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麻醉
  • 6篇手术
  • 4篇气管
  • 4篇控制性降压
  • 3篇异丙酚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丙酚
  • 2篇异物取出术
  • 2篇用药
  • 2篇术后
  • 2篇气管插管
  • 2篇气管异物
  • 2篇气管异物取出
  • 2篇气管异物取出...
  • 2篇取出术
  • 2篇围手术
  • 2篇围手术期
  • 2篇硝酸甘油
  • 2篇老年

机构

  • 13篇惠州市中心人...

作者

  • 13篇傅汉雄
  • 7篇蓝胜文
  • 6篇高晓枫
  • 5篇易仁合
  • 4篇岑雁源
  • 3篇梁宁慧
  • 3篇罗德兴
  • 1篇林子波
  • 1篇陈柏培
  • 1篇黄丽霞
  • 1篇荆国杰
  • 1篇李勇生
  • 1篇监胜文

传媒

  • 2篇中华麻醉学杂...
  • 2篇广东医学
  • 2篇岭南现代临床...
  • 1篇中国乡村医药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临床麻醉学杂...
  • 1篇中原医刊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 1篇山西职工医学...
  • 1篇四川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1篇2005
  • 4篇2004
  • 2篇2002
  • 3篇1999
  • 2篇1997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在小儿麻醉中的应用
2002年
目的 观察氯胺酮 +利多卡因复合异丙酚泵注麻醉对小儿循环、呼吸功能的影响以及术后苏醒情况。方法 选择 6 0例 1~ 7岁的患儿 ,随机分为 3组 :Ⅰ组 (n =2 0 )单纯氯胺酮 ;Ⅱ组 (n =2 0 )氯胺酮 +咪唑安定 ;Ⅲ组 (n =2 0 )氯胺酮 +利多卡因+异丙酚。麻醉方法 ,入室前肌注氯胺酮 5mg/kg。麻醉维持 :Ⅰ组 0 0 1%氯胺酮静滴 ,速度 4~ 6mg·kg-1·h-1;Ⅱ组咪唑安定 (咪达唑仑 ) 0 0 1mg/kg静脉注射 ,0 0 1%氯胺酮静滴 ,速度 4mg·kg-1·h-1;Ⅲ组氯利合剂 (氯胺酮 10 0mg +利多卡因 10 0mg) 0 1ml/kg静脉注射 ,每间隔 15min追加半量 ,同时微泵静注异丙酚 4mg·kg-1·h-1。观察术中MAP、HR、RR、SpO2 的变化以及复苏期的清醒时间。结果 Ⅲ组患儿复苏期清醒时间明显快于Ⅰ、Ⅱ两组患儿 (P <0 0 1)。结论 氯利合剂复合异丙酚泵注全麻清醒时间快于单纯氯胺酮全麻和氯胺酮复合咪唑安定全麻。
蓝胜文傅汉雄高晓枫
关键词:氯胺酮麻醉药儿童
复合用药与单纯用药对控制性降压效果的临床探讨被引量:7
2004年
目的探讨用硝酸甘油与硝酸甘油+艾司洛尔对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行控制性降压的效果比较.方法38例择期内窥镜鼻窦手术患者,常规在静吸复合全麻下行内窥镜鼻窦手术.麻醉手术期控制降压以期减少术中出血的危险.降压药物分为硝酸甘油(Ⅰ组)及硝酸甘油+艾司洛尔(Ⅱ组).术中控制降压,将平均动脉压(MAP)降至并维持在60~65mmHg,监测降压期间MAP和HR的变化.结果Ⅰ组降压后HR明显增快,超过110次/min(P<0.05),停止降压后10min仍高于降压前值(P<0.05).Ⅱ组合并使用艾司洛尔50ug/kg/min,可减慢心率及减少硝酸甘油的用量30%(P<0.05).结论内窥镜鼻窦手术病人单纯使用硝酸甘油控制性降压,效果较差,反射性心率加快,联合使用硝酸甘油-艾司洛尔降压效果具有更优越的效果.
傅汉雄罗德兴易仁合监胜文岑雁源
关键词:硝酸甘油艾司洛尔控制性降压
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复合控制性降压用于颅脑肿瘤手术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观察急性高容量血液稀释(A H H)复合控制性降压(C H)用于颅脑肿瘤手术的安全性,评价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A S A I~I I级的颅脑肿瘤择期手术患者3 0例,无心、肺、肝、肾等功能障碍,无高血压及血液系统疾病,术前血细胞比容(H c t)>3 5%,血红蛋白(H b)不低于1 2 0 g/L。分成三组,每组1 0例。A组为对照组,B组为单纯A H H组,C组为A H H+C H组。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中持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 A P)、心率(H R)、中心静脉压(C V P)、血氧分压(S p O2)、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 2)。麻醉平稳后、手术开始前B、C组按15ml/kg(50ml/min)的量输注6%羟乙基淀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A H H前,T 0)、A H H后1 5 m i n(T 1)、A H H后1 h(T 2)、术毕(T 3),采集桡动脉血和颈静脉球部血,测定各时点的血气,并计算动脉-颈静脉血氧含量差(C a-j v O 2)。用称重法测定出血量,记录尿量、液体输入量、异体血输入量。结果A H H后,B、C组C V P升高。与A组比较:B、C组在T 1时点H b、H c t随A H H后降低,但在T 2、T 3时点B、C组H b较A组高;B、C组在T 2、T 3时点C a O 2、C j v O 2含量均较A组高。与T 0比较:B、C组Hb、Hct在A H H后降低;B、C组CaO 2、CjvO 2、Ca-jvO 2在T 1、T 2、T3时点均降低,但均在正常范围。三组病人各时点CaL、C j v L均无明显变化。与A组比较,B、C组出血量减少,异体血输入量减少,尿量增多。结论A H H复合C H用于颅脑肿瘤手术能够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明显减少出血量和异体血输入量,并能维持脑氧供需平衡、脑代谢的稳定。
易仁合傅汉雄梁宁慧荆国杰高晓枫
关键词:血液稀释控制性降压血液保护脑肿瘤
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的麻醉方法改进(附58例报告)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研究在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术行全身麻醉时应用肌松药和支气管镜侧孔控制呼吸的通气方法的可行性。方法58例因气管异物需在支气管镜下手术取出的婴幼儿采用中效肌松药罗库溴铵0.3mg/kg及静脉全麻药丙泊酚1mg/kg进行全身麻醉,并以支气管镜侧孔连接麻醉机使用较大的潮气量10~15ml/kg行手控通气,术中连续监测患儿心率(HR)、血压(NBP)、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心电图(ECG)变化。结果全组患儿术中无缺氧表现,生命体征平稳,未见屏气和气管痉挛等并发症发生,术后恢复良好。结论在婴幼儿气管异物取出全身麻醉时,使用肌松药罗库溴铵及经支气管镜侧孔控制呼吸的通气方法是安全、效果良好的,值得推广应用。
傅汉雄蓝胜文高晓枫罗德兴
关键词:婴幼儿气管异物麻醉异物取出术罗库溴铵
老年患者胸腹部手术两种全麻方法的比较
2002年
由于身体各系统、器官的退行性改变,加上常伴有其他疾病,老年患者麻醉耐受力常降低,其麻醉选择和处理有其特殊性,麻醉效果完善,循环呼吸影响小,麻醉安全系数高,术后苏醒迅速是老年患者麻醉的基本要求。本文通过对268例择期行胸腹部手术的老年患者在气管插管全麻下复合不同的麻醉方法的比较,试图找到一种较为适合的麻醉方法。
易仁合傅汉雄
关键词:老年患者胸腹部手术气管插管全麻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心率波动术后苏醒
异丙酚用于婴幼儿麻醉的体会被引量:5
1999年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维持时间短、体内无蓄积、毒性少和恢复迅速的优点。本文研究旨在了解异丙酚用于婴幼儿中小手术静脉全麻并辅以局部浸润麻醉,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影响程度和过程以及术后恢复情况,并与安定作比较。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40例,年龄5个月至1岁,AS...
傅汉雄蓝胜文岑雁源高晓枫梁宁慧黄丽霞
关键词:婴幼儿麻醉异丙酚静脉注射
Robertshaw双腔气管插管麻醉28例体会
1999年
总结了采用Robertshaw双腔管行胸内手术的麻醉经验,认为该管与早期使用的carlens管和white管相比较具有操作简便、管腔截面积较大,便于吸痰和呼吸管理等优点;并对使用该管的并发症以及处理方法进行了讨论。
高晓枫傅汉雄蓝胜文
关键词:麻醉
胸科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应用呼吸机的体会被引量:2
1997年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后呼吸功能不全病人应用呼吸机的情况。方法:21例病人术后均应用机械通气。结果:最初1~3小时系用高浓度(50%~60%)吸氧,根据病人情况,一般稳定在40%。拔除气管导管后PaO2、PaCO2均在正常范围。结论:严重阻塞性肺病变病人胸科术后均留置气管导管,行机械通气,肺部并发症减少,死亡率下降。
傅汉雄
关键词:呼吸功能不全呼吸机胸科手术
老年人围手术期血浆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变化被引量:3
2005年
目的 观察手术麻醉对老年人血浆内皮素 (ET)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 (CGRP)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按美国麻醉医师协会 (ASA )临床状况分级 ~ 级择期手术患者 4 0例 ,分为老年组 (A组 ) ,青年组 (B组 ) ,分别于麻醉前、诱导插管后即刻、手术开始 1h、2 h、气管拔管后即刻抽取静脉血 ,放免法测定血浆中 ET和 CGRP含量 ,记录各抽血时点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结果  A组麻醉后 ET水平明显升高 ,CGRP则显著降低 (P<0 .0 1) ;A组麻醉中 ET及 CGRP变化较 B组明显 ,差异具有显著性 (P<0 .0 1) ;ET和CGRP变化与术中 HR、MAP变化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老年人手术麻醉中 ET及 CGRP变化较年青人显著 ,说明老年人手术麻醉应激反应较年青人强烈 。
高晓枫蓝胜文易仁合林子波罗德兴傅汉雄
关键词:老年人内皮缩血管肽类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手术麻醉
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的临床研究
1999年
目的 探讨心内直视术围术期影响因素,降低其病死率。方法 对79 例准备行心内直视手术者围术期进行临床研究,其中66 例施行了心内直视术。结果 6 例在术中、术后早期死亡,1 例在术后28 d 死亡;59 例病愈出院后随访1 个月~6 a,猝死2 例,生存57 例。结论 手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术前主要为心功能,术中关键是主动脉阻断时间和转流时间,术后以低心排、多器官功能衰竭较为重要。此外,术后随诊有较大作用。
陈柏培李勇生邱国兹傅汉雄蓝胜文
关键词:围手术期心脏外科手术影响因素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