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8例克罗恩病的诊断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目的总结克罗恩病的临床特点,提高早期诊断水平,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点、病变、肠镜表现、影像学表现、病理改变进行总结。结果临床表现为腹痛26例(92.8%),腹泻9例(32.1%),消化道出血8例(28.55%)。病变累及小肠17例(64%),结肠10例(39%)。结肠镜是末端回肠和结肠病变的主要诊断手段。肠镜下可见不同病期的多样性表现。11例(39.3%)经多次内镜及病理诊断,17例(60.7%)经手术、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结论克罗恩病临床表现多样性,易误诊。肠镜检查在诊断中起关键作用,内镜联合病理活检,加强临床和病理医师沟通是及时、正确诊断的关键。重视病理组织学微肉芽肿特点,可提高非干酪样肉芽肿检出率。
- 关劼刘芳吴铁镛
- 关键词:克罗恩病肉芽肿结肠镜误诊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临床分析被引量:4
- 2002年
- ①目的 研究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发病率、临床表现、免疫学、病理学特点及诊断标准。②方法 北京中日友好医院1986~2000年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70例,对其肝损害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③结果 70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本身所致肝损害22例(31.4%),纳差4例,乏力6例,腹痛3例,肝大4例,脾大6例,黄疸3例,腹水1例。5例肝穿病理组织学4例诊断慢性活动性肝炎,1例诊断慢性迁延性肝炎,2例诊断肝硬化。④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多脏器功能损害,其中肝损害发生率国外报道28.1%,本院为31.4%,与国外报道接近。肝损害机制主要是淋巴细胞、浆细胞对肝汇管区浸润所致免疫损害,炙性介质释放。病理组织学为结节样淋巴细胞浸润、胆小管及间质炎症反应及kuffer细胞肿胀增生。凡有肝损害患者排除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炎、酒精性肝病及全身性疾病所致肝损害,需考虑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本病需与Ⅰ型自身免疫性肝炎鉴别,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 梁贺梅关劼祖宁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疾病原发性干燥综合征肝损害
- 功能性胃肠病与抑郁障碍分析被引量:17
- 2002年
- 张岚樊艳华关劼王远新
- 关键词:功能性胃肠病抑郁障碍病因药物治疗心理治疗
- 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序贯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探讨提高幽门螺杆菌根除率的有效方法。方法:我院2010年2月~12月间经胃镜病理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诊断幽门螺杆菌阳性589例,其中第一次根除Hp治疗失败患者102例。将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替硝唑的序贯疗法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埃索美拉唑+可乐必妥+克拉霉素+替硝唑的标准四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后停药4周复查,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92%)显著高于对照组(73%)(P〈0.05)。治疗组复查Hp,48例阴性,2例阳性,根除率96%。对照组复查Hp,36例阴性,16例阳性,根除率为69.2%。2组间根除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最新的序贯疗法是一个高效的根除方案。
- 刘芳关劼贾丽萍齐燕红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序贯疗法
- 胃癌前病变组织中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的表达及其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
- 2010年
- 目的:探讨胃癌前病变组织中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的表达状况及其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实时定量荧光RT-PCR方法检测胃黏膜中hTERT表达水平,将hTERT与GAPDH拷贝数之比的100倍作为标准化hTERT(NhTERT),用快速尿素酶法和Warthin-Starry银染色法检测Hp。结果:伴肠上皮化生的萎缩性胃炎组织中hTERT表达明显增高(80.9±6.36),而肠上皮化生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无肠上皮化生者(69%vs31%),Hp阳性患者hTERT表达水平为(101.5±13.50),Hp阴性患者hTERT表达水平为(49.6±8.58),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在胃癌前病变阶段,Hp感染与端粒酶表达水平之间有直接关系,呈正相关,提示端粒酶、Hp感染在胃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 关劼房青刘芳李红艳徐波
- 关键词:胃癌前病变幽门螺杆菌端粒酶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 中长链脂肪乳剂在出血坏死性胰腺炎的应用
- 1998年
- 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率高。需全胃肠外营养(TPN)以度过危险期。但临床常遇到病人合并高脂血症、脂肪肝和肝功能损害。此时肝内肉毒碱和肝脂肪酶合成降低,使长链甘油三酯(LCT)的代谢清除能力受损,而中长链脂肪乳(MCT/LCT)可避免上述不足。本文观察3例重症胰腺炎患者使用MCT/LCT取得良好效果。
- 张岚关劼杨华元石琳
- 关键词: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脂肪乳剂全胃肠外营养肝功能损害复方氨基酸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萎缩性胃炎-附193例分析被引量:1
- 1999年
- 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及相关疾病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193例萎缩性胃炎病理组织学和细菌学调查,旨在探讨HP感染与萎缩性胃炎及胃癌的关系。
- 张子昭陈素萍董恩钰关劼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萎缩性胃炎流行病学胃癌
- 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被引量:1
- 2000年
- 目的探讨端粒酶活性、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相关性,研究胃癌发生机制.方法自1998-12/2000-02选择我院经内镜、病理组织学诊断的胃癌30例,萎缩性胃炎15例(肠上皮化生10例,不典型增生5例)及正常对照组15例.应用端粒酶反复扩增法(TRAP)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应用病理组织学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其中一种方法Hp阳性即可诊断Hp感染.结果端粒酶阳性检出率,胃癌组(26/30)86.6%,萎缩性胃炎组(4/15)26.6%,正常对照组(2/15)13.3%.Hp阳性率胃癌组(17/30)56.7%,萎缩性胃炎组(10/15)66.7%,正常对照组(7/15)46.7%.端粒酶是一种核糖核蛋白,其功能是以自身RNA为模板,合成端粒重序列加至新合成的DNA链末端,以维持染色体端粒长度的稳定,从而使细胞获得无限增殖的能力,端粒酶的活性关系到细胞永生化或恶变.端粒酶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活性都有过度表达,胃癌患者端粒酶阳性可达85%.本组胃癌端粒酶阳性率86.6%,正常对照组端粒酶阳性率只有13.3%,与国外文献报道一致.端粒酶的活化可引起细胞永生化及胃癌发生.在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中端粒酶也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本组萎缩性胃炎组端粒酶阳性率为26.6%,提示在癌前病变中组织中存在少数永生化细胞,这些端粒酶阳性的永生化细胞实际上是一种癌前细胞,对端粒酶阳性患者进行监测有助于早期胃癌的诊断.Hp感染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Hp感染可使胃粘膜组织发生炎症反应,肠上皮化生及不典型增生,进而上皮细胞突变,干细胞增生,端粒短缩,人端粒酶RNA(hTR)过度表达及端粒酶的活化,最终导致胃癌发生.对胃癌组Hp感染与端粒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表明,Hp阳性的胃癌组端粒酶阳性率明显高于Hp阴性组,两者呈正相关.结论Hp感染与端粒酶活化及胃癌发生有相关性.
- 关劼周天红徐梅范慕贞李雪清曹淑兰施光美韩春丽
- 关键词:螺杆菌感染端粒酶活性胃肿瘤胃镜检查尿素酶
- 创伤性膈疝临床分析——附2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 1997年
- 创伤性膈疝,是因膈肌、腹膜和胸膜破裂,腹腔脏器进入胸腔而形成。1514年Sennerms首先报导,临床上易误诊、漏诊。我院1984年10月-1996年10月共诊治2例,就其病因,误漏诊原因及诊断治疗分析如下。
- 关劼肖玲张岚吴铁镛
- 关键词:创伤性膈疝文献复习腹腔脏器漏诊原因
- 全文增补中
- 端粒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8
- 2000年
- 端粒酶(telomerase)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是近年来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胃癌发生可能有相关性.现就端粒酶、幽门螺杆菌及胃癌三者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1端粒、端粒酶与胃癌1.1端粒是位于真核生物细胞染色体未端的特殊结构,由DNA 和蛋白质构成,其 DNA 是富含 TTAGGG 碱基对的分子内简单重复序列.这种重复序列的碱基组成及长度因物种而异,其主要功能有两个,防止染色体未端核酸外切酶降解及染色体之间的端端融合,是染色体正确复制和细胞生存的基础.能防止染色体 DNA在复制过程中的不断丢失。
- 关劼张继平周天红
- 关键词:胃肿瘤幽门螺杆菌端粒酶肿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