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明

作品数:35 被引量:164H指数:7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1篇医药卫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19篇单胞菌
  • 18篇铜绿
  • 18篇铜绿假单胞
  • 18篇铜绿假单胞菌
  • 18篇假单胞菌
  • 8篇生物被膜
  • 7篇生物膜
  • 7篇黏液型铜绿假...
  • 7篇基因
  • 5篇乙型
  • 5篇乙型肝炎
  • 5篇藻酸盐
  • 5篇突变
  • 5篇肝炎
  • 5篇病毒
  • 4篇乙型肝炎病毒
  • 4篇黏液
  • 4篇耐药
  • 4篇肝炎病毒
  • 3篇鸭乙型肝炎

机构

  • 33篇华中科技大学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作者

  • 35篇倪明
  • 21篇田德英
  • 14篇余冰
  • 9篇陈安群
  • 8篇宋世会
  • 6篇吴会玲
  • 6篇吴亮
  • 5篇许东
  • 5篇宋佩辉
  • 5篇齐俊英
  • 4篇朱旭慧
  • 3篇张小勇
  • 3篇吕婷婷
  • 3篇谢琳卡
  • 3篇张东绅
  • 3篇李晖
  • 3篇陈姗姗
  • 3篇陆蒙吉
  • 3篇马晓军
  • 2篇陈红云

传媒

  • 5篇内科急危重症...
  • 3篇中华检验医学...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2篇中西医结合肝...
  • 2篇中华传染病杂...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中国组织化学...
  • 2篇医学分子生物...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腹部外科
  • 1篇医药导报
  • 1篇中国中西医结...
  • 1篇华中医学杂志
  • 1篇细胞与分子免...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微生物与感染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1
  • 2篇2009
  • 7篇2008
  • 6篇2007
  • 6篇2006
  • 3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3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黏液表型的影响
2007年
目的研究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黏液表型的影响。方法收集临床分离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9株,对稳定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对其mucA基因进行扩增,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分析。结果筛选出3株稳定的黏液表型的铜绿假单胞菌,编号分别为PA255、PA622和PA880。mucA基因序列分析中,3株均存在第342位(A→G)的无意义突变,PA255第426位G缺失导致第439位产生终止密码,还伴有393位(C→G)的无意义突变,PA880还存在第465位(T→G)的点突变,PA622未发现其它位置的突变。结论mucA基因突变是造成铜绿假单胞菌产生黏液表型的原因之一,同时也存在其它的遗传因素使其产生黏液表型。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倪明
关键词:突变表型
肝胆胰疾病MDT单中心开展七年经验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探讨肝胆胰疾病多学科团队(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单中心开展的7年总体情况和效果,为国内同行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肝胆胰疾病MDT病例的基本信息。对MDT工作开展的总体情况,包括病人的地域分布、疾病归类、专家到场情况、讨论结果以及落实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成功开展188期,讨论病例数共689例次,按病种分类,肝脏原发疾病占31.2%,肝转移瘤占27.6%,胆道疾病占19.2%,胰腺疾病占16.3%,腹膜后肿瘤占5.8%;按疾病的性质分类,良性疾病占19.0%,恶性肿瘤占81.0%。专家到场参加MDT讨论的平均出场率为92.3%,首席专家及执行组长出场率为83.2%。单例讨论时间由最初的(26.4±11.7) min降至目前的(12.2±4.5) min。讨论结果的落实率为76.5%,反馈率为35.7%。结论稳定的组织框架和长效工作机制是保证MDT高效持续开展的重点。MDT开展过程中,讨论结果的落实以及病人持续性的反馈是工作的难点。
张斌豪李开艳邱红李震朱小华况东吴亮陈倩胡学梅程恒辉倪明邹思娟胡萍李勇丁则阳陈琳覃华刘梅张万广陈孝平张必翔
关键词:肝胆胰疾病
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内毒素血症对肝脏和肾脏糖异生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内毒素血症对肝脏及肾脏糖异生功能及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健康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6只,Ⅰ组:腹腔注射等渗盐水,Ⅱ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氨基半乳糖(D-GaLN);Ⅲ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 GaLN+50μg/kg LPS,Ⅳ组:腹腔注射400 mg/kg D-GaLN+500μg/kg LPS。LPS注射后6 h,取血清检测内毒素、肾功能,取大鼠肝组织及肾组织,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磷酸烯醇丙酮酸磷酸羧激酶(PEPCK)基因表达。结果Ⅰ组、Ⅱ组大鼠未见明显的内毒素血症,Ⅲ组、Ⅳ组大鼠体内内毒素水平明显升高,Ⅳ组高于Ⅲ组(8.05±0.43对比3.50±2.25,P〈0.05)。Ⅰ组、Ⅱ组、Ⅲ组大鼠于LPS注射前后未出现低血糖,Ⅳ组大鼠于LPS注射后6h出现明显的低血糖。各组大鼠肾功能均在正常水平,仅有Ⅳ组大鼠出现血清尿素氮水平轻度增高。大鼠肝脏PEPCK的表达在Ⅰ组、Ⅱ组、Ⅲ组、Ⅳ组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4±1.32、1.87±0.15、0.91±0.13、0.44±0.42,P〈0.05);大鼠肾脏PEPCK的表达,同Ⅰ组比较,Ⅱ组无明显变化(0.75±0.03对比0.77±0.04,P〉0.05),Ⅲ组明显增强(0.75±0.03对比1.63±0.86,P〈0.05),Ⅳ组大鼠肾脏PEPCK表达显著减弱(0.75±0.03对比0.13±0.07,P〈0.05)。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中严重的内毒素血症通过抑制PEPCK的转录损伤肝脏和肾脏糖异生的功能,导致低血糖的发生。
朱永芬田德英许东倪明宋佩辉
关键词:内毒素血症低血糖
新型mucA基因突变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新型突变的mucA基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物被膜形成过程和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的影响。方法将PAO1的mucA基因全长克隆到铜绿假单胞菌表达质粒pUCP20上,转化到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的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酶切、测序鉴定;异丙基-B—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重组质粒表达,半定量逆转录(RT)-PCR检测IPTG诱导前后藻酸盐合成关键基因algD的表达水平;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含重组质粒的PA17及PAO1的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其生物被膜形成过程。结果IPTG诱导后,表达重组质粒的PA17浮游状态时algD表达下降,证实PAO1的mucA基因转化PA17成功,其生物被膜形成速度居PAO1和PA17之间,8h时即可出现不可逆性黏附,6d形成成熟生物被膜,PA17、PAO1和含重组质粒的PA17所形成的成熟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结论PA17所含的新型mucA基因突变造成PA17生物被膜形成初始阶段的不可逆黏附过程延迟,但对成熟生物被膜形态无影响。
倪明余冰田德英宋世会谢琳卡陈安群
关键词:假单胞菌铜绿藻酸盐细菌蛋白质类
非疫区布鲁菌病七例分析被引量:2
2013年
布鲁菌病是由布鲁菌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传染病,是全世界范围的动物源性传染病,在我国主要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黑龙江省、新疆和西藏等地区。近年来,由于物质流通的便利及非牧区养羊户增加,导致非牧区的布鲁菌病患者有所增加。同时因临床表现不典型和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认识不足,极易造成误诊或漏诊。
周丽吴亮倪明杨小兵齐俊英
关键词:布鲁菌病非疫区人兽共患传染病动物源性传染病临床表现不典型
野生型铜绿假单胞菌和新型mucA突变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动态观察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新型mucA突变的粘液型菌株PA17和野生型菌株PAO1生物膜(biofilm,BF)形成的动态过程,并比较2株菌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差异。方法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和PA17,体外建立1d,3d,5d,9d时间点PAO1及PA17的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两株菌BF动态形成的过程。结果通过SYTO9/PI双染可以动态观察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PAO1菌株和PA17菌株的BF形成过程有差异:PAO1菌株1d时已形成微菌落,3d时形成覆盖整个玻片的生物膜结构,而PA17菌株1d时仅有散在的不可逆粘附细菌,3d时才形成微菌落,5d时形成生物膜结构;随着时间的推移,2株菌生物膜形成的厚度均逐渐增加,且死菌的比例也逐渐增加。结论 PAO1和PA17BF的动态形成过程存在差异,而PA17与PAO1生物膜形成存在的差异可能与其mucA基因突变造成大量藻酸盐的产生有关。
王晶晶倪明田德英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分析
2007年
目的:了解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并分析我院近3年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情况及其耐药特征。结果:近3年临床分离出铜绿假单胞菌1287株,占革兰阴性(Gˉ)杆菌的21%,药敏结果显示,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耐药率增加(>20%),对其他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及喹诺酮类的耐药率较高(>30%),仅对头孢他啶和阿米卡星保持较高的敏感率(>7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及β-内酰胺酶抑制剂敏感性下降,对多种药物耐药率较高,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加强耐药性监测。
宋世会田德英陈安群吴会玲谢琳卡倪明简翠李丽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基因、调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研究被引量:34
2003年
目的 测定不同耐药谱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ampC基因、调控基因及氨基酸序列。方法 筛选铜绿假单胞菌株 6株 ,获取AmpC酶及鉴定 ,菌落PCR扩增目的基因片段 ,鉴定产物 ,测序。结果 测出了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部分ampC基因、调控基因ampR、ampD及部分ampE的核苷酸序列。结论 所观察耐药菌株的ampC基因和调控基因ampR、ampD及ampE与标准菌株染色体介导的AmpC酶基因及氨基酸序列具有同源性 ;发现一些新突变位点。
倪明张东绅齐俊英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AMPC酶调控基因氨基酸序列
黏液型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基因的表达差异被引量:3
2006年
目的研究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和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01的生物被膜形成及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并对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进行序列分析。方法采用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PA17和PA01的生物被膜模型;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浮游状态及生物被膜形成不同时间点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情况,并进行软件分析;PCR方法扩增藻酸盐合成调节基因mucA并测序。结果PA17和PA01分别于第6天和第3天形成成熟生物被膜,均为薄膜状。浮游状态时,PA17的algD表达较PA01高7倍。生物被膜形成前期,PA17和PA01的algD表达水平相近;algD在成熟生物被膜形成时表达水平最高,PA17的algD表达稍高于PA01。PA17的mucA基因第166~333位核苷酸缺失,第342位A→G;PA01的mucA基因序列与基因库中公布的序列完全相同。结论PA17含新型mucA基因突变,可能是造成生物被膜形成时PA17与PA01的藻酸盐合成基因algD的表达差异较浮游状态时低,进而造成两者生物被膜形态相似的原因。
田德英倪明余冰陈红云朱旭慧宋佩辉
关键词:生物膜藻酸盐基因表达
1999-2003年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感染状况及耐药变迁被引量:5
2006年
目的了解湖北地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来源、临床分布及耐药变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三级甲等医院初次分离的1185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测定其对1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特征,用“WHONET-5”软件完成统计分析。结果1999-2003年湖北地区15所医院临床标本中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分离率从2.3%(243株/10584株)下降到1.7%(243株/14294株)。以呼吸道标本最多(74.6%),其次为伤口分泌物(7.0%)、血液和骨髓(6.0%)、引流液和穿刺液(5.3%)。临床分布以内科(40.8%),外科(22.2%),重症监护病房(17.1%)为主。5年中抗菌药物对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的累计敏感率依次为左旋氧氟沙星(80.4%)、替卡西林/克拉维酸(70.8%)、TMP/SMZ(60.2%)、头孢哌酮/舒巴坦(56.8%)、环丙沙星(50.9%)、头孢他啶(48.5%);TMP/SMZ的敏感率由65.6%下降到53.1%,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敏感率由71.8%下降到48.4%,环丙沙星的敏感率由59.4%下降到50.2%,头孢他啶的敏感率由56.4%下降到42.5%。结论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以呼吸系统感染为主,对左旋氧氟沙星、替卡西林/克拉维酸、TMP/SMZ的累计敏感率在60%以上,经验用药时可作为首选。
倪明余冰田德英王洪波申正义宋佩辉
关键词: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