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柱
- 作品数:18 被引量:24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历史文献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语言文字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刘恭冕《广经室文钞未刻手稿》述议被引量:1
- 2017年
- 刘恭冕是扬州学派后期代表性学者之一,其30岁之前文稿结集为《传经堂文钞》,30岁以后更名为《广经室文钞》,并将其中部分内容刊行于世。馀稿以及后来陆续所撰各篇又结集为《广经室续钞》,未及刊刻,手稿藏于刘岳云食旧德斋。1949年左右,此稿有过重新整理,更名为《广经室文钞未刻手稿》。此后流入北京,入藏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今《手稿》一函四册,收文21篇,其中有3篇为后人误收。《手稿》内容涉及经典考据、儒学义理、方志体例,以及序跋书札碑传等方面,体现出刘恭冕开阔的学术视野和博通的学术风格,反映了宝应刘氏家学和扬州学派在晚清时期的发展和变化。
- 吴柱
- 章太炎《书序》之学述论被引量:1
- 2021年
- 章太炎对《书序》的研究,内容上着重表现为论今文《尚书》无《书序》,论《书序》出于孔子,释《书序》之篇名,释《书序》之文义,论《书序》所涉之古史等五个方面。他从刘歆与今文博士之争、《书序》篇章之分合、出土《熹平石经》之《书序》不可信、司马迁《史记》所引《书序》为古文等四个方面论证今文《尚书》无《书序》,将此问题的研究在康有为、刘师培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在《书序》的出处问题上,章氏一反宋儒以来的疑古之说,坚持孔子作《书序》的传统看法,反驳《书序》伪造之说。他对《书序》具体内容的阐释主要体现在释篇名、释文义、论史事三方面。其研究往往基于《书序》乃古文经学的认识而立论,故其解说文义注重古字、古义、古本的考察,尤其重视早期文献如《左传》《国语》《逸周书》《史记》与《书序》的互证,而其落脚点也往往在于证明《书序》古本之原貌与《书序》记载之可信。其中的史事考论部分创见尤多,是章太炎《书序》研究之精华所在。
- 余康吴柱
- 关键词:章太炎
- 春秋诸侯的“渎盟”行为与诸侯联盟的信任危机被引量:1
- 2018年
- 春秋诸侯联盟未能建立起有效的信任机制,是由于构成信任机制的三大核心因素——利益因素、诚信因素、霸权因素的固有缺陷导致的。多变的利益、乏力的诚信以及局限的霸权,三者相互交织、相互损耗所建构的信任机制无力保障诸侯联盟的持久稳定,从而催生出一系列有违盟誓初衷和基本精神的"渎盟"行为。逼盟、屡盟、寻盟、贿盟、质盟、改盟、背盟等亵渎盟誓的"异象"在春秋时期诸侯盟誓活动中触目皆是,究其根源乃在于联盟内部诸核心因素的自身缺陷及其相互间的龃龉难容。而现实中的渎盟行为又进一步瓦解盟誓的公信力,从而导致更为严重的信任危机。
- 吴柱Chi Zhen
- 关键词:春秋时期诸侯盟誓信任机制
-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论语》“鸟兽不可与同群”新释论被引量:2
- 2019年
- 乱世之中,孔子一方面主张"无道则隐",一方面又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一方面视隐者为道德知己,一方面又不得不与其分道扬镳。因此,孔子与隐士在道德追求上共通,在政治取向上殊途。隐士身心俱隐,孔子身隐而心不隐。《论语》中"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强调的是孔子在精神层面对隐士的认同,而"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强调的是孔子与隐士在政治选择上异路。孔子怀着矛盾和无奈的心情徘徊在进退之间,所以才会被隐士的讽谏所刺痛,表露出惆怅失落之情。鸟兽和隐士都是隐逸精神的标志,在《论语》中"斯人之徒"是指以长沮、桀溺为代表的隐士群体。汉代以来的主流说法孔子不愿与隐士同群,而选择与天下人同群是错误的。
- 吴柱
- 关键词:孔子隐士论语鸟兽
- 古兵法“伏”“覆”异同考
- 2020年
- 中国古代军事作战有隐藏、埋伏兵力以伺机突袭敌人之法,秦汉以来通常用“伏”字表示,或作名词,或作动词。而先秦文献所载上古兵法又有“覆”这一名称,其语义场、语法功能皆与“伏”相近,有时还同时相对出现。那么“伏”与“覆”是何关系?其含义和用法有何异同?
- 吴柱
- 关键词:语义场先秦文献语法功能兵法名词
- 古代法律术语“坐”词义演变疏证——兼辨相关典籍历代注释之误与介词“坐”的产生问题被引量:2
- 2019年
- 古代狱讼用语"坐"由早期的"争讼"义分别引申出"争讼者""指控""违背""治罪"四个义项,这些义项在早期经典文献中都能找到明确的例证。"治罪"义是秦汉以后法律术语"坐"的通行义,同时其他早期义项逐渐消亡。从"治罪"义又引申出名词性的"罪责/罪名"义,此义自南北朝开始流行。历代学者多未厘清"坐"的词义演变,故在注释相关文献时往往失误。以"坐"为中心词的"坐字句"多数以受事主语句形式出现,且一般采用介宾短语充当补语的表达方式,由介词"以"领起的罪名/罪状用作补语表示谓语动词"坐"的原因或依据。同时,介词"以"通常被省略,表示罪名/罪状的补语也出现多种形式的省略,从而导致"坐"的语法化和介词"坐"的产生。
- 吴柱
- 关键词:争讼治罪
- 春秋诸侯会盟的“春秋笔法”析论
- 2016年
- 《春秋》对于诸侯会盟的记载,或书"某会某盟",或书"某及某盟",区别在于盟礼举行之前是否举行会礼;或于鲁国参盟者略而不书,原因是鲁侯与外大夫结盟有违尊卑之制,出于尊公的原则而为之讳;或书"盟"或书"同盟",区别在于盟礼举行之前是否举行觐见盟主的殷同之礼;或以国名作为盟地,原因在于以"国名"代称国都;凡有盟而不书其盟,往往是举"会"以包"盟"。其实"春秋笔法"单纯质朴,无非人之常情,远不如经学家们所想的那般幽深玄妙。考察《春秋》诸侯会盟的笔法,务必先将历代学者五花八门的褒贬损抑之说放在一边,只需基于两个因素去考虑:一是历史事实,二是尊鲁、尊公的立场。
- 吴柱
- 关键词:春秋会盟春秋笔法
- 《左传》考释七则被引量:6
- 2016年
- 学界对于《左传》文公十二年的"坐甲"、宣公十二年的"重获"、成公十五年的"敌利"、襄公八年的"无成"、襄公九年的"日知"、襄公二十四年的"搏人"、襄公二十六年的"淹恤"等七处词语和文意的解释,尚有商榷之余地,文章对此进行了重新的阐释。
- 吴柱
- 关键词:《左传》训诂杨伯峻
- 春秋盟誓新探
- 本文针对春秋时期的盟誓现象,作了以下三个方面的探讨:第一,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考证盟誓的礼仪制度问题;第二,通过对春秋盟誓的核心以及春秋时期亵渎盟誓行为的考察,对春秋盟誓的性质和状态进行重新评估;第三,对传统经学关...
- 吴柱
- 关键词:春秋时期礼仪制度
- 《校邠庐抗议》名义新证与校邠庐变迁史——兼证《校邠庐抗议》的成书时间被引量:1
- 2019年
- 清儒冯桂芬凭借《校邠庐抗议》奠定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其斋名"校邠庐"与书名"校邠庐抗议"的内涵、寓意也成为学界分析冯氏政治思想的重要依据。但中外学者对此作出的四种解释都是错误的,对校邠庐的诞生始末和《校邠庐抗议》的撰著时间也失于考证,在此基础上对冯氏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所作的推论不可信据。"校邠"本义是"检校《豳诗》",取自清人厉鹗一首隐居诗。冯桂芬化用其意,集中反映了他在经历了仕途的种种坎坷之后厌弃官场,决意归隐著述的思想情结。"抗议"则明用《后汉书》"抗论当世"、暗用《孟子》"位卑言高"两个典故,体现了他身在江湖而心忧社稷的家国情怀和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感。他于1860年春隐居于苏州西南郊光福镇耕渔轩,校邠庐便是耕渔轩中的著书斋,《校邠庐抗议》的大部分内容都撰写于此时此地。之后耕渔轩毁于太平军战火,冯桂芬避难上海。1864年返苏州后重修,仍沿用耕渔轩和校邠庐之名,直到1866年冬举家迁往木渎镇,校邠庐亦随之而迁。
- 吴柱
- 关键词:归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