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永华 作品数:43 被引量:25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海洋沉积与环境地质国家海洋局重点实验室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海洋局青年海洋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生物学 更多>>
中国第3次北极科学考察 2009年 程振波 陈志华 石学法 吴永华 李小艳 石丰登关键词:北极科学考察 门捷列夫 考察船 白令海 由东海、黄海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及稳定同位素组成重建200a以来初级生产力历史记录 被引量:13 2014年 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古生产力的重建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海洋生态学研究的热点,但已有的大多数研究是在深海区;而陆架区的特点是来自陆源物质的影响往往比较明显,因此,研究难度远较深海区大。利用现代沉积物中的有机碳稳定同位素组成来估算海源碳的含量,在此基础上,结合调查区域表层沉积物中的几个初级生产力的代表性指标(浮游植物总量、叶绿素a浓度以及硅藻含量)的调查资料,寻求岩心中海源碳与古生产力指标的相关关系,再由南黄海冷涡沉积区3个典型柱状沉积物中海源碳重建了200a以来高分辨率的古生产力记录,这对陆架海生态环境演变规律的研究有重要意义。对重建所得到的南黄海近代初级生产演化因素的初步探讨表明,近200a来初级生产力波动升高与海水表层温度的升高趋势是一致的,但其最主要的控制因素还是营养盐的供应,其中陆源营养物质和污染物质的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蔡德陵 孙耀 张小勇 苏远峰 吴永华 陈志华 杨茜关键词:有机碳 碳同位素 初级生产力 鄂霍次克海东南部180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δ^13C轻值事件 被引量:3 2014年 对鄂霍次克海东南部OS03-1岩芯180 ka BP以来底栖有孔虫内生种Uvigerina spp.进行了稳定氧碳同位素分析,发现了112-109 ka BP(Ⅵ),102-90 ka BP(Ⅴ),85-76 ka BP(Ⅳ),57-54 ka BP(Ⅲ),44-40 ka BP(Ⅱ)和17-10 ka BP(Ⅰ)的6次δ13C轻值事件,其中发生于102-90 ka BP的轻值事件Ⅴ中的δ^13C降幅最大,达到了2.5‰,其他事件中均达到1‰以上. 研究认为,这些δ13C轻值事件可能由表层生产力增高、鄂霍次克海中层水形成减弱、最低含氧带加强等因素共同引起. 古菌生物标志物结果表明,这些δ^13C轻值事件没有受到天然气水合物分解和甲烷气体释放的影响. 吴永华 石学法 邹建军 程振波 王昆山 葛淑兰 石丰登关键词:底栖有孔虫 表层生产力 深海新型取样仪器—电视抓斗及使用方法 被引量:8 2011年 每一位海洋地质工作者都非常重视外业调查及第一手资料的获取,而这些往往得益于海洋地质调查仪器的帮助。以前我们常用的表层沉积物取样仪器,有普通蚌式抓斗、小箱式取样器、多管取样器等。这里介绍一种深海新型取样仪器———电视抓斗。目前,它在深海及大洋洋中脊资源调查,特别是在深海底块状硫化物、多金属结核、锰结壳调查等勘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另外,正确掌握该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是调查工作成功的关键。 程振波 吴永华 石丰登 杨刚 石学法关键词:海洋地质 长江口泥质区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指示的近百年来东亚季风变迁 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Minolta CM2002光谱光度计按照1 cm间隔测量了长江口泥质区ZM11孔沉积物的光谱特征,通过数理统计的方法对获取的400~700 nm可见光范围内的颜色反射率数据进行分析,揭示其对环境和气候的指示意义。因子分析提取了F1和F2两个主因子,通过与测试所得到的亮度(L)、红度(a*分量)、黄度(b*分量)等颜色反射率特征值对比,发现F1与亮度曲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而F2与黄量变化趋势则完全相反,其中前者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的有效替代性指标,东亚夏季风强度指数增大,沉积物亮度值变大,反之亦然。结合210Pb沉积速率数据,ZM11孔沉积物颜色反射率指标记录的近百年来发生的数次东亚夏季风增强期大致出现在1887、1897、1904、1915、1936、1945、1953、1965、1977、1987、1992年,该结果得到了近年来温度和降雨量实测记录的验证。东亚季风的这种强度变化具有显著的周期性,功率谱分析表明研究区存在明显的28 a和2 a周期,结合历史资料,推断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是其主要控制因素,另外还可能受到大尺度气候波动的影响。 刘升发 王昆山 刘焱光 杨刚 吴永华 石学法关键词:长江口 泥质区 沉积物 东亚季风 西菲律宾海780ka以来气候变化的岩石磁学记录:基于地磁场相对强度指示的年龄框架 被引量:17 2007年 文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本哈姆高原东部的两个钻孔岩芯进行了岩石磁学和古地磁研究,两个岩芯长度近4m,水深均超过5000m。在岩芯146底部出现了磁倾角倒转和相对磁偏角偏移,被认为是布容-松山极性转换(780ka);而岩芯89中没有发现磁倾角倒转和磁偏角偏移,表明其底部年龄比780ka年轻。岩石磁学结果表明沉积物的磁学特征符合磁性"均一性"条件:即主要载磁矿物为低矫顽力的磁铁矿,磁性矿物粒度在假单畴-单畴范围内,并且磁性矿物含量变化不超过10倍;据此构建了地磁场相对强度(RPI)的3个指标NRM/κ,NRM/ARM和NRM/SIRM。综合古地磁和地磁场相对强度与Sint800的对比结果,我们得到了两个岩芯的深度-年龄对比,在此基础上获得的岩石磁学记录表明,岩芯记录了Brunhes期以来的气候演化: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粗,细粒磁性矿物含量降低;反之,间冰期时磁性矿物的粒度变细,细粒磁性矿物含量增加,与南海ODP1143孔记录的氧同位素具有一致的变化,这反映了间冰期时加强的化学风化对源区物质的影响而不是海面升降造成的沉积分选。而且,在间冰期时磁学参数反映的粒度大小亚峰谷值与氧同位素的亚峰谷值一一对应,表明间冰期沉积过程能反映气候的细微变化。这种磁学参数对气候的响应也出现在南海钻孔中,表明该特征至少是东亚海域沉积物的共同规律。对细粒磁性矿物比较敏感的ARM显示了与磁学粒度参数相似的变化,在间冰期为高值,冰期为低值,而对粗颗粒更敏感的κ和SIRM则缺乏这种与冰期-间冰期旋回的对应关系。与此同时,S-ratio变化不大并且缺乏与亚洲风尘记录的对应关系,表明自从780ka以来沉积区的低矫顽力磁性矿物一直是主要磁性载体,并且暗示物质来源应以来自陆地的悬浮体为主,而非风尘。研究区内自西向东降低的沉积速率表明了沉积物的主要来源是西� 葛淑兰 石学法 杨刚 吴永华关键词:西菲律宾海 岩石磁学 气候演变 西北太平洋边缘海晚第四纪古海洋与古气候研究:进展与展望 西北太平洋中高纬度海域发育了一系列具有典型特征的边缘海,如发育黑潮主流系的东海,海槛最高的日本海,常年发育季节性海冰覆盖的鄂霍次克海以及具有高生产力的白令海.这些边缘海具有较高的沉积通量并且对区域和全球气候变化响应十分敏... 石学法 邹建军 姚政权 吴永华 王昆山 刘焱光近2ka以来东海内陆架泥质区高分辨率的生物硅记录及其古生产力意义 被引量:6 2011年 通过对位于东海内陆架泥质区中部的MZ02孔进行粒度和生物硅分析,AMS14C测年,获得了粒度和生物硅随时间变化的高分辨率曲线。结果表明,近2 ka以来研究区沉积环境稳定,以沿岸流控制的浅海沉积为主;沉积物中生物硅含量<1.5%,属于低含量海区,主要受低硅质骨骼供给量、高溶解作用以及陆源物质冲淡作用的影响。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与中国东部温度曲线对比显示,近2 ka以来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在相对高温期明显增加,而在相对低温期降低,反映了表层生产力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其高值期可能是由于相对高温期夏季风的加强导致了上升流的增强和营养物质供给的增加。另外,MZ02孔生物硅含量及其堆积速率与格陵兰冰芯和红原泥炭同位素对应性较好,揭示了古生产力和古气候变化的区域性以至全球性联系。 刘升发 石学法 刘焱光 翟滨 吴永华关键词:生物硅 古生产力 古气候 泥质区 东海内陆架 西、中太平洋铁锰结壳生长年龄:超微化石与^(10)Be测年的对比 被引量:10 2006年 对西太平洋M1-1结壳与中太平洋A1-1结壳(该结壳未发现化石)的超微化石及10Be同位素分析和测年结果表明:超微化石生物地层与10Be同位素地层所反映的结壳生长时间有着较好的一致性.两结壳都有3层生长层,最老的生长层生长于中新世,地质时间为12.80Ma.来自中太平洋的A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8.11mm/Ma)、最小生长速率(1.92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3.47mm/Ma)均大于西太平洋M1-1结壳的最大生长速率(2.93mm/Ma)、最小生长速率(0.47mm/Ma)及平均生长速率(0.94mm/Ma). 程振波 石学法 苏新 吴永华 李小艳 王昆山 杨永亮 鞠小华 石丰登 Hiroyuki Matsuzaki关键词:铁锰结壳 超微化石 生长速率 琉球群岛东部海区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分布及指示意义 被引量:4 2007年 对琉球群岛东部海区123个表层沉积物样品中浮游有孔虫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浮游有孔虫组合在溶跃面以上表现为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ata glutinata组合,溶跃面以下为Globorotalia inflata-Neoglobo-quadrina pachyderma (dex.)组合,局部受黑潮影响区域黑潮标志种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含量相对丰富,为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P.obliquiloculata组合;表层沉积物中浮游有孔虫的丰度及组合分布特征对于碳酸盐溶跃面深度及碳酸盐补偿深度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另外,碳酸盐保存特征研究表明,该区域现代碳酸盐溶跃面深度约为3100 m,碳酸盐补偿深度约为4300 m。 吴永华 程振波 石学法 李小艳 石丰登 鞠小华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碳酸盐溶解 西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