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周爱国

作品数:218 被引量:1,608H指数:22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环境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8篇期刊文章
  • 49篇会议论文
  • 8篇专利
  • 2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1篇天文地球
  • 74篇环境科学与工...
  • 1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1篇农业科学
  • 7篇矿业工程
  • 7篇建筑科学
  • 6篇理学
  • 4篇经济管理
  • 4篇医药卫生
  • 3篇生物学
  • 3篇水利工程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电气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58篇地下水
  • 45篇同位素
  • 41篇地质
  • 25篇地质环境
  • 23篇污染
  • 14篇氧同位素
  • 14篇公路
  • 14篇河北平原
  • 12篇高速公路
  • 11篇硫酸盐
  • 10篇环境质量
  • 9篇示踪
  • 9篇降解
  • 8篇地质环境质量
  • 8篇兼性厌氧
  • 8篇降解菌
  • 8篇降解微生物
  • 8篇苯系
  • 8篇苯系化合物
  • 7篇软基

机构

  • 194篇中国地质大学
  • 3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0篇中国地质科学...
  • 10篇中国地质调查...
  • 8篇江苏省地质调...
  • 7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教育部
  • 3篇山东轻工业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牛津大学
  • 2篇中国地质环境...
  • 1篇南京大学
  • 1篇南洋理工大学
  • 1篇清华大学
  • 1篇湖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广东冠粤路桥...

作者

  • 218篇周爱国
  • 59篇刘存富
  • 57篇蔡鹤生
  • 35篇甘义群
  • 33篇周建伟
  • 24篇孙自永
  • 23篇李小倩
  • 22篇刘运德
  • 17篇梁合诚
  • 12篇余婷婷
  • 11篇补建伟
  • 10篇张俊刚
  • 8篇李萍
  • 8篇杨琰
  • 8篇童蕾
  • 8篇唐朝晖
  • 8篇柴波
  • 8篇吕敦玉
  • 8篇吕敦玉
  • 8篇余楚

传媒

  • 22篇地质科技情报
  • 19篇水文地质工程...
  • 12篇地球科学(中...
  • 8篇地球学报
  • 8篇安全与环境工...
  • 6篇环境科学与技...
  • 4篇工程地质学报
  • 4篇干旱区资源与...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工程勘察
  • 4篇第八届全国同...
  • 3篇中国地质灾害...
  • 3篇地质学报
  • 3篇地质勘探安全
  • 3篇中南公路工程
  • 3篇地球科学
  • 3篇第八届全国同...
  • 3篇第八届全国同...
  • 3篇中国地质学会...
  • 2篇岩矿测试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0篇2017
  • 8篇2016
  • 13篇2015
  • 10篇2014
  • 17篇2013
  • 11篇2012
  • 13篇2011
  • 13篇2010
  • 9篇2009
  • 14篇2008
  • 11篇2007
  • 7篇2006
  • 28篇2005
  • 9篇2004
2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研究及其应用
地下水脆弱性分析评价是开发利用和保护地下水的基础,近几年来它已经成为国际上水文地质工作研究的热点和前沿问题.文章详细对国内外有关脆弱性评价方法进行了分析评述,指出了目前地下水脆弱性研究中广泛采用的DRASTIC模型中脆弱...
梁合诚周爱国孙爱荣
关键词:地下水水文地质DRASTIC模型水环境质量环境保护
文献传递
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被引量:38
2001年
科学合理地进行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是正确处理地质资源开发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关系、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在阐述了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的内涵及其评价步骤的基础上 ,研究了地质环境的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原理与方法 ,并以河西走廊地区为例进行了具体应用 ,提出了可供借鉴的地质环境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并探讨了有待研究的评价标准、现状评价与预测评价、评价方法等问题。
周爱国孙自永徐恒力徐忠胜
关键词:地质环境评价生态适宜性生态因子河西走廊
硝酸盐中^(15)N和^(18)O的测试新技术及其在地下水氮污染防治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38
2001年
针对硝酸盐对地下水污染的严重性 ,介绍了用 Ca O除去 CO2 和 H2 O的测定氮同位素比值的燃烧管方法和利用 Ag NO3+C(石墨 )生成 CO2 的测定 NO-3 中氧同位素比值的燃烧法 ;研究了用 15N和 18O同位素分析地下水中 NO-3 的来源和判断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的发生机理。
周爱国蔡鹤生刘存富
关键词:硝酸盐氮同位素氧同位素地下水硝化作用
安徽南部黟县地质灾害特点及变形破坏模式被引量:4
2016年
研究地质灾害特点及变形破坏模式是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基于安徽省南部黟县大量实地调查成果资料,从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水文特征等方面归纳总结了黟县地质灾害特点。研究结果表明,黟县地质灾害点多面广、规模小、发生频率高,沿溪沟和交通沿线分布,地质灾害类型与斜坡坡度、高度、和形态相关,地层岩性、结构、风化、节理裂隙等控制了地质灾害的类型及力学机制,降水对岩土体的软化、润滑、侵蚀作用是这些灾害的诱发因素。在深入分析基础上,建立了黟县地质灾害变形破坏的模式。
张泰丽周爱国孙强伍剑波黄金玉刘政华
关键词:地质灾害斜坡
氯代VOCs单体碳氯同位素同时测试新技术——pcGC-C-IRMS法
<正>氯代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氯代VOCs)被认为是能使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三致"物质,现已成为地下水中常见的一类能够被检测出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测定地下水中氯代VOCs浓度是地下水污染研究的主要方法,但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刘运德周爱国刘存富蔡鹤生李小倩余婷婷
文献传递
Piper图解淮河流域江苏地区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特征被引量:37
2010年
在收集213份20世纪80年代浅层地下水水质资料和616组现状采集样品的基础上,利用不同时期水化学组成在区域Piper三线图上的集合发生的位移现象,揭示20多年来该区浅层水的内在变化规律,同时利用水化学类型图、统计数据加以佐证,最后探讨区域浅层水演化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通过Piper图示所表达的浅层地下水水质演化规律统计数据、绘制水化学类型分布图等方法相比较,分析更简洁、直观、通俗易懂。通过分析还发现,区内浅层地下水资源可以通过合理利用而改善水质,进而为人们提供理想的水源。
陆徐荣周爱国王茂亭杨磊陆华
关键词: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
西北地区水资源—生态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问题探讨被引量:22
2001年
基于对西北地区大开发的关键性难题与一些违背自然规律的不良倾向的讨论 ,认为大开发的实施需要在系统科学思维的基础上综合考虑资源—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近年来 ,许多科学家从各种角度揭示了我国西北乃至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持续干旱的发展规律 ,对干旱化趋势与水盐失衡的分析表明 ,西北地区气候干旱化将长期存在 ,生态将继续退化 ,这种趋势是人力不可抗拒的。人为活动尤其是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对土壤生态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 ,应该在严格控制水资源利用总量的前提下 ,调整用水格局 ,发展节水经济 ,科学确定社会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的比例 ,保证必须的生态用水 ,大力发展生态植被。指出在分析西北生态环境问题时过于强调人为活动而忽视自然因素作用的倾向 ,讨论了水库兴修、灌溉、土地利用与改良、深层水利用。
周爱国徐恒力甘义群黎志恒
关键词:干旱化生态退化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水资源
额济纳盆地硫酸盐沉积物中δ17O异常的发现
我们首次在国内建立了硫酸盐中δO和δO同时测试新技术——Ag2SO热解法,其δO、δO和△O值测定的标准偏差分别为0.5‰、0.3‰和0.1‰,与AgSO热解法的开创者Savarino等所报道的分析精度一致。在我国西北干...
李小倩周爱国刘存富蔡鹤生甘义群余婷婷刘运德
文献传递
环境中锑污染及锑同位素示踪研究进展被引量:23
2017年
锑(Sb)是一个有潜在毒性和致癌性的类金属元素,其化学性质与砷(As)相似。自然过程及人类活动引起的锑污染已经较为广泛地存在于水体和土壤环境中。近年来,多道等离子体质谱仪的引入使锑同位素的高精度分析成为可能。首先综述了水土环境中锑的污染及存在形态,接着系统报道了锑同位素的测试技术,包括化学纯化、质谱测试方法以及锑同位素的分馏机理及其应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锑的未来研究方向以及锑同位素在锑污染来源、迁移转化过程和环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周建伟温冰周爱国刘存富李小倩
关键词:水污染锑污染锑同位素同位素示踪
南京市地面塌陷发育特征及防治对策被引量:18
2011年
地面塌陷已成为南京市主要的地质灾害问题,从时空分布、影响因素、发生破坏机理等方面,论述南京市发育的岩溶塌陷、采空塌陷、工程塌陷的发育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等。总结发现南京市工程地面塌陷发生率逐年上升,危害范围呈现由郊区向城市中心扩展的趋势;过量开采地下水和地下矿产资源、疏排地下水、人工加载和扰动等是诱发地面塌陷主要的因素。基于南京地面塌陷的分析和研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张泰丽周爱国冯小铭苏晶文田福金
关键词:地面塌陷发育特征
共22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