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
-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学科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Mu阿片受体和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痛觉过敏小鼠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eriaquductal gray,PAG)中Mu阿片受体(Mu-opioid receptor,Mor)和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neuron-restrictive silencer factor,NRSF)表达水平的变化。方法:32只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入4组(n=8):对照组(C组)、切口痛组(I组)、瑞芬太尼组(R组)和切口痛+瑞芬太尼组(IR组)。采用Von Frey细丝和BME-410A型热痛刺激仪测量小鼠术前24 h和术后2,6,24,48 h的机械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s,PWMT)和热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PWTL)。Western印迹检测术后48 h小鼠PAG中Mor和NRS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和术前基础值比较,I组、R组和IR组术后2~48 h PWMT和PWTL均显著降低(P<0.01);术后2,6 h时R组较I组PWMT和PWTL略高(P<0.01),术后24,48 h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I组比较,IR组术后PWMT和PWTL显著降低,并持续到术后48 h(P<0.01)。与C组和I组比较,R组和IR组Mor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NRSF表达显著升高(P<0.01),C组和I组之间Mor和NRSF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短时程输注瑞芬太尼可诱导小鼠术后痛觉过敏,同时瑞芬太尼还诱导PAG中Mor水平降低及NRSF水平增加,该变化可能参与瑞芬太尼诱导的痛觉过敏的形成。
- 孔明健石林玉周瑜何建华张伟顾小萍张娟马正良
- 关键词:瑞芬太尼痛觉过敏神经元限制性沉默因子
- 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影响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研究顺式阿曲库铵与维库溴铵用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及对诱导期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进行治疗的7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顺式阿曲库铵进行麻醉诱导,研究组患者给予维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麻醉诱导前(T_0)、麻醉诱导后(T_1)、插入气管导管后3min(T_2)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的变化情况,术后肌肉颤抖以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的麻药维持时间以及气管拔管时间均明显长于对照组(P<0.05),麻药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在T_0时,两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T_1及T_2时,研究组的脉搏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清去甲肾上腺素以及肾上腺素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为10.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64%(P<0.05)。结论:维库溴铵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的麻醉效果明显优于顺式阿曲库铵,对血流动力学以及应激反应的影响程度更轻,且起效迅速,安全性更高。
- 周瑜刘珊珊张珏颢吴宇宿明艳周路阳
- 关键词:顺式阿曲库铵维库溴铵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麻醉效果应激反应
- 鞘内注射miR-212反义锁核酸对骨癌小鼠痛行为的影响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研究骨癌痛发展和维持过程中小鼠脊髓水平miR-212表达的变化规律及连续鞘内注射miR-212反义锁核酸LNA.anti—miR-212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两个部分:(一)骨癌痛小鼠脊髓水平miR-212表达的变化规律:C3H/HeJ雄性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n=18)和肿瘤组(T组,n=18)。sham组小鼠在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仪一MEM,T组小鼠在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纤维肉瘤细胞NCTC2472,建立骨癌痛模型。在术前1d,术后4d、7d、10d、14d、21d,sham组和T组各随机取三只小鼠处死,取脊髓腰膨大标本,用Real-timePCR的方法检测脊髓水平miR一212的表达情况。(二)连续鞘内注射LNA—anti-miR-212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的影响:C3H/HeJ雄性小鼠24只,随机分为四组:L组(鞘内注射LNA-anti—miR一212,n=6)、L’组(鞘内注射LNA'-negativecontrol,n=6)、C组(鞘内注射溶媒无核酸酶水,n=6)和S组(假手术处理,n=6)。L组、L’组和C组小鼠在右侧股骨远端注射纤维肉瘤细胞NCTC2472,S组小鼠在右侧股骨远端骨髓腔注射不含肿瘤细胞的仪一MEM。所有小鼠于术前1d、术后4d、7d、10d、14d测小鼠痛行为指标,包括自发抬足次数和机械缩足阈值(PWMT),术后14d,L组、L’组、C组小鼠分别鞘内注射LNA—anti—miR-21212pmol/5山、LNA'-negativecontrol12pmol/5I*1和无核酸酶水5I*1,连续鞘内注射7d,1次/d,每天测小鼠痛行为指标,至术后第21天。结果miR-212的表达变化表现为:与基础值相比,sham组和T组小鼠在术后第4天,脊髓水平miR一212明显升高(P〈0.05);与基础值和sham组相比,T组小鼠脊髓水平miR-212在术后7d、10d、14d、21d均明显升高(P〈0.05)。连续鞘内注射LNA—anti—miR-212改善骨癌痛小鼠痛行为:术后19d至21d,与L’组和c组相比,L组小鼠PWMT[1
- 侯百灵刘玥夏天娇张羽孙蓓冷鑫周瑜倪坤顾小萍马正良
- 关键词:骨癌痛
- 鞘内注射NR2B9c对骨癌痛小鼠的镇痛效应被引量:1
- 2012年
- 骨肿瘤患者疼痛剧烈,临床上还缺乏疗效显著且副作用较小的治疗方法。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介导的脊髓水平中枢敏化是骨癌痛发生的重要机制之-。NR2B亚基C末端的氨基酸残基可特异性地与突触后致密蛋白95(PSD-95)的PDZ2结构域结合,有利于NMDA受体聚集于突触后致密区,并抑制NMDA受体内化,使含有NR2B哑基的NMDA受体在突触后致密区表达增多,介导了中枢敏化的发生。
- 崔昕龙孙玉娥杨许丽朱洁倪坤周瑜马正良顾小萍
- 关键词:骨癌痛镇痛效应鞘内注射NR2B亚基小鼠中枢敏化
- 手术前皮肤准备的改进与切口感染的研究现状
- 手术前皮肤准备是外科护理常规之一,它关系到术后切口感染和创口愈合的快慢,直接影响手术效果。20世纪二十年代临床已将剃除病人手术区域的毛发和清洁皮肤列为护理常规,而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关于在术前是否需要去除毛发、如何操作...
- 周瑜
- 文献传递
- 铁调控枢纽Hepcidin-Fpn1对动脉粥样硬化病程影响的研究
- 乔彤周瑜
- 重复注射氟比洛芬酯对骨癌痛的影响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重复注射氟比洛芬酯在骨癌痛大鼠模型中镇痛效果及对大鼠肝肾、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SD雌性大鼠24只,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8只。对照组(S组):左侧后肢胫骨髓腔内注射10μl Hanks液。肿瘤组(T组):左侧后肢胫骨骨髓腔内注射10μl共4×105个Walker256大鼠乳腺癌细胞。氟比洛芬酯组(Fa组):肿瘤模型2周后从第15天开始连续腹腔注射氟比洛芬酯7d。术前1d,术后1、3、5、7、10、14、15、17、19、21、24d检测大鼠足底机械缩足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于接种肿瘤细胞后第24天经腹主动脉取血测定肝肾功能、血小板及出凝血时间,取肝脏、肾脏及肿瘤侧后肢胫骨,HE染色观察肝肾组织的形态结构及胫骨内肿瘤的生长。结果①接种肿瘤细胞后第5天,T组大鼠PWMT(9.01±1.49)g比S组(10.92±1.04)g显著降低(P〈0.05;肿瘤大鼠的痛行为随时间逐渐加重,到第14天达高峰。接种后第17天开始,Fa组大鼠PWMT(6.64±1.70)g与T组(4.06±1.69)g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a组持续升高,至第21天时PWMT(8.04±0.81)g,但未能恢复到假手术组水平(10.31±1.35)g(P〈0.05)。②S组、T组及Fa组3组的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aial prothrombin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血小板(platelet,PLT)及肝肾功能检测指标,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谷草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aminase,AST)、总蛋白质(total protein,TP)、尿素(urea,UREA)、肌氨酸酐(creatinine,CRE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肝脏、肾脏组织切片发现Fa组与T组病理改变无差异。T组和Fa组胫骨骨髓腔内可见肿瘤细胞的生长。结论腹
- 吴刘萍孙晓凤胡正权周瑜倪坤崔昕龙马正良顾小萍
- 关键词:氟比洛芬酯骨癌痛机械痛敏副作用
- 单肺通气期间出现低氧血症的病例分析1例
- 2021年
- 1 患者资料:患者,男,76岁,身高175 cm,体质量89 kg,BMI 29.1 kg/m 2,2011年,外院体检行胸部CT发现左肺上叶结节(体积不详),后每年定期复查,2013年结节体积增长至1.8 cm×1.0 cm,2014年复查胸部CT发现结节体积较前有增大、实变倾向,周围见片状模糊影,边缘见支气管影,内可见空泡影,临近斜裂胸膜局部增厚,考虑早期肺癌可能,于2014年9月28日以“左肺占位”收入南京鼓楼医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血压(BP)最高150/100 mmHg,服用氯沙坦钾氢氯噻嗪片降压治疗,检测BP波动在140~150/90~95 mmHg;血糖偏高2年,空腹血糖波动在6.0~6.5 mmol/L,未明确诊断糖尿病;房颤病史3年,先后服用华法林、阿司匹林肠溶片抗凝抗血小板治疗,后自行停用,入院时口服酒石酸美托洛尔片控制心室率。结合病史、检验检查报告等入院初步诊断为:(1)左肺占位;(2)高血压病2级(很高危);(3)持续性房颤。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继续行降压、控制心室率治疗,予依诺肝素钠术前抗凝。1 d后出现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予药物治疗,5 d后好转。心脏彩超示:左心房、右心房增大,室间隔基底部增厚,三尖瓣中度、二尖瓣轻中度反流,主动脉瓣钙化,轻度肺动脉高压[肺动脉收缩压(SBP)约36 mmHg],EF值61%。肺功能:最大通气量偏低,F-V曲线示小气道气流受限,中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动态心电图示持续性[JP3]心房颤动,最长R-R间期2.16 s,[JP]共67次室性早搏,间歇性T波低平。
- 刘倩周瑜王小雨顾小萍
- 关键词:通气功能障碍最大通气量主动脉瓣钙化低氧血症左肺上叶
- 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静脉镇痛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5
- 2022年
-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与静脉镇痛在腹股沟疝气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20年12月我院的120例腹股沟疝气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镇痛方法的差异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静脉镇痛,观察组采用腹横肌平面阻滞。记录两组患者术中丙泊酚、麻黄碱以及芬太尼的使用剂量以及手术后不同时间的VAS评分和芬太尼追加次数;比较两组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并比较进食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丙泊酚、麻黄碱以及芬太尼的使用剂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疝气手术后1 h(T0)、5 h(T1)、10 h(T2)、1d(T3)、2 d(T4)的V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芬太尼追加次数为4次/人,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次(P<0.05);观察组疝气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6.67%)、进食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下床活动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腹横肌平面阻滞对腹股沟疝气手术后患者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静脉镇痛,且更有助于促进术后恢复。
- 宿明艳刘晓杰张晓坤彭余楠周瑜
- 关键词:腹横肌平面阻滞静脉镇痛术后恢复
- 老年病人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神经阻滞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及安全性比较被引量:3
- 2021年
-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肋锁径路臂丛神经阻滞(CBPB)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ABPB)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的老年病人共80例,将所有病人按性别分层随机平均分为A_(1)组、A_(2)组、B_(1)组和B_(2)组。A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A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CBPB,B_(1)组行0.2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B_(2)组行0.1875%罗哌卡因0.5 mL/kg超声引导下ABPB。记录并比较4组的阻滞操作时间、调针次数、起效时间、感觉与运动神经阻滞率、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病人术后满意度。结果与A_(1)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肌皮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2)组各支神经起效时间均显著延长(P<0.05或P<0.01)。与A_(2)组相比,B_(1)、B_(2)组的操作时间及桡神经起效时间显著延长,尺神经起效时间显著缩短,调针次数显著增多(均P<0.01)。A_(1)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均明显高于B_(2)组(P<0.05);A_(1)组与A_(2)组各支神经的感觉神经阻滞率、运动神经阻滞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_(1)、A_(2)组的病人满意度均显著高于B_(1)、B_(2)组(P<0.01)。结论与ABPB相比,老年双侧上臂远端骨折病人行超声引导下CBPB的操作时间短、调针次数少、神经阻滞效果好、病人满意度高,且使用0.1875%的罗哌卡因(0.5 mL/kg)就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 朱炜周瑜杨许丽张津玮
- 关键词:腋路臂丛神经阻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