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学强

作品数:13 被引量:56H指数:5
供职机构: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腔内
  • 3篇闭塞性
  • 3篇病变
  • 2篇动脉闭塞
  • 2篇动脉闭塞性
  • 2篇动脉闭塞性疾...
  • 2篇性病
  • 2篇性疾病
  • 2篇血管
  • 2篇手术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腔内治疗
  • 2篇缺血
  • 2篇介入
  • 2篇溃疡
  • 2篇放射学
  • 2篇闭塞性疾病
  • 1篇低流量

机构

  • 13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厦门大学

作者

  • 13篇刘学强
  • 10篇郭平凡
  • 10篇张金池
  • 7篇蔡方刚
  • 4篇庄晖
  • 4篇吴捷
  • 4篇戴贻权
  • 4篇詹腾辉
  • 3篇李先涛
  • 2篇陈海香
  • 2篇何天敏
  • 2篇吴明祥
  • 1篇王玉龙
  • 1篇郑国富
  • 1篇陈思曾
  • 1篇吴佳文
  • 1篇欧阳亮远
  • 1篇郑清水
  • 1篇苏秋妮
  • 1篇林韦

传媒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福建医科大学...
  • 1篇中华放射学杂...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中国现代手术...
  • 1篇中国微创外科...
  • 1篇糖尿病新世界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6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腔内修复术治疗破裂型腹主动脉瘤的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分析破裂型腹主动脉瘤(ruptured abdominal aneurysm,r AAA)行腔内修复术(endovascular aortic aneurysm repair,EVAR)与开放手术早期结果,评价EVAR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收集我院2004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8例r AAA患者临床资料,根据其手术与否、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术前死亡组(n=20)、EVAR组(n=14)和开放手术组(n=14),三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VAR组和开放手术组在瘤体直径、收缩压、舒张压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EVAR组入院至检查时间为(1.2±0.8)h,与开放手术组(7.5±7.1)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6);EVAR组检查至手术时间为(1.8±1.3)h,与开放手术组(16.8±17.7)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死亡组入院至死亡时间与EVAR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9)。EVAR组手术时间为(2.3±0.7)h,与开放手术组(5.6±2.0)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R组的术中出血量为(142.9±279.3)ml,与开放手术组的(3 528.6±3 252.3)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R组的输血量为(985.7±2 148.7)ml,与开放手术组的(3 100.0±2 285.1)ml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EVAR组的住院时间为(7.1±2.7)d,与开放手术组的(13.7±4.9)d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EVAR组的总费用为(20.9±5.8)万元,与开放手术组的(10.1±11.5)万元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两组并发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30)。结论缩短院内抢救准备时间,是r AAA成功救治的要点。EVAR应作为r AAA的一线治疗方案。
庄晖郭平凡张金池蔡方刚刘学强吴捷戴贻权詹腾辉
关键词:腔内修复术开放手术
逆行开通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探讨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导丝无法顺行通过闭塞段时改用逆行开通技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男17例、女10例,年龄32-89岁,平均(70±12)岁。27例中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8例、糖尿病足7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2例。按Fontaine分期,Ⅱ期6例、Ⅲ期11例、Ⅳ期10例。在导丝无法顺行开通真腔、进入内膜下无法重返真腔或穿出血管外后,采用经足背动脉、胫后动脉穿刺或切开显露及利用足踝部胫后动脉、腓动脉、足背动脉的侧支血管进行逆行开通闭塞血管,再进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结果2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血管开通后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即刻得到改善。仅3例出现穿刺处血肿、1例足背动脉切开后足趾麻木,无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5d平均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7±0.11增加到0.85±0.12。结论逆行开通技术可以作为常规正向开通技术治疗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失败时的一种补救方法,可以明显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刘学强郭平凡张金池蔡方刚
关键词:放射学动脉闭塞性疾病
经交通支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病变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评价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而接受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对7例均成功经膝下交通支逆向开通膝下病变血管。术后第3天ABI(0.86±0.10)明显高于术前(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个月[平均(8.43±7.35)个月],5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15、21个月时因静息痛再次接受腔内治疗。3例足部溃疡或坏疽的患者伤口均于随访期间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需截肢。结论对于远端无明显流出道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切实可行。
蔡方刚郭平凡张金池戴贻权刘学强吴捷庄晖詹腾辉
关键词:动脉闭塞性疾病膝下血管成形术
急性上肢动脉栓塞27例介入溶栓治疗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急性上肢动脉栓塞的介入溶栓治疗效果及可行性。方法对27例急性上肢动脉栓塞患者采用介入溶栓治疗。结果经介入溶栓后,24例患者皮温升高,皮色转红,肌力正常,其中完全开通血流15例、部分开通血流9例,1例改行右上肢截肢;1例改行食指远节部分切除;1例改行桡、尺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术。结论介入溶栓是治疗急性上肢动脉栓塞安全有效、简便可行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刘学强郭平凡陈海香
关键词:动脉栓塞急性介入溶栓
局部注射sonic hedgehog蛋白改善老龄大鼠后肢缺血性病变
2013年
目的探讨局部注射sonic hedgehog(shh)蛋白对改善老龄大鼠缺血后肢病变作用,并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建立大鼠后肢缺血模型,将模型分为2组:实验组自结扎部位以下注射shh悬液蛋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14d后大鼠行下肢动脉造影,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on Willebrand因子(vWF)及CD31表达情况,并进行微血管计数,同时行后肢功能评测和大鼠皮肤温度测定。结果实验组局部微血管密度(623.07±81.69)mm2高于对照组(528.25±71.67)mm2。血管造影显示,实验组侧支血管密度(2.46±0.37)mm2高于对照组(1.57±0.39)mm2,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后肢注射shh蛋白,能促进血管侧支循环和血管新生。
刘学强郭平凡陈海香张金池
关键词:缺血后肢核酸类侧支循环
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研究
2006年
目的观察老年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对病人术后营养状况及免疫功能的影响以及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营养支持费用。方法将46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分为围手术期肠内营养组(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于术前3天、术后9天检测营养和免疫指标,观察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及营养费用。结果术前3天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4/CD8无明显差异,两组病人术后8天肠内营养组的血清白蛋白、转铁蛋白、前白蛋白、CD3、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内营养组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3天,排便时间提前1.4天,住院时间16.7天少于对照组20.3天(P<0.05)。营养费用1145元,明显少于对照组1876元(P<0.05)。结论围手术期应用肠内营养能提高患者的营养水平及免疫功能,缩短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安全经济。
刘学强陈思曾
关键词:结直肠癌围手术期肠内营养
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附132例分析)
2016年
目的总结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9年7月~2014年7月,对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132例,采用聚桂醇经皮硬化治疗61例,无水乙醇经皮硬化治疗3例,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Onyx)经皮硬化2例,联合聚桂醇、无水乙醇、Onyx、平阳霉素或弹簧圈经皮硬化66例。结果随访6~66个月,平均18.8月。治愈57例(43.2%),显效51例(38.6%),好转18例(13.6%),无效6例(4.5%)。1例(0.8%)治疗时发生一过性病灶疼痛。结论腔内治疗是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詹腾辉苏秋妮蔡方刚庄晖张金池刘学强吴捷戴贻权何天敏李先涛陈宏宇郭平凡
关键词:先天性血管畸形腔内治疗
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及下肢重度肢体缺血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 探讨angiosome理念在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和下肢重度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临床应用及治疗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收治的糖尿病足(FontaineⅣ期)患者42例(48条肢体)和CLI(FontaineⅣ期)患者40例(42条肢体),分为DF组和CLI组,2组患者均按angiosome理念打通下肢病变血管,随访6个月,比较2组患者的血管病变特点及治疗效果.结果 2组患者受累血管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15.115,P=0.004),CLI组中受累的股浅动脉(x2=7.981,P=0.005)及胭动脉(x2=5.026,P=0.025)显著多于DF组;2组患者技术成功率(DF组75%,CLI组76.19%,P=0.896)、临床成功率(DF组70.83%,CLI组83.33%,P=0.162)、大截肢率(DF组8.33%,CLI组7.14%,P=0.833)、死亡率(DF组7.14%,CLI组5.00%,P=0.52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糖尿病足和CLI下肢受累血管的分布明显不同,但临床治疗效果基本相同.以angiosome理念为基础的腔内治疗能改善糖尿病足和CLI治疗的临床成功率,尚需要更多的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来支持angiosome理念的临床应用.
李先涛郭平凡庄晖蔡方刚张金池刘学强戴贻权吴捷詹腾辉何天敏
关键词:糖尿病足足溃疡腔内治疗
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基因转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被引量:6
2010年
目的 观察人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基因体外转染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培养分离SD雄性大鼠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表达.利用慢病毒载体系统介导将具有人源性bFGF基因转染至第2代MSCs,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转染后细胞形态和生长的变化,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 blot法鉴定bFGF在MSCs中的表达.结果 密度梯度离心、贴壁法培养分离可获得MSCs,P3代大鼠细胞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11b/c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3.2±0.6)%,CD34阳性细胞表达率为(1.2±0.5)%,CD44阳性细胞表达率(97.8±0.9)%,CD90阳性细胞表达率(96.8±1.4)%.MSCs转染48 h后,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明显增强.RT-PCR证实转基因MSCs表达bFGF mRNA明显增强,Western blot检测证实转基因MSCs在49 KDr出现特异性条带,而空白和空载组的MSCs则未见阳性条带.结论 采用慢病毒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可以将bFGF基因转染至MSCs中,并有外源性bFGFmRNA和蛋白的有效表达,MSCs可作为bFGF基因治疗的载体.
张金池吴明祥王玉龙郭平凡刘学强
关键词: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转染
后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探讨应用后腹腔镜下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VALLS)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的可行性和临床疗效。方法26例TAO患者施行了VALLS,观察术前术后疼痛(VAS评分)、皮温和跛距的变化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VALLS技术成功率为100%,24例随访(随访牢92.31%)8~78个月,平均24个月,患者原有下肢临床症状改善或消失。术后3个月患肢疼痛VAS评分手术后(3.14±1.57)较手术前(7.684-1.66)有明显改善(t=38.12,P〈0.01);患肢足背皮肤温度术后[(32.92±1.68)℃]比VALLS前[(31.21±1.55)℃]升高(t=4.93,P〈0.05);跛行距离术后f(801.65±145.88)m]较手术前[(136.89±114.52)m]有明显改善(t=37.34,P〈0.01),没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VALLS技术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满意,本组无严重并发症,治疗TAO安全、微创和有效。
张金池郑清水郭平凡蔡方刚刘学强
关键词:腹腔镜腰交感神经节切除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