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雪峰
- 作品数:7 被引量:6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东盟—俄罗斯对话伙伴关系20年述评(1994~2014)被引量:2
- 2016年
- 冷战结束后东盟从"大国平衡"安全观念出发同俄罗斯建立了对话伙伴关系。随着俄罗斯对外战略重心由欧洲向亚洲转移,东盟和俄罗斯的对话伙伴关系得到巩固和发展,特别是两次东盟—俄罗斯峰会的召开将双边合作提升到一个新的质的水平。但双方在传统安全领域的合作未能达到东盟的预期目的,经济合作水平逊于政治合作,俄罗斯与传统盟友越南的合作水平高于其他东盟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东盟和俄罗斯在经贸领域的合作前景广阔,必将成为双边关系巩固的促进因素。
- 吕雪峰
- 苏联与捷克斯洛伐克社会主义改造
- 2012年
- 遵照联共(布)中央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对东欧共产党人下达的向敌对力量展开进攻的命令,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在1948年2月取得了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实现了对政权的垄断。但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上,捷共领导层不想简单地复制苏联模式,他们希望以"通往社会主义的民族道路"来实现自己的目的。苏联从强化对东欧控制的角度出发,扼杀了对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有任何怀疑的异端思想,在苏联专家顾问的帮助和直接参与下,1949—1953年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被移植到捷克斯洛伐克。
- 吕雪峰
- 关键词:苏联模式社会主义改造
- 论斯大林在东欧推行的联合政府政策(1944—1948)被引量:2
- 2011年
-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为维护通过战争获取的胜利果实,斯大林奉行大国合作战略。在围绕被解放欧洲国家未来命运问题的一系列国际会议上,斯大林以许诺"自由选举"换取了英美对苏联提出的"联合政府"建议的赞同。反法西斯大国合作是联合政府体制存在外部条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斯大林把人民民主制度看成是长期的当时还未用尽其积极潜力的模式。
- 吕雪峰
- 关键词:斯大林联合政府
- 来自莫斯科的最后通牒——苏联禁止捷克参加马歇尔计划研究
- 2009年
- 1946年底1947年初欧洲发生的自然灾害同样席卷了捷克斯洛伐克,处于经济困顿中的捷克政府迫切希望参加美国提出的经济援助欧洲计划。在收到英法关于参加讨论马歇尔计划的巴黎会议的邀请后,捷克政府中的非共产党部长利用苏联对马歇尔计划的犹豫不定之机促使政府通过了参加会议的决定。莫斯科在否定了马歇尔计划之后向捷克政府下达了最后通牒,压迫捷克政府取消了参加会议的决定。
- 吕雪峰
- 关键词:马歇尔计划
- 论苏联对东欧政策的输出机制——对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的考察被引量:1
- 2008年
- 随着苏联对外战略由"大国合作"向"集团对抗"转变,斯大林放弃了在东欧推行联合政府的政策。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联共(布)宣布了"阵营对抗"理论,利用批判法共和意共的方式训导东欧各国共产党人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各国共产党代表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制定了整改措施,准备以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夺取国家政权。
- 吕雪峰
- 南海争端中的苏联/俄罗斯因素被引量:1
- 2016年
- 南海岛屿争端的产生,与库页岛南部和千岛群岛问题的形成有其同源性,均是美国主导下的对日片面媾和的产物。在1951年召开的旧金山对日和会上,苏联基于同盟利益,在捍卫库页岛和千岛群岛领土权益的同时,也积极支持中国对西沙和南沙群岛的合法要求。直至1970年代初,南海岛屿争端主要存在于中国和南越西贡当局之间,而越南和苏联均支持中国。1970年代后,越南改变态度和苏联持偏袒立场,与中越苏三边关系的变化密不可分。冷战后,南沙群岛形成了6国7方分别占领的局面,而重返东南亚的俄罗斯把越南看作通往东盟的平台,并在东南亚形成了自己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在南海问题出现国际化、多边化和事实化趋向的背景下,"不选边站"是俄罗斯的最佳策略选择。
- 吕雪峰
- 关键词:南海争端
- 本土革命与外部因素——苏联与1948年捷克斯洛伐克二月事件
- 2012年
- 1947年秋天,随着捷克斯洛伐克民主革命的完成,捷克政府共产党和资产阶级政党之间围绕国家政权的争夺愈加激烈,各派政治力量努力向外部寻找支持。鉴于捷克斯洛伐克地处苏联势力范围,西方没有对捷克政府资产阶级政党提供有效支持,而苏联一方面通过向捷克提供经济援助,稳定了哥特瓦尔德政府,另一方面在共产党情报局成立会议上借批判法共和意共之机训导捷共使用议会外的斗争方式建立对政权的垄断,并在二月事件的关键时刻,派遣佐林出使布拉格督促捷共夺权。二月事件表明,归属苏联势力范围是战后初期捷克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因素。
- 吕雪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