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伯志

作品数:177 被引量:1,095H指数:19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34篇期刊文章
  • 33篇专利
  • 6篇会议论文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28篇农业科学
  • 16篇文化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65篇玉米
  • 45篇间作
  • 43篇土壤
  • 29篇水土
  • 26篇耕地
  • 25篇坡耕地
  • 25篇马铃薯
  • 19篇水土流失
  • 16篇土壤侵蚀
  • 14篇水土保持
  • 14篇辣椒
  • 14篇耕作
  • 13篇作物
  • 12篇坡地
  • 11篇教学
  • 10篇性状
  • 10篇秸秆
  • 8篇教育
  • 7篇污染
  • 7篇秸秆覆盖

机构

  • 176篇云南农业大学
  • 8篇贵州省烟草科...
  • 5篇云南省烟草科...
  • 5篇云南省肉牛和...
  • 2篇中国农业大学
  • 2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昆明学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宣威市农业技...

作者

  • 177篇吴伯志
  • 37篇安曈昕
  • 32篇吴开贤
  • 31篇周锋
  • 26篇杨友琼
  • 24篇字淑慧
  • 19篇李元
  • 16篇祖艳群
  • 13篇安瞳昕
  • 11篇张晓云
  • 11篇欧阳铖人
  • 10篇湛方栋
  • 10篇李洪勋
  • 10篇段青松
  • 8篇陈建军
  • 8篇范志伟
  • 8篇洪树琼
  • 7篇刘立光
  • 6篇赵燕妮
  • 6篇张晓云

传媒

  • 13篇云南农业大学...
  • 10篇中国农学通报
  • 8篇玉米科学
  • 8篇云南农业大学...
  • 6篇水土保持学报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6篇干旱地区农业...
  • 6篇高等农业教育
  • 5篇耕作与栽培
  • 5篇西南农业学报
  • 4篇作物杂志
  • 3篇土壤
  • 2篇植物营养与肥...
  • 2篇社会主义论坛
  • 2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高等教育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水土保持通报
  • 2篇四川草原
  • 2篇农业教育研究...

年份

  • 4篇2023
  • 9篇2022
  • 13篇2021
  • 10篇2020
  • 16篇2019
  • 7篇2018
  • 12篇2017
  • 5篇2016
  • 3篇2015
  • 3篇2014
  • 6篇2013
  • 8篇2012
  • 9篇2011
  • 6篇2010
  • 9篇2009
  • 3篇2008
  • 8篇2007
  • 12篇2006
  • 12篇2005
  • 6篇2004
17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6
2007年
2002~2003年进行了不同耕作措施对玉米(滇丰4号)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3°、10°、27°3种坡度上处理B的株高、叶面积指数比处理D(CK)平均分別高29.48%~56.21%和30.92%~43.34%,株高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其它处理相比,处理B穗长增加,秃顶长减小,每穗粒数、千粒重等都增加;两年3种坡度上处理B的平均实际产量分别为7 569 kg/hm^2和5 854kg/hm^2,较对照增产81.97%和78.95%.
李洪勋吴伯志
关键词:耕作措施玉米农艺性状
云南省元阳县传统水稻梯田的农业土壤评价(英文)被引量:1
2011年
作为元阳水稻梯田农业生态系统可持续性评价的一部分,本文调查了箐口流域梯地的自然生物环境,评价了农业土壤的土壤肥力,采用地质—地貌—土壤信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土壤—景观之间的组合模式。研究确定了人为、气候、地形因素为影响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评价了土壤潜在生产力以及相关的限制因子,并根据FAO体系,确定并划分了主要的土壤类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肥力的空间分布相当均一;土壤属酸性,阳离子代换量和养分储量总体较低;农业生态系统在较大程度上受哈尼群众人为活动的影响,成功维持了相对活跃的养分循环系统。目前的研究集中在:(1) 本研究区域在整个哈尼梯田系统中的代表性评价;(2) 田间水平上的养分循环研究;(3) 土壤特性对作物产量的影响;(4) 将田间水平的研究结果应用于更大的空间单元。
Gilles COLINETKeiko KOULOS吴伯志李永梅Daniel LACROIX1苏友波Jean CHAPELLEMichael A. FULLENTrevor HOCKINGLaurent BOCK
关键词:可持续农业
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被引量:6
2019年
【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著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
字淑慧吴开贤安曈昕欧阳铖人杨友琼周锋吴伯志
关键词:行距配置间作优势种间关系玉米马铃薯
两种全缘组铁线莲花卉的组培快繁被引量:1
2023年
铁线莲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是近年来最流行的花园植物之一,通过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是实现该属植物无性繁殖和产业化生产的最佳途径。本研究以3年生的‘粉红欣喜’和‘灵感’铁线莲的带芽茎段为外植体,进行组培快繁的研究。结果表明,适于‘粉红欣喜’的初代培养基为MS+1 mg/L BA,腋芽萌发率为100%且新生枝条形态正常;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0.5 mg/L BA+0.02 mg/L NAA,增殖系数为4.54;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1.5 mg/L IBA+1 mg/L IAA,生根率高达76.92%。适于‘灵感’初代培养基为MS+1.5 mg/L BA,新生枝条形态正常且萌发率为100%;增殖最佳培养基为MS+1.5 mg/L BA+1 mg/L KT+0.2 mg/L NAA,增殖系数为5.76;生根最佳培养基为1/2MS+1.5 mg/L IBA+0.5 mg/L IAA,生根率高达92.31%。本研究建立了‘粉红颀喜’和‘灵感’铁线莲完整的组织培养技术体系,为铁线莲优良种质资源的推广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杨玲杨玲吴伯志
关键词:组培快繁最佳培养基
凹型盖膜种植对坡地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1
2002年
为了比较两种盖膜方式对玉米生长发育影响的差异 ,1999~ 2 0 0 0年在昆明市寻甸县王家箐流域坡地进行了 5种耕种方式的玉米试验。结果表明 ,与传统的凸型盖膜种植一样 ,凹型盖膜种植能提高土壤温度 ,保持土壤水分 ,促进玉米生长发育 ,提早抽穗和成熟 ,改善作物穗部性状和经济性状 ,提高玉米产量。传统的凸型盖膜行间易积水 ,增大坡耕地径流 ,凹型盖膜则可减轻坡耕地水土流失 ;在凹型盖膜种植的基础上 ,结合前茬麦秆覆盖玉米行间 ,可补充土壤有机质含量 。
蔡承智吴伯志
关键词:坡地玉米生长发育
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09年
简要介绍了间套作的基本情况及研究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的意义,并对国内外不同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变化、间作群体中的土壤水分蒸发、水分利用效率及土壤水分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述,提出了在间套作系统中土壤水分研究方面存在的不足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王菊芬吴伯志
关键词:间套作土壤水分水分利用效率
间作群体中玉米对马铃薯生长及竞争力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玉米‖马铃薯作为一种传统的间作方式,能提高产量效益和土地利用率。本研究以玉米、马铃薯不同行比间作模式作为研究对象,在大田条件下测定初花期和收获期马铃薯株型指标、干物质及产量,评价马铃薯在收获期和生育期的生长特性、产量形成及竞争力。结果表明:在初花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叶面积、比叶重、植株干物重及块茎干物重均大于4∶4间作模式边二行和单作,株高和叶重比规律不明显。在收获期2∶2和4∶4间作模式边一行株高、叶面积和块茎干物重大于4∶4间作处理边二行和单作,比叶重反而小于单作处理。间作模式马铃薯茎叶干物质向块茎的转移率和对经济产量的贡献率高于单作模式。初花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大于玉米,且边一行竞争力大于边二行,收获期间作处理马铃薯竞争力弱小于玉米。与单作相比,间作模式边一行马铃薯表现出产量优势,4∶4间作模式边二行马铃薯在2012年表现出产量优势,而在2013年表现出产量劣势。综合以上结果,生育前期间作模式边行马铃薯在叶面积、茎叶干物质和块茎干物质积累了较大的间作优势,随着生育期推移间作优势逐渐降低,收获时仍表现出一定的产量优势。
周锋安曈昕吴开贤杨友琼蒋春和范志伟吴伯志
关键词:马铃薯玉米间作
利用玉米与白菜、豌豆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
本发明是利用玉米与白菜、豌豆间作控制农田面源污染的种植方法,包括1行玉米间作2行白菜,白菜收获后间作1行豌豆,玉米行距150cm,株距20cm;白菜窄行距60cm、宽行距90cm,株距30cm;豌豆行距150cm,株距1...
李元吴伯志祖艳群安瞳昕湛方栋陈建军陈斌王吉秀
玉米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
2016年
采用盆栽试验,分析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两种作物不同生育时期活体植株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探讨两种作物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的化感效应。结果表明,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玉米干物重的化感效应强于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生育期内玉米的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干物重有先弱后强的促进作用,对根干物重有先强后弱的促进作用。玉米地上部水浸提液对灌浆期前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均有显著促进作用,对茎、叶和根干物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对灌浆期后的玉米株高、茎粗、叶面积无显著影响,玉米茎和根干物重有抑制作用。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处理的玉米穗干重显著高于玉米水浸提液和水处理,在灌浆期分别高出其90.21%和144.60%,到成熟期分别高出110.98%和151.90%,表明在玉米间作马铃薯体系中,马铃薯地上部对玉米经济产量有显著影响。
郭彩萍字淑慧欧阳铖人吴伯志
关键词:玉米马铃薯地上部水浸提液化感效应
深松耕对石灰岩红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发育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目的】为明确深松耕在云南石灰岩红壤地区的适宜性及其作用的持续性,进而筛选出合适的耕作方式。【方法】通过3年大田试验,探讨了深松耕和旋耕(对照) 2种耕作方式下的土壤物理性状和玉米生长状况。【结果】与旋耕(对照)相比,深松耕显著降低了耕层(0~20 cm)土壤容重(P<0.05)和土壤紧实度(P<0.05),且在2016年分别降低了7.24%和12.22%,增加了土壤总孔隙度,有利于保持深层土壤水分,有助于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显著提高玉米生物产量(P<0.05),增加经济产量,但其效果随深松耕年限的延长先增后减;随着深松耕年限增加,与同年旋耕处理相比,深松耕处理增产优势呈下降趋势,甚至减产,表现为深松耕处理分别增加经济和生物产量13.76%和28.21%(2016年)、2.32%和21.38%(2017年),2018年减产4.36%和1.53%。【结论】综合来看,深松耕在该地区具有一定适宜性,其效果能持续2年且在第1年最为明显,所以隔年深松耕配合旋耕是合适的耕作措施。
李永贤张晓云吴开贤安曈昕周锋杨友琼吴伯志
关键词:红壤坡耕地深松土壤物理性质玉米
共18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