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则征

作品数:15 被引量:233H指数:9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腰椎
  • 7篇内固定
  • 7篇节段
  • 6篇融合术
  • 6篇术后
  • 5篇退变
  • 4篇融合器
  • 4篇椎间盘
  • 4篇邻近节段
  • 4篇邻近节段退变
  • 4篇内窥镜
  • 4篇近节
  • 4篇窥镜
  • 3篇腰椎融合
  • 3篇椎间融合
  • 3篇自锁
  • 3篇自锁式
  • 3篇内固定术
  • 3篇内固定术后
  • 3篇脊柱

机构

  • 11篇南方医科大学...
  • 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刘则征
  • 12篇金大地
  • 8篇黎庆初
  • 7篇闫慧博
  • 7篇张忠民
  • 4篇尹刚辉
  • 4篇杨洋
  • 2篇王华
  • 2篇樊仕才
  • 2篇曾参军
  • 2篇吕海
  • 2篇李涛
  • 1篇叶书熙
  • 1篇杨成亮
  • 1篇李传将
  • 1篇王小勇
  • 1篇陈志旭
  • 1篇黄彬

传媒

  • 3篇中国脊柱脊髓...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脊柱外科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纤维环修复同步行内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早期腰椎功能恢复比较被引量:18
2014年
背景:研究表明有限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可获得更好的临床疗效,但同时面临更高的复发风险,临床上如何在既保证获得良好疗效的同时,又降低椎间盘突出复发的概率,纤维环修复技术可能是有效途径,但目前报道极少。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下行腰椎间盘髓核摘除并同步行纤维环修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脊柱外科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接受椎间盘镜手术患者224例,其中56例同时行纤维环缝合作为修复组,对照组168例单纯行椎间盘镜髓核摘除。两组均记录术前、术后10 d及术后3,6,12,18个月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痛和下肢痛的目测类比评分。同时记录手术并发症、术后腰椎间盘突出复发情况。结果与结论:修复组51例患者获得完整随访,对照组均获得完整随访。修复组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腰部和下肢目测类比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修复组术后10 d 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目测类比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并持续到术后18个月。两组均未发生硬膜囊撕裂、椎间隙感染、椎管内血肿形成等严重并发症。对照组9.5%复发,其中有31.2%再次手术,修复组中3.9%复发,无再次手术者。结果证实,腰椎间盘髓核摘除联合纤维环修复可获得显著的早期临床效果,有效降低了腰椎间盘突出的复发率及再次手术的风险,安全可靠。
李传将黎庆初王小勇刘则征杨洋
关键词:软骨组织工程显微内窥镜椎间盘髓核摘除近期随访
内窥镜辅助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腰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联合自锁式椎间融合器在前路腰椎手术中的应用。方法2010年7月至2012年4月对47例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行内窥镜辅助下前路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男性28例,女性19例;年龄39—65岁,平均(48±11)岁。腰椎失稳症17例,椎问盘源性腰痛16例,腰椎滑脱症7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复发7例。病变位于k3-4节段7例,L4-5,节段33例,L5k~S1节段7例。术后4d、1、3、6个月复查腰椎x线片和(或)腰椎三维CT。记录术前及随访时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测量术前、术后1、3、6个月时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骨盆入射角、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记录腹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椎间植骨融合情况。对手术前后ODI及VAS评分进行配对t检验,对影像学测量指标进行方差分析(one—wayANOVA)。结果腹部手术切口长度5.3~7.8cm,平均(6.2±0.8)cm;术中出血量50~150ml,平均(81±20)ml;手术时间65—122rain,平均(96±10)min。患者随访8~26个月,平均随访14.2个月。术前及末次随访时ODI评分(48%±10%比14%4-5%)、腰痛VAS评分(6.3±1.1比0.7±0.7)、下肢痛VAS评分(3.4±2.1比0.6±0.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0.78、25.92及8.74,P=0.000)。术后6个月椎间隙高度为(12.6±2.1)mm较术前的(10.3±2.4)mm显著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971,P=0.000);腰椎前凸角度等手术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腹膜撕裂5例、髂骨取骨处疼痛19例、术后腹胀14例、切口侧下肢皮温升高5例,经对症治疗后缓解。至术后6个月,47例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内窥镜辅助下腹直肌旁小切口腹膜�
黎庆初刘则征闫慧博金大地
关键词:内窥镜检查腰椎脊柱融合术
双节段前路颈椎自锁式融合器融合术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被引量:17
2016年
目的 :观察应用自锁式融合器行前路颈椎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后矢状位影像学参数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4年6月160例接受ACDF的双节段颈椎病患者,其中应用MC+融合器(单锚定组)78例,ROI-C融合器(双锚定组)82例。测量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颈椎侧位X线片的影像学参数,包括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height of operation segment,HOS)、椎间隙角度(angle of operation segment,AOS)、C2-C7角、C2-C7矢状位轴向距离(C2-C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2-C7 SVA)及T1倾斜角(T1 slope,T1S),并应用Erk五度分级法评价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植骨融合情况。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160例患者各时间点影像学参数间的相关性;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比同时间点两组间各影像学参数的差异;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别对两组组内不同时间点时各参数进行对比;两组间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的融合等级对比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组内融合等级对比运用Wilcoxon符号秩检验。结果:术后随访13.42±6.01个月(6~31个月)。术前、术后3d、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AOS与C2-C7角、C2-C7角与T1S、AOS与T1S、T1S与C2-C7 SVA均呈正相关(P〈0.01),C2-C7SVA与AOS、C2-C7角均无显著相关性(P〉0.01)。术后3d、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HOS、AOS、C2-C7角及T1S较术前均有增加(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双锚定组AOS、C2-C7角及T1S均高于单锚定组,两组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融合等级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融合等级较术后3个月时下降(P〈0.05)。结论:应用两种自锁式融合器行双节段ACDF均可恢复手术节段椎间隙的高度、角度以及颈椎曲度,ROI-C融合器较MC+融合器对维持术后手术节段角度及颈
杨洋黎庆初朱召银刘则征闫慧博尹刚辉吕海金大地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刘则征张忠民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融合内固定邻近节段退变
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前路融合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及手术技巧。方法 2010年7月至2011年9月我院采用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人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15例,男性9例,女性6例,年龄43~66岁,平均51岁。腰椎不稳症4例,腰椎间盘源性疼痛7例,腰椎滑脱症2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翻修2例。L_(3~4)节段2例,L_(4~5)节段9例,L_5~S_1节段4例。15例患者均行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椎间融合术,且均为单节段手术。L_(3~4)、L_(4~5)节段采用左侧腹直肌旁切口,L_5~S_1节段采用有下腹横切口。记录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评分(oswestry disabilityindex,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手术节段椎间隙高度、手术节段椎间隙角度、腰椎前凸角度(LL),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卧床天数,住院天数。定期复查腰椎X线片及腰椎CT,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切口长度平均6.2cm,术中出血量平均95ml,手术时间平均85min,术后平均卧床3d,住院天数平均10d。术中腹膜撕裂2例,术中予以缝合修补;术后髂骨取骨处疼痛8例,经2-3周镇痛治疗后缓解。1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6.7个月(3-16个月),术后腰腿痛症状明显缓解。ODI(满分50分)由术前平均57.4%降至术后平均21.7%,VAS(满分10分)由术前平均6.7降至术后平均2.8。手术节段腰椎间高度由术前平均8.1mm至术后平均13.3mm,手术节段腰椎间角度由术前平均11.3°至术后平均12.7°,腰椎前凸角度由术前平均44.7°至术后平均52.3°。术后腰椎X线及CT示所有患者椎间植骨均已获得骨性融合。结论带锚定板自稳型椎间融合器经前路小切口腹膜外间隙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近期临床效果,并且创伤小、术后恢复快、植骨融合率高。
黎庆初张忠民尹刚辉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前路融合术
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被引量:9
2011年
目的评价解剖接骨板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9月至2010年10月行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治疗并获得随访的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29例(33足),男19例,女10例;年龄18~58岁,平均37岁。双侧跟骨骨折4例,合并骨盆骨折3例,合并胸腰段压缩性骨折3例;闭合性跟骨骨折27例,开放性跟骨骨折2例;术前根据影像学检查分为SandersⅡ型16例(16足),SandersⅢ型9例(11足),SandersⅣ型4例(6足)。按照Maryland Foot Score标准进行患足功能评价。结果 29例(33足)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9~21个月,平均11.3个月。跟骨骨折达骨性愈合时间为2~4个月,平均2.9个月;患足完全负重时间为2.5~4个月,平均3.2个月;无一例发生延迟愈合及不愈合。闭合性跟骨骨折术前准备时间为5~12天,平均8天。术后2例(2足)出现切口边缘皮肤坏死。2例开放性跟骨骨折患者中1例(1足)因软组织损伤严重,最终行局部旋转皮瓣植皮术治疗。术后患足Bohler角及Gissane角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SandersⅡ型优良率为87.5%,SandersⅢ型优良率为81.8%,SandersⅣ型优良率为50%。结论切开复位解剖接骨板内固定术是治疗SandersⅡ~Ⅳ型跟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樊仕才刘则征曾参军李涛王华金大地
关键词:跟骨骨折解剖接骨板内固定
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被引量:11
2015年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的技术要领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4月-2013年3月本院手术治疗的21例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资料。21例患者均有明确的下肢症状(疼痛/麻木)、反复腰骶部疼痛,均无马尾神经受损害症状。在显微内窥镜辅助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及离断的骨骺,解除神经压迫。记录手术前后腰痛和腿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手术并发症、住院天数及术后复发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9-38个月,平均17.7个月。手术切口长度约1.8 cm;术中出血量30-150 m L,平均47.4 m L;手术时间43-86 min,平均52.7 min;住院4-9 d,平均5.7 d。术中及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前及末次随访腰痛VAS评分分别为(3.6±1.1)分和(1.5±1.3)分;术前及末次随访腿痛VAS评分分别为(5.3±2.1)分和(1.3±1.0)分;术前及末次随访ODI分别为(76.3±25.9)%和(16.1±17.9)%。末次随访时各指标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显微内窥镜辅助下手术治疗青少年腰椎椎体后缘骨骺离断症合并腰椎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且具有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刘则征黎庆初杨洋朱召银闫慧博张忠民金大地
关键词:青少年腰椎
自锁式颈椎融合器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被引量:15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4月至2010年3月对45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自锁式椎间融合器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男性23例,女性22例,年龄32~67岁,平均53岁。术前及术后3d、3、6个月及此后每年进行随访,记录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SF-36健康调查评分评估临床疗效;行颈椎侧位x线片观察椎间高度、颈椎整体曲度及植骨融合情况,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统计。结果患者随访24~35个月,平均28.4个月。所有患者的神经功能都有显著的恢复,JOA评分由术前平均(6.5±3.1)分升至术后平均(13.4±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7.84,P=0.001);SF.36健康调查评分除心理健康外的7个维度较术前均有显著改善(t=1.151~12.207,P〈0.05),优良率为91.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平均(5.5±1.8)mm,至末次随访时平均(8.3±0.8)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71,P=0.043);颈椎整体曲度由术前平均5°±7°,至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4.53,P=0.000)。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区切口脂肪液化;1例患者出现髂骨取骨处血肿,经治疗后痊愈,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术后复查X线片证实,45例患者111个融合节段均获骨性融合,融合率100%。结论锚定板自锁式颈椎间融合器应用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临床效果满意、植骨融合率高、手术创伤小,能有效恢复椎间隙高度和颈椎生理弧度。
黎庆初张忠民尹刚辉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关键词:颈椎病脊柱融合术内固定器假体和植入物
动力内固定系统预防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观察在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是否有助于降低刚性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的退变。方法筛选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腿痛(腰椎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腰椎内固定手术的101名患者。分为A组和B组,A组为单纯刚性内固定(72名),B组为在刚性内固定的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29名)。比较2种手术术后邻近节度退变的发生率、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评分。结果 A组中有15例患者(20.83%)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B组中有1例(3.45%)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只有最佳恢复期内B组比A组得到了更好的ODI及VAS评分结果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至末次随访期时2组的ODI及VAS评分之间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刚性内固定的头侧邻近节段加载动力内固定确实能有效地预防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但是其并不能显著地提高远期临床效果。
张忠民刘则征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腰腿痛内固定器脊柱融合术
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比较被引量:75
2012年
目的:比较微创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人路手术治疗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11年6月手术治疗215例双节段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其中113例采用微创Wihse人路经椎间孔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A组),男54例,女59例,L2/3~L3/46例,L3,4~L4/527例,IA/5.L5/S180例,年龄43~84岁,平均57岁;术前ODI为(59.16±21.47)%,腰痛VAS评分6.1±3.0分.腿痛VAS评分4.1±2.3分。102例采用传统后正中人路椎板切除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手术(posteriorlumbarinterbodyfusion,PLIF,B组),男50例,女52例,L2/3~L3/45例,L3/4~L4/530例,L4/5~L5/S167例,年龄48~76岁,平均55岁;术前ODI为(53.14±20.32)%,腰痛VAS评分5.4±2.9分,腿痛VAS评分4.3±2.2分。记录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随访患者腰痛和腿痛VAS评分和ODI改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结构、性别比例、手术节段构成比、术前ODI和腰腿痛VAS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平均随访19个月,B组平均随访21个月,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伶0.05)。A组手术时间、术后末次随访时ODI和腿痛VAS评分分别为140~190min(165±37min)、(13.20±7.9)%和1.1±0.9分;B组分别为130~220min(155±46min)、(15.20±6.72)%和1.3±1.1分,两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末次随访时腰背痛残留率和腰痛VAS评分分别为4~5em(4.5±1.1cm)、140~400ml(260±215m1)、1.2±1.1分和2.7%,B组分别11~18em(14.2±2.4em)、300~1200m1(420±437m1)、1.9±1.5分和18.6%,A组均明显优于B组(P〈0.05)。两组术后ODI和腰腿痛VAS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显著性改善(P〈0.05)。结论:微创W
黎庆初尹刚辉张忠民闫慧博刘则征金大地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微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