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余达忠

作品数:64 被引量:165H指数:8
供职机构:三明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福建省高校服务海西建设重点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4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经济管理
  • 17篇社会学
  • 14篇文化科学
  • 7篇文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历史地理
  • 2篇哲学宗教
  • 2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艺术

主题

  • 17篇生态
  • 17篇文化
  • 13篇旅游
  • 11篇生态文化
  • 9篇原生态文化
  • 9篇旅游开发
  • 7篇客家
  • 6篇人类学
  • 6篇文化认同
  • 5篇侗族
  • 5篇宁化石壁
  • 4篇原生态
  • 4篇生态文明
  • 4篇农耕
  • 4篇乡村
  • 4篇旅游时代
  • 4篇民族旅游
  • 3篇资源价值
  • 3篇祖地
  • 3篇文化符号

机构

  • 55篇三明学院
  • 5篇凯里学院
  • 2篇黔东南民族师...
  • 1篇黔东南州教育...

作者

  • 62篇余达忠
  • 8篇陆燕
  • 1篇曾念强
  • 1篇刘建朝
  • 1篇曾道荣
  • 1篇魏仪

传媒

  • 6篇三明学院学报
  • 4篇绿叶
  • 4篇杉乡文学
  • 3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凯里学院学报
  • 2篇贵州民族学院...
  • 2篇中共福建省委...
  • 2篇吉首大学学报...
  • 2篇黔东南民族师...
  • 2篇朱子学刊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戏曲艺术
  • 1篇汕头大学学报...
  • 1篇贵州文史丛刊
  • 1篇贵州民族研究
  • 1篇农业考古
  • 1篇黔南民族师范...
  • 1篇现代台湾研究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赣南师范学院...

年份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7篇2015
  • 6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5篇2011
  • 8篇2010
  • 5篇2009
  • 3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 1篇1998
6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侗族的居住理念与和谐社会——构建和谐黔东南的一种启示被引量:6
2005年
侗族即依山傍水而居,聚族而居,依环境资源而居。这三个原则,本质上体现了一种和谐的品质,即与自然和谐,与生活和谐,与环境和谐。在构建和谐黔东南中,侗族的居住理念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余达忠
关键词:侗族居住理念和谐社会
汉文化的辐射与侗族文化的变迁被引量:3
1998年
余达忠
关键词:侗族文化汉文化文化涵化中央王朝汉族文化社会组织结构
身份认同与文化想象——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建构被引量:7
2008年
民族特色是一个民族的文学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文学的标志。民族特色,也就是一个民族的民族性。民族性的形成与获得是一个建构的实践,在这个过程中,身份认同、文化想象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建构民族文学的民族性,就是要求作家在文学中表达民族的生活,关注民族个体生命的存在状态与现实处境,从民族的日常生活中发现民族精神与文化品格,揭示民族命运。
余达忠
关键词:民族文学民族性身份认同文化想象
走在路上的现代性——关于生态旅游与原生态旅游开发的思考
2012年
旅游是一种现代性的生活方式,能够让人们短暂超越和脱离当下飞速发展的不真实的、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的生活状态.满足人们寻求”真实”的愿望.为寻求生活意义提供一条可行的途径和方式。在我国,生态旅游更多指面向自然生态的旅游,而原生态旅游则更多指向文化,指面向古朴、奇特、原始文化地区的旅游。二者都体现和蕴含的现代性,包含着对于“本质”、”本真”、”本色”的一种回归和诉求。在我国西部广大民族地区,存在着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对这些原生态文化进行旅游开发将是原生态文化获得新生的一条重要途径。
余达忠
关键词:生态旅游开发原生态文化民族文化资源原始文化原生态旅游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
原生态文化是发生在农业发生时期,人类为适应自然而创造的相对自然的文化形态,是农耕时代人类的一种生存方式。农耕社会是指以农业耕作为主要生产方式的社会形态。自然性、稳定性和自给性是农耕社会的重要特征。农耕社会是一种古老的社会...
余达忠
关键词:农耕社会原生态文化
族群认同的建构与消解:一座三撬人村落的当代裂变被引量:4
2015年
依据族群是自然形成的文化共同体的观点,分布于黎平、锦屏交界区域的三撬人可以视为一个独立族群。乌勒是夹杂在苗族、侗族、汉族区域间的一个三撬人村寨,一个族群孤岛,其族群认同能够一直保持和维护下来,与清代清水江流域的社会环境密切关联。在全球化进程中,分立四处的乌勒人,族群认同既面临消解,也在再建构。乌勒已成为分立四处的乌勒人的根基性原生纽带。
余达忠陆燕
关键词:族群认同
近拒远交与远近无交:边缘族群三撬人婚姻圈的解体与困境被引量:1
2015年
三撬人是生活于黔东南黎平锦屏县交界区域的一个边缘族群、少数族群,在各大族群的边缘取得生存地位。1950年代以前,三撬人一直实行严格的族群内婚配制度,在族群内以族姓为单位建立起婚姻圈。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导致三撬人传统婚姻圈的解体,陷入婚姻困境中。三撬人面临的婚姻困境,是全球化和市场化时代表现出来的一种新的不平等现象。
余达忠
关键词:婚姻圈婚姻困境
农耕社会与原生态文化的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in the period which agriculture occurred in.It is the relative nature of cultural forms that human created to meet the nature,and is a way of life in agricultural age of mankind.Agricultural society refers to the social form in which farming is the main mode of production patterns.Nature,stability,self-sufficiency is an important farming society feature.Farming community is an ancient form of society,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ulture is a cultural form that produced and formed spontaneously in the ancient farming society,its features include:nature,ruralism,non-government,stable inheritance and regionality.
余达忠
关键词:生态文化农耕适应自然文化形态
上郎德模式:民族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实践与思考被引量:4
2008年
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上郎德旅游开发模式,体现了墨菲的"社区方法"理念,已进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一个相对高级的阶段。上郎德旅游发展模式证明,在发展中国家与欠发达乡村,社区方法是可以运用的方法,社区参与旅游发展是对欠发达地区进行开发的一种有效形式,是发展乡村旅游的一种实践模式。
余达忠
关键词:民族社区旅游发展
祖先·祖籍·宗祠——古代宗族制度下的文化认同被引量:12
2010年
宗族制度下对于共同祖先的祭祀,就是对于共同族源的认同。明清时期流行的祭祀始迁之祖,使人们的祖籍第一次变得明晰而具体可感了。对祖籍的认同过程,是文化身份的建构过程。宗祠的建立,使宗族成员间的"天赋的联结"获得了一种具体的、形象的符号形式。在宗祠里,"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的完成性身份认同得到了回答。同时,宗族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族化活动,又决定了宗族成员"只能成为谁"、"会成为谁"的过程性认同。
余达忠
关键词:宗族制度文化认同祖先祖籍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