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艳艳

作品数:12 被引量:93H指数:4
供职机构:南京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血栓
  • 6篇溶栓
  • 6篇静脉溶栓
  • 4篇血栓溶解
  • 4篇血栓溶解疗法
  • 4篇预后
  • 4篇中动脉
  • 4篇疗法
  • 4篇大脑
  • 4篇大脑中动脉
  • 3篇血栓形成
  • 3篇溶酶
  • 3篇组织型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组织型纤溶酶...
  • 3篇纤溶
  • 3篇纤溶酶
  • 3篇纤溶酶原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 3篇纤溶酶原激活...

机构

  • 10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刘艳艳
  • 5篇恽文伟
  • 5篇周先举
  • 5篇张敏
  • 4篇李燕
  • 2篇楼文胜
  • 2篇葛静萍
  • 1篇顾建平
  • 1篇李晓梅
  • 1篇徐蕾
  • 1篇陈婷婷

传媒

  • 3篇第十届中国介...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中华老年医学...
  • 1篇贵阳中医学院...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年份

  • 3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4
  • 3篇2012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脑中动脉闭塞部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闭塞部位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静脉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ecombinant 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 rtPA)溶栓治疗后转归的影响。方法连续纳入在发病4.5 h内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闭塞性卒中患者。将MCA闭塞部位分为MCA近段(M1近段)和MCA远段(M1远段、M2段及以远)。早期神经功能改善定义为溶栓后24 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较基线时改善≥4分或NIHSS评分为0分。根据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和转归不良组(3~6分)。结果共纳入70例MCA闭塞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MCA近段闭塞患者22例(31.4%),MCA远段闭塞患者48例(68.6%);转归良好52例(74.3%),转归不良18例(25.7%)。MCA近段闭塞组心房颤动(χ^2=4.541,P=0.033)患者比例以及入院时(t=5.192,P=0.026)和溶栓后24 h时(t=5.365,P=0.024)NIHSS评分均高于MCA远段闭塞组。MCA近段闭塞组早期神经功能改善的患者比例显著低于MCA远段闭塞组(χ^2=9.434,P=0.002),而有症状颅内出血发生率(χ^2=9.563,P=0.002)和7 d内病死率(χ^2=14.491,P〈0.001)均显著高于MCA远段闭塞组。转归不良组发病至溶栓时间(t=6.346,P=0.014)以及入院时(t=4.498,P=0.038)和溶栓后24 h时(t=4.866,P=0.028)NIHSS评分以及MCA近段闭塞的患者比例(χ^2=18.710,P〈0.001)显著长于或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近段闭塞[优势比(odds ratio, OR)14.38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2.525~81.925;P=0.003]、发病至溶栓时间较长(OR 12.927,95% CI 2.624~61.748;P=0.002)、溶栓后24 h时NIHSS评分较高(OR 3.492,95% CI 1.027~11.880;P=0.045)是90 d时转归不良的
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关键词:卒中大脑中动脉血栓溶解疗法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中重度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55
2017年
目的 探讨中重度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与前循环梗死静脉溶栓患者脑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于我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前循环梗死患者78例.所有患者均为首发脑梗死且溶栓后完善头颅MRI检查(包含DWI及FLAIR);根据Fazekas量表评分将其分为LA组和无LA组,比较两组间的一般资料及临床特征;观察患者90 d预后情况,并分析脑白质疏松对预后的影响.结果 在78例脑梗死患者中,合并LA者24例(30.8%),无LA者54例(69.2%).LA组中静脉溶栓后脑出血转化发生率为33.3%(8/24),无LA组为11.1% (6/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5.571,P=0.018);而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6.7% (4/24)及5.6%(3/5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304,P=0.129).LA组3个月内卒中的复发比例高于无LA组[20.8%(5/24)与5.6% (3/54)],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x2=3.850,P=0.050);在肢体运动功能恢复[(92.3±3.4)分与(72.9±7.8)分;t=22.345,P<0.01]和90 d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为0~2分的患者比例[83.3% (45/54)与50.0% (12/24),x2=9.383,P=0.002)方面,无LA组明显优于LA组.LA组患者的年龄[(73.7±6.7)岁与(61.3±10.6)岁,t=6.567,P=0.012]也明显高于无LA组.通过发病后90 d随访发现,在78例患者中,有预后良好者57例(73.1%),预后不良21例(26.9%),预后不良患者中死亡6例(7.7%).其中,预后不良患者合并LA[57.1%(12/21)与21.1% (12/57),x2=9.383,P=0.002]、存在陈旧性腔隙性脑梗死[66.7%(14/21)与35.1%(20/57),x2=6.224,P=0.013]以及3.0~4.5 h内溶栓的比例[71.4%(15/21)与38.6%(22/57),x2=6.634,P=0.010]更高,年龄[(72.8±7.9)岁与(61.5±11.7)岁,t=4.423,P=0.039]、闭塞部位血管管径[66.7%(14/21)与38.6%(22/57),x2=4.865,P=0.027]及梗�
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关键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血栓溶解疗法脑白质疏松预后
介入治疗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采用置管溶栓或血管成形术治疗的16例上肢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患者围手术期护理特点及要求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术前给予的个性化心理护理措施、术中及时的护理方法、术后包括对患者内瘘口的细心观察护理、用药、运动康复、饮食等护理干预措施对患者的影响。结果:通过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16例患者对置管溶栓期间卧床制动等不适有很好的耐受,保证经导管持续溶栓和腔内血管成形术的顺利实施,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介入治疗人工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临床上安全有效。围手术期的精心护理对于提高患者依从性,巩固临床疗效有重要意义。
李燕葛静萍刘艳艳
关键词:血栓溶解疗法血管成形术护理
综合性介入治疗剖宫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
目的:探讨综合性介入治疗剖宫产后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效果.方法:对12例剖宫产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加强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予以心理疏导、饮食护理、体位护理,在抗凝溶栓治疗时加强病情观察,恢复期加强康复锻炼....
朱立慧李燕刘艳艳
介入治疗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置管溶栓及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的护理特点及要求,以提高血透患者动静脉内瘘护理的质量.方法:对置管溶栓治疗16例上肢人造血管内瘘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
李燕顾建平楼文胜葛静萍刘艳艳尹媛媛徐蕾成蕾朱立慧陈婷婷李晓梅
脑白质疏松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病人出血转化及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对前循环梗死静脉溶栓病人出血转化的影响,并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连续收集我院急诊科或神经内科(发病4.5h内)接受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
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关键词:脑梗死前循环静脉溶栓脑白质疏松预后
可脱性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的围术期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和分析18例球囊栓塞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患者的护理经验.结果:18例患者术后均一次性栓塞治疗成功,颅内血管性杂音立即消失;16例闭塞了瘘口,颈内动脉主干保持通畅...
刘艳艳楼文胜李燕
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6
2018年
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在临床上发病率较高,尽管早期可以进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静脉溶栓治疗,但从中获益的患者有限,仍有较高的致残率及致死率。因此,本文将从MCA区脑梗死静脉溶栓患者的发病机制、血管病变部位及长度、侧支循环及梗死模式、临床干预及初始症状和其他相关指标等对预后的影响进行综述,希望为临床医生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和优化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血栓溶解疗法预后
大脑中动脉分布区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疗效及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
第一部分大脑中动脉不同病变部位所致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的疗效及预后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不同病变部位所致脑梗死患者rt-PA静脉溶栓治疗后的疗效及预后,并分析预后的相关...
刘艳艳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静脉溶栓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脑白质疏松
文献传递
大脑中动脉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静脉溶栓的疗效分析被引量:10
2018年
目的比较大脑中动脉(MCA)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患者行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自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常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且于发病后4.5h内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MCA脑梗死患者75例,依据MCA病变部位分为起始部病变组(Ⅰ型组)、主干远端病变组(Ⅱ型组)及分支病变组(Ⅲ型组)。以溶栓治疗后24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下降≥4分或降至0分为早期症状改善。比较3组患者间基线临床资料、入院时及溶栓治疗后24h NmSS评分、早期症状改善比例、出血转化比例、7d内死亡率及发病后90d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差异.并进一步根据mRS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及预后不良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分析MCA不同病变部位对预后的影响。结果75例患者中Ⅰ型组22例(29.3%),Ⅱ型组16例(21.3%),Ⅲ型组37例(49.3%)。Ⅰ型组早期症状改善比例(6例,27.3%)明显低于Ⅱ型组(11例,68.8%1和Ⅲ型组(25例,67.5%),且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7d内死亡率及发病后90dmRS评分均明显高于Ⅱ型组和Ⅲ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组(56例,74.7%)与预后不良组(19例,25.3%)在MCA病变部位、溶栓时间、入院时NIHSS评分及溶栓治疗后24h NIHS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MCA病变部位(OR=2.633,95%CI:1.119-6.197,P=0.027)、溶栓时间(OR=7.603,95%CI:1.561-37.043,P=0.012)、入院时NIHSS评分(OR=3.622,95%CI:1.068~12.285,P=0.039)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MCA不同病变部位脑梗死患者行静脉溶栓的疗效不同,且MCA病变部位、溶栓时间及发病时病
刘艳艳张敏恽文伟周先举
关键词:脑梗死大脑中动脉病变部位静脉溶栓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