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芬 作品数:16 被引量:105 H指数:7 供职机构: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林业科技支撑计划项目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扇脉杓兰果实生长动态及胚胎发育过程观察 被引量:13 2012年 对授粉后不同发育阶段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 Thunb.)果实的生长动态进行了观察和分析,并分别采用TTC法和常规石蜡切片法研究了种子生活力及其胚胎发育过程。观察结果显示:扇脉杓兰果实形态成熟时间约为110 d,其中,授粉后0~20 d为第1次迅速生长期,授粉后20~30 d为第1次缓慢生长期,授粉后30~50 d为第2次迅速生长期,授粉后50~110 d为第2次缓慢生长期;果实纵径和横径的生长动态变化过程相似,但横径的生长动态曲线较纵径平缓,形态成熟时果实的纵径和横径分别为48.87和13.59 mm。成熟种子由内外2层种皮和球形胚构成,不具胚乳,内外种皮间具空气腔;败育种子只具有内种皮和外种皮而无种胚。胚胎发育类型为石竹型,种胚自受精形成合子到发育为成熟球形胚约需95 d。种胚发育时合子第1次不均衡横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发育为胚柄细胞,胚柄细胞高度液泡化,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不进行分裂并逐渐退化消失;顶细胞不参与胚柄形成,并且经过有丝分裂最终形成球形胚;内珠被在种子成熟时发育成为1层致密的紧贴胚体的内种皮。种胚纵径和横径的生长动态变化相似,成熟球形胚的纵径和横径分别为208.71和106.19μm。扇脉杓兰种子生活力较高,有生活力的种子占56%。根据研究结果推测:自然状态下扇脉杓兰种子萌发率较低,可能与致密的种皮、种子中较小的胚体以及无胚乳导致的营养成分不足有关。 刘芬 田敏 王彩霞 龚茂江 李全健关键词:果实生长 胚胎发育 种子生活力 白及的花部特征与繁育系统 被引量:17 2012年 通过野外观察、授粉特性分析、杂交指数估算及人工控制授粉试验等方法对白及野生居群的花部特征和繁育系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条件下,白及4—5月开花,群体花期约44 d,群体盛花期约12 d,集中在4月29日—5月10日,单株花期11~27 d,单花花期6~8 d。总状花序上具两性花3~11朵。在花朵开放的整个过程中,花药始终高于柱头且两者之间存在隔离。花粉成熟时由粘性物质聚结成团,无法散落至柱头。开花后3 d内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均较高。白及杂交指数为4。无论去雄与否,套袋后的花均不结实,说明其不能进行自然的自花授粉和无融合生殖。白及人工自花授粉、同株异花授粉和异株授粉的结实率分别为93.33%、90.00%和93.33%,自然条件下的结实率为5.26%。花粉成熟时由粘性物质聚结成团和缺乏有效的传粉媒介可能是白及自然条件下结实率低的主要原因。 王彩霞 田敏 李全健 刘芬关键词:白及 花部特征 花粉活力 柱头可授性 无距虾脊兰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被引量:2 2013年 利用正交实验设计的方法,对珍稀植物无距虾脊兰ISSR-PCR反应的5个因素(Mg2+、dNTPs、引物、模板DNA和Taq DNA聚合酶)4个水平进行试验,并通过梯度PCR实验确定引物的最佳退火温度和循环次数,最终确定无距虾脊兰的最佳反应体系为:25μL的体系中含3.0 mmol L-1Mg2+、0.3 mmol·L-1dNTP、0.4μmol·L-1引物、2.5 ng·μL-1模板DNA、0.08 U·μL-1Taq DNA聚合酶以及1×PCR buffer;扩增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1 min,退火1 min(根据不同引物选择不同的退火温度),72℃延伸1 min,循环40次;72℃延伸10 min;12℃终止反应。该ISSR-PCR体系的建立,为今后利用ISSR技术对无距虾脊兰及其近缘种的分子系统学以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奠定基础。 钱鑫 连静静 刘芬 牛晓玲 王彩霞 田敏关键词:ISSR 正交设计 浙江省珍稀特色野生兰科植物的保育与育种技术研究 田敏 王彩霞 牛晓玲 张莹 蒋杏萍 刘芬 李全健 连静静 项目对浙江省野生兰科植物的分布情况进行了调查,并重点调查了扇脉杓兰、独蒜兰、无距虾脊兰及白芨的种群分布特点及野生生境情况,研究了自然生境下的繁育特性,发现其自然结实率只有5%左右,野生种群的更新和维持主要以无性繁殖为主。...关键词:关键词:野生兰科植物 古衣APP古风服饰供应商选择和评价研究 被引量:1 2022年 近年来,随着国潮文化的兴起,中国传统古风服饰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古风服饰市场需求旺盛,越来越多的服装生产和零售企业加入,促使古风服饰供应链不断扩张和变化,产生了诸多问题。古衣APP作为集产销于一体的古风服饰供应平台,要想提高市场竞争力,实现低成本、高质量、柔性生产、快速反应的目标,就必须依靠科学的供应商选择及评价模式来寻找优秀的合作伙伴。在古风服饰市场迅速发展、相关电商平台不断崛起的背景下,文中以当下的古风服饰市场现状为依据,阐明了供应商选择与评价的重要性,然后通过市场现状确定相关指标,用AHP法确定每一个指标的权重,最后将其与TOPSIS法相结合,确定最佳供应商。 罗杰 刘芬 李霞 孙佳硕 祝玉华关键词:供应商选择 AHP法 TOPSIS法 无距虾脊兰花粉离体萌发及储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5 2014年 以天目山野生无距虾脊兰的花粉为材料,采用离体萌发法研究了花粉的储藏性以及不同的培养基组分和培养条件对花粉萌发和花粉管生长的影响,并采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测定了其柱头的可授性,以筛选无距虾脊兰花粉的培养方法以及储藏条件,为其种质资源保存等研究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最适花粉液体培养基为200 g·L-1蔗糖+50 mg·L-1 H3BO3+40 mg·L-1 Ca(NO3)2·4H2O,并且在pH 5.5~6.0、温度25℃恒温下培养48 h,无距虾脊兰花粉萌发率(81.71%)和花粉管生长(247.42 μm)最佳.(2)无距虾脊兰花粉在-80℃中低温干燥储藏360 d后仍具有48.58%的萌发率.(3)无距虾脊兰的柱头在开花前5d内均具有可授性,花粉块在整个花期内均保持了28.96%~81.71%的生活力,但柱头可授性和花粉活力均随开花后时间的延长显著降低. 钱鑫 刘芬 牛晓玲 王彩霞 田敏关键词:花粉 生活力 储藏性 细枝木麻黄离体培养过程中愈伤组织和再生芽的细胞组织学观察 被引量:2 2015年 为探讨细枝木麻黄(Casuarina cunninghamiana Miq.)愈伤组织分化过程的细胞组织学,对离体培养条件下的愈伤组织进行扫描电子显微镜和石蜡切片观察,分析愈伤组织的细胞分裂、分化以及芽再生的发生过程。结果表明,新鲜外植体培养于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上,伤口处的薄壁细胞开始脱分化,培养1周后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继续培养2周后,胚性愈伤组织形成,且表层细胞启动分化形成芽原基;培养4周,可肉眼观察到胚性芽原基,数量增多并逐渐分化形成不定芽;培养至第6周,生成不定芽,并大量增殖和分化。因此,细枝木麻黄是通过愈伤组织分化形成胚状体的途径进行植株再生的,为建立细枝木麻黄组织培养高效再生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 姜清彬 仲崇禄 陈羽 刘芬 张勇 陈珍关键词:离体培养 愈伤组织 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核型分析 被引量:5 2013年 为了解扇脉杓兰(Cypripedium japonicumThunb.)和无距虾脊兰(Calanthe tsoongianaT.Tang et F.T.Wang)的核型,采用根尖压片法对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染色体数目和核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扇脉杓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22,核型公式为2n=2x=22=16m+2sm+2st+2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22=2L+6M2+12M1+2S,核不对称系数为60.01%,核型分类为2B型;而无距虾脊兰体细胞的染色体数为40,核型公式为2n=2x=40=28m+10sm+2st,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40=8L+10M2+16M1+6S,核不对称系数为59.84%,核型分类为2B型;两者核型都较为对称。其中,无距虾脊兰的核型为首次报道。这为扇脉杓兰和无距虾脊兰的进化地位和种质保护提供了细胞学证据。 钱鑫 连静静 李全健 刘芬 王彩霞 田敏关键词:染色体 核型 无距虾脊兰胚珠发育及种子形成研究 被引量:14 2013年 采用石蜡切片、半薄切片、扫描电镜技术对无距虾脊兰不同时期的子房(蒴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无距虾脊兰授粉后19d,胎座上分化出上万个胚珠原基,这些胚珠原基由1列细胞外包1层表皮细胞构成,其中胚珠原基内部顶端的细胞分化为孢原细胞,授粉后45d,孢原细胞发育分化为大孢子母细胞。(2)无距虾脊兰成熟胚珠为倒生胚珠,双珠被,薄珠心,胚囊发育为蓼型,且胚珠的发育即便在同一个果实内也是不同步的。(3)受精后合子经过一次不均衡横裂形成基细胞和顶细胞;基细胞不参与胚体构成,分化为单细胞的胚柄,最后退化消失;顶细胞经多次分裂形成原球胚,胚胎发育类型为石竹型。(4)成熟种子呈纺锤形,由球形胚和内外双层种皮构成,双层种皮分别由内外珠被发育而来。 连静静 钱鑫 王彩霞 刘芬 田敏关键词:大孢子 雌配子体 胚珠 胚柄 7个短枝木麻黄种源耐寒评价及综合分析 被引量:9 2015年 对7个短枝木麻黄种源的离体小枝在人工气候箱中进行梯度低温处理,在25℃,5℃,0℃,-5℃和-10℃温度下处理24 h,重复3次,每个种源的每个处理采集10株苗的枝条,测定了渗透率、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等9个耐寒指标。通过半致死温度评价了7个种源的耐寒能力,并通过耐寒指标的特征结合相关分析对耐寒指标进行筛选。运用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对耐寒指标进一步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短枝木麻黄的半致死温度对7个种源进行排序,耐寒能力按种源号依次为18402>18268>18119>18267>18128>18015>18244。用逐步回归的方式建立短枝木麻黄的耐寒回归方程为Y=9.462-0.119Chl4-0.026SP1-0.039MDA1+0.051Chla3-0.008Chla2,(R2=1.000),估计精度大于98%。 刘芬 姜清彬 马英姿 仲崇禄 张勇 陈羽 陈珍关键词:短枝木麻黄 低温胁迫 主成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