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南素兰

作品数:18 被引量:221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科技部基础性研究重大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天文地球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7篇降水
  • 6篇青藏
  • 6篇青藏高原
  • 6篇环流
  • 5篇气候
  • 5篇大气环流
  • 4篇夏季
  • 4篇季风
  • 3篇植被
  • 3篇同位素
  • 3篇气候变化
  • 3篇夏季降水
  • 3篇南半球
  • 3篇环状
  • 3篇江流
  • 3篇长江流域夏季...
  • 3篇大气降水
  • 2篇亚洲-太平洋...
  • 2篇氧同位素
  • 2篇植被变化

机构

  • 15篇中国气象科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西南大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国...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作者

  • 18篇南素兰
  • 6篇赵平
  • 4篇鲍艳
  • 4篇谭明
  • 2篇陈军明
  • 2篇俞淼
  • 2篇李建平
  • 1篇刘舸
  • 1篇李廷勇
  • 1篇袁娜
  • 1篇巩远发
  • 1篇周波涛
  • 1篇李俊云
  • 1篇段武辉
  • 1篇肖栋
  • 1篇邹燕
  • 1篇韩立银
  • 1篇赵鑫
  • 1篇黄春霞
  • 1篇王海波

传媒

  • 4篇高原气象
  • 4篇气象学报
  • 2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应用气象学报
  • 1篇西南大学学报...
  • 1篇成都信息工程...
  • 1篇2008中国...

年份

  • 3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8
  • 2篇2006
  • 2篇2005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季风区大气降水同位素的季节尺度环流效应被引量:28
2016年
Dansgaard于1964提出月尺度降水δ18O的的降水量效应(或称雨量效应),之后在古气候研究中被广泛应用于解释古季风强度的变化以及重建降水量。但在具有复合水源的中国季风区,这一应用遇到了困难。近年来,根据大量的观测数据,指出至少在中国季风区还存在另外一种同位素效应:环流效应。对于中国东部广大季风区来说,临近的太平洋提供近源水汽,而印度洋提供远源水汽。由于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变化,如热带太平洋海温梯度的变化,或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变化等,可导致从太平洋和印度洋向中国季风区输送的近远源水汽比率发生变化,从而导致了大气降水δ18O变化:无论降水量大或小,如果水汽来自太平洋,则降水δ18O的值偏高,如果水汽来自印度洋,则降水δ18O值偏低。本研究进一步分析了降水同位素季节尺度的环流效应,并引用SPR(江南春雨)这个气候学概念,成功地解释了2012年的降水量效应佯谬。降水同位素的环流效应概念不仅对同位素气象学和气候学有参考价值,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古气候代用指标的占。℃的信号意义。
谭明南素兰段武辉
关键词:降水量效应江南春雨
与南亚高压相联的欧亚大陆-印度洋经向环流
2021年
目前南亚高压与全球大气环流和气候的联系主要集中于北半球,很少研究与南半球气候系统之间的联系。因此主要应用相关、合成方法,利用1979-2014年ERA-Interim逐月再分析资料,选取南亚高压中心区域平均的位势高度来指示南亚高压强度,探讨对流层中高层欧亚大陆与南半球印度洋中、低纬地区大气环流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在年际尺度上,该区域在高度场和温度场上呈现以热带为轴的对称结构,这与南亚高压密切相关,并且与异常的纬向-垂直环流密切相关。该环流圈减弱了北半球欧亚大陆区域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加强了南半球印度洋区域Hadley环流的下沉支。因此,该环流圈可能是南北半球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通道",可以在欧亚大陆与南印度洋地区热量、能量等传输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李琳琳南素兰赵平巩远发
关键词:青藏高原经向环流
降水-滴水的δ^(18)O/δD年季变化及与大气环流的关系--以重庆芙蓉洞地区为例被引量:2
2015年
通过对2011年4月至2012年12月期间重庆市芙蓉洞外大气降水氢氧稳定同位素、降水量、温度和洞穴滴水、池水中δD,δ18 O的连续监测,分析了芙蓉洞地区降水中δD,δ18 O的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事件和季风指数的关系.当地大气降水线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大于全球大气降水线,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与大气温度成负相关关系,δ18 O与温度的相关系数为r=-0.693(n=20);与降水量的相关系数为r=-0.121(n=20);过量氘(d)也体现出夏季低冬季高的特点.不同季节的水汽源地差异是导致该地区大气降水中δD和δ18 O值出现季节差异的主要原因.芙蓉洞所在的中国南方季风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与ENSO有密切联系.当厄尔尼诺发生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强盛,西北太平洋季风指数高,导致中国南方地区大气降水中氢氧稳定同位素值偏重;拉尼娜发生时,东南信风强,印度洋季风指数高,降水稳定同位素偏轻.
袁娜李廷勇王海波李俊云南素兰韩立银黄春霞赵鑫张涛涛
关键词:季风区大气降水Δ18OENSO季风指数
中国季风区降水氧同位素年际变化的“环流效应”初探被引量:35
2010年
大气降水氧同位素受温度、雨量、纬度、高程、距海远近和季节变化的影响,具有诸多“环境效应”。假设气候系统长年稳定不变,上述效应依然存在。所以说,“环境效应”本质上不是“气候变化效应”——虽然从同位素气候学角度研究问题时它们是必须考虑的基本关系。表征气候要以温度、降水等气象要素为依据,但由于“气候”是长时间气象要素或天气现象的平均或统计状态,因而气候变化研究更需要分析年际及以上尺度的统计观测结果或代用序列。
谭明南素兰
关键词:氧同位素大气降水年际变化季风区气候系统环境效应
青藏高原未来气候变化的热动力成因分析被引量:18
2019年
利用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the Fifth Phase of Coupled Model Inter-comparison Project,CM IP5)的8个模式在高浓度排放路径RCP8. 5下的输出资料对青藏高原(下称高原) 21世纪未来气候变化进行预测,基于水汽收支方程对高原局地地表水通量P-E(降水-蒸发)变化进行热动力过程分解,求取平均环流(动力因子Mean Circulation Dynamic,MCD)、水汽辐合项(热动力因子,Thermal Dynamic,TH)等对P-E通量变化的相对贡献率,建立大尺度环流变化和高原局地气候变化的定量关系,探讨高原未来气候变化的热动力成因。研究结果表明:(1)高原未来整体变暖湿,与历史参考时期1986-2005年相比,21世纪末P-E通量增加17. 9%,增湿梯度呈西北-东南向分布,以高原东南部林木分布区增加最显著;(2)在高原湿季(5-9月,也即高原植被生长季)内,因平均环流变化导致的水汽输送变化是高原未来变湿的主要原因,贡献了约53%的P-E通量增加,这与气候变暖后Hadley环流下沉支和中高纬西风环流的极向扩展有关;热动力因子贡献了12%P-E通量的增加,对高原未来的整体变湿贡献相对较小,但在三江源区热动力贡献较大,这与该区未来植被覆盖增加,植被对气候变化的正反馈加强有关。值得注意的是,受CMIP5多模式分辨率粗糙、模拟性能在高原地区差异较大等的影响,分析结果存在一定不确定性,结论比较初步,未来使用分辨率更高、物理过程更完善的模式,结合统计方法提高预测精度可进一步改善研究结果。
王玉琦鲍艳南素兰
关键词:青藏高原气候变化
青藏高原植被对未来气候变暖的反馈
2023年
本文使用NCAR的公共陆面过程模型CLM4.5-CNDV对21世纪末青藏高原(以下简称高原)植被的变化趋势和时空分布进行了预测,以研究高原植被对未来气候进一步变暖的反馈。模式大气驱动数据基于“美国大气科学研究中心”NCAR/NCEP历史时期的气候数据和“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多模式集成数据未来气候的变化构建而成,目的是为模式提供高原未来相对真实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未来高原叶面积指数(LAI)总体呈增加趋势,植被覆盖度增加,高原总体变绿。在未来高原气候变暖湿的状况下,高原植被迁移活动明显,以乔木为代表的植被功能类型倾向于向更冷干的西北方向扩展,覆盖面积增大,高原植被类型整体呈现从冷到暖的一个“升级”调整过程。在未来气候进一步暖化的情况下,高原植被LAI的显著变化区与降水和土壤水变化表现出了较好的一致性,表明未来地表水循环分量(尤其是降水和土壤水)可能成为限制植被生长的最重要的气候因子。研究中也发现CLM4.5-CNDV模式初始植被类型设置与高原实际植被分布严重不符,导致了高原植被模拟和预测上产生了较大的不确定性,这也是未来模式改进的方向。
鲍艳鲍艳南素兰南素兰
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变化覆盖度
全球2℃温升背景下青藏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被引量:1
2023年
《巴黎协定》提出全球暖化程度在21世纪末相对工业革命前控制在2℃以内的目标。青藏高原高寒植被对全球变暖非常敏感,在2℃温升这个边界增温条件下研究高原植被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关系到高原生态安全问题,有重大现实意义。本文基于CMIP5多模式模拟预测结果研究了高原植被对2℃温升的响应,并探讨了高原植被对于气候因子变化的敏感性,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在全球2℃温升背景下,高原植被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 LAI)较历史参考期显著增加,高原变绿,其中高原中部LAI和植被碳存储增加最为显著,三江源是植被LAI增加较快的区域。增温后裸地面积迅速减少,植被覆盖率总体增加,大部分地区草地呈增加趋势,森林减少趋势变缓,说明在2℃温升期高原植被有所改善。在全球2℃温升背景下,高原植被覆盖率表现出对温度和降水率等气候因子更强的依赖性和敏感性,在增暖环境中,气温仍是影响高原植被生态系统变化的主控因子。
鲍艳鲍艳南素兰南素兰
关键词:青藏高原植被变化
“江南春雨”之雨量效应佯谬及其意义
谭明南素兰段武辉
冬季欧亚大陆大气冷源在我国南方雪灾中的作用
用1953-2008年中国站点降雪日数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中国南方降雪日数和欧亚大陆大气冷源的时间变化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1月份欧哑大陆大气冷源与我国南方降雪日数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欧亚大陆大尺度...
南素兰赵平
关键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大气环流气旋
文献传递
气候和气候变化领域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0
2006年
该文回顾了过去几十年来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在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对我国历史气候资料的恢复、重建和整理,气候区划,对我国气温和降水的研究,对青藏高原温度和降水、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大气热源特征和臭氧变化的研究,古气候模拟,对气候变化的预测理论和方法以及气候和气候变化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近50年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收集大量气候资料并整理出版了《中国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图集》;对风能等资源进行了气候区划;明确了近几十年中国地区在20世纪40年代和90年代出现了两个暖期,20世纪50—60年代出现了相对冷期;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以四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自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一直在变冷;20世纪80年代以后,多雨带由华北南移到长江中下游地区;提出青藏高原近地层与边界层地-气过程的综合物理图像;发现青藏高原夏季臭氧低值中心;模拟出青藏高原隆起过程中中国气候变化特征;揭示出东亚季风环流系统及其成员;设计了多种预报方法;还将气候和气候变化研究成果向国家经济转化。
赵平南素兰
关键词:气候气候变化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