌缺血后不同时间点冠状动脉血流量、血氧含量、心肌耗氧量及心肌氧利用度,心肌梗死范围的变化。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大、小剂量组以及蜜环粉组和银杏提取物组心肌梗死范围明显下降(P<0.05);同时银杏蜜环口服溶液高剂量组在缺血后30 min静脉血氧含量明显下降(P<0.05),在缺血后15、30、60 min心肌耗氧量和心肌氧利用度明显增加(P<0.05),在缺血后60~180 min时冠状动脉血流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 :银杏蜜环口服溶液可在心肌急性缺血状态下短期内促进心肌氧供给和氧消耗;有效增加冠脉血流量,增加心肌的供血供氧,提高心肌氧利用度。药效作用优于银杏提取物和天麻蜜环粉。
任建勋郭浩李磊林成仁王益民王勇史跃马彦雷刘建勋
关键词:心肌缺血银杏提取物
中药复方祛瘀化痰通脉方在小型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行为研究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祛瘀化痰通脉方(QYHT)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小型猪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为QYHT的药效物质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冠状球囊拉伤内皮损伤的方法建立痰瘀互结证冠心病小型猪模型,连续给药8周后不同时间点取血,对血浆中各成分的浓度进行测定,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建立了小型猪血浆中9个成分含量测定方法,经方法学验证,专属性、线性范围、准确度和精密度、提取回收率、稳定性以及基质效应均符合体内药物分析的要求。给药后假手术组可检测到3个入血成分,模型组检测到5个入血成分。结论QYHT在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动物体内的处置过程存在一定差异。该测定方法适用于检测QYHT在小型猪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可为该复方的临床合理安全用药提供科学参考。
彭勍任建勋苗兰孙明谦张颖孟硕林力刘建勋
关键词:LC-MS/MS药代动力学小型猪
祛瘀化痰通脉颗粒对比格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被引量:8
2017年
目的:评价祛瘀化痰通脉颗粒对麻醉比格犬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开胸手术观察祛瘀化痰通脉颗粒对麻醉比格犬血流动力学及心肌耗氧量影响,比格犬3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6只),分别为正常组,合心爽组(5 mg·kg^(-1)),祛瘀化痰通脉颗粒高、中、低剂量组(2.0,1.0,0.5 g·kg^(-1)),经十二指肠给予相应药物,用多道生理记录仪分别测量动脉血压、心率、肢体标准Ⅱ导联心电图、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输出量、左室内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测定动脉血氧含量、冠状静脉窦血氧含量,计算心肌耗氧量、心肌耗氧指数及氧利用率等指标。结果:与正常组比较,祛瘀化痰通脉颗粒高、中剂量药后可以动物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冠脉阻力,祛瘀化痰通脉颗粒高、中剂量组药后15~60 min心输出量增加明显,与自身药前值及正常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祛瘀化痰通脉颗粒各剂量组药后均有增加左室作功的作用,中剂量给药后60 min见静脉血氧含量上升19%左右,心肌耗氧量降低约21%,与正常组及自身药前值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P<0.01)。对心率、动脉血压、左室内压、左室内压上升最大速率、心肌耗氧指数等指标未见明显影响。结论:祛瘀化痰通脉颗粒可以改善比格犬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提高心脏泵血功能,增加冠脉血流量,同时还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从而提高了心脏的工作效率。
李磊刘建勋任建勋郭浩马彦雷史跃
关键词:心脏血流动力学冠状动脉血流量心肌耗氧量
双参宁心胶囊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大鼠心脏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目的:研究益气活血中药双参宁心胶囊对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大鼠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尼可地尔组(5 mg·kg^(-1)),双参宁心胶囊高、中、低剂量(180,90,45 mg·kg^(-1))组。动物按分组先给予相应药物7 d,末次给药后2 h进行模型制备。采用左心室注射内注射栓塞微球(40~120μm,约1000个微球)方法建立大鼠冠脉微循环障碍模型。造模术后24 h后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缩短率(FS);心导管技术测定大鼠动脉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左室峰压(LVSP),左室舒张末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LV+dp/dtmax),左室内压最大下降速率(LV-dp/dtmax),计算平均动脉(MAP),体表标准Ⅱ导心电图计算心率(HR);生化分析法检测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乳酸脱氢酶(LDH)活性;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血清心肌肌钙蛋白T(cTnT);蛋白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心肌组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3(Caspase-3),B细胞淋巴瘤-2(Bcl-2)及Bcl-2相关X蛋白(Bax)蛋白表达;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观察心肌梗死面积;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心肌形态学改变。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V,CO,EF,FS显著降低(P<0.01),LVIDs,LVEDV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双参宁心胶囊各剂量组可以增加EF(P<0.05,P<0.01)和FS(P<0.01);180,90 mg·kg^(-1)剂量组明显降低LVIDs,LVESV,增加LVEDV,SV和CO(P<0.05,P<0.01)。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SBP,DBP,MAP,LVSP,LV+dp/dtmax及LV-dp/dtmax均显著降低(P<0.01),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参宁心胶囊各剂量组对大鼠血流动力学具有一定程度改善,较模型组增加大鼠SBP,DBP,MAP,LVSP,LV+dp/dtmax,LV-dp/dtmax及HR(P<0.05,P<0.01)。与假手�
李磊孟红旭辛高杰任建勋郭浩金龙史跃马彦雷刘建勋
关键词:益气活血中药冠脉微循环障碍心脏功能血流动力学
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气滞血瘀和气虚血瘀证的生物学基础比较分析
血瘀理论是中医学论述与血液循环系统有关疾病的病因和病理的重要学说。由血瘀而导致的病理状态为血瘀证。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古称之"胸痹心痛",是与血瘀证具有直接密切联系的常见急重症...
任建勋刘建勋林成仁苗阳陈可远
文献传递
周细胞与微血管疾病及中医药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7年
周细胞是广泛分布于全身微血管壁的结构细胞,和内皮细胞一起构成微血管和组织间隙的屏障。周细胞通过细胞连接或旁分泌信号与微血管内皮细胞对话,在调控微循环血流量、微血管通透性及血管新生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多种疾病的微血管病变伴随周细胞结构和功能异常,周细胞的调控成为研究热点。中医学认为微血管病变属于络脉受损,气血瘀滞于络脉导致的脏腑功能异常。中医药干预微血管病变周细胞改变取得了一些进展,如益气活血类中药对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周细胞具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但是,中医药在微血管病变周细胞研究中也存在着研究领域局限、研究技术和方法不精确及机制阐述深度不足等问题。该文将从周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周细胞与微血管病变及中医药研究进展展开综述,旨为微血管病变周细胞研究及其中医药防治研究提供参考。
李磊刘建勋郭浩任建勋
关键词:周细胞微血管疾病中医药
以功效为基础的中药复方毒性研究思路与方法探索被引量:15
2017年
中药复方的毒性研究是目前复方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在回顾中医传统理论对中药毒性认识的基础上,结合中药复方配伍理论,认为中药复方的毒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对其功效及相关药理作用的反面认识,随机体的状态而发生变化。因此复方整体的功效与毒性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以功效为基础的中药复方毒性现代研究,将更好地阐释传统中药复方功效和毒性理论,为中药复方的临床安全、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目前的中医证候模型研究尚存在一些不足,如造模方法不一致、评价指标不统一等,使模型的引用受到限制,与功效相关的中药复方评价不充分,需建立一个体现功效的中药复方毒性评价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以现代中药复方的急、慢性毒理学研究为基础,通过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研究,以复方功效为核心,采用方证相应和方证背离的研究思路进行中药复方的药效以及副作用评价,同时应借鉴药代动力学、药理学、代谢组学等学科技术,以观察中药复方作用于机体后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内在作用机制,进而阐述清楚中药复方毒性的实质内涵。
任建勋郭浩李磊刘建勋
关键词:中药毒性生物标志物研究方法方证相应
共10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