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锦
- 作品数:64 被引量:151H指数:7
-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临床特色应用研究”专项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儿童溃疡性结肠炎合并肠外表现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儿童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合并肠外表现(extraintestinal manifestations,EIM)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诊治的99例U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EIM分为伴EIM组与不伴EIM组,采用秩和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UC患者的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和治疗药物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UC患者EIM存在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99例UC患者,男57例,女42例,发病年龄10.3(6.4,12.6)岁,病程4.2(1.6,10.1)个月。该研究患者以广泛结肠(E3)和全结肠(E4)型(69/99,69.7%)、中重度活动(63/99,63.6%)、结肠黏膜中重度炎症(89/99,89.9%)为主。不伴EIM组77例(77.8%),伴EIM组22例(22.2%),其中5例患者出现2种EIM,EIM以口腔溃疡(9例)、关节病变(7例)、皮肤病变(6例)为主。与不伴EIM组比较,伴EIM组UC患者病变部位E4型(77.3%比44.2%,χ2=7.513,P=0.006)、疾病活动程度中重度活动(81.8%比58.4%,χ2=4.041,P=0.044)、儿童溃疡性结肠炎活动指数评分[47.5(35.0,57.5)分比35.0(25.0,50.0)分,Z=-2.260,P=0.024]、诊断时C反应蛋白≥8 mg/L的比例(54.5%比19.5%,χ2=10.607,P=0.001)、红细胞沉降率[30.0(13.8,47.8)mm/h比10.0(4.0,19.5)mm/h,Z=-3.918,P<0.001]、诊断后一年内糖皮质激素治疗比例(77.3%比49.4%,χ2=5.403,P=0.020)、生物制剂治疗比例(45.5%比23.4%,χ2=4.112,P=0.043)均明显升高;E3型明显低于不伴EIM组(0比23.4%,χ2=4.813,P=0.02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诊断时红细胞沉降率是EIM存在的独立危险因素(OR=1.063,95%CI:1.025~1.103,P=0.001)。结论伴EIM的UC患者病变范围更广泛,疾病活动程度更重,炎性指标明显升高,激素和生物制剂治疗更常见。红细胞沉降率升高是UC患者出现EIM的危险因素。
- 官德秀郭姝梅天璐于飞鸿周锦王国丽吴捷
- 关键词:儿童肠外表现
- 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儿童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HES)的临床特点以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6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的13例儿童HES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胃镜和影像、病理、治疗经过,结合相关文献对儿童HESI临床特点以及诊治进行探讨。结果13例HES中男7例(54%),女6例(46%);年龄3—14岁;病程1—72个月;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4.5~29.2)×10^9/L。受累器官:胃肠12例(92%),肾脏膀胱11例(84%),肺部7例(53%),可疑心脏受累3例(23%),皮肤1例(8%),肝脏1例(8%);2个部位受累共6例,3个部位受累5例,4个部位受累2例。治疗上均给予泼尼松口服治疗,随访10例均无临床不适症状(2例已停激素),但嗜酸性粒细胞仍有不同程度升高,3例失访。结论儿童HES多见于学龄以及青春期儿童,以胃肠道、泌尿系统、肺部受累多见,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需要小剂量长期维持。
- 周锦王国丽伏利兵姜锦徐樨巍
- 关键词:高嗜酸性粒细胞综合征儿童
-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随访研究
- 张田徐樨巍丁召路张晶周锦于飞鸿王国丽
- 11例儿童胰腺囊性纤维化临床分析
- 赵春娜王国丽张晶苏颖沈慧青周锦于飞鸿徐樨巍
-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的筛查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19年
- 儿童肝豆状核变性是少数可以治疗的遗传性疾病之一,在我国并非罕见,早期诊断并及时治疗,病情可获有效控制,避免肝移植及神经系统后遗症。本文综述了肝豆状核变性的筛查研究进展,以期引起临床医生对本病的足够重视。
- 熊复周锦徐樨巍
-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儿童
- 疑难病例
- 患儿男,10岁,共住院3次。第1次住院:2011-2-12至3-14,住院天数30天患儿主因"腹泻8天,皮疹7天,便血2天"收入我院PICU。现病史:入院前8天,患儿无诱因发热,体温38.5℃左右,无咳嗽、皮疹、无腹泻及...
- 郭姝于飞鸿王国丽周锦张晶丁召路徐樨巍
- 疑难罕见病研究--一例进行性家族性肝内胆汁淤积性肝病4型的临床和基因诊断分析
- 张晶周锦苏穎沈惠青于飞鸿郭姝王国丽梅天璐徐樨巍
- 儿童胃食管反流病随访研究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研究儿童胃食管反流病( GERD)的预后,探讨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1年11月就诊于消化科行24 h食管pH监测确诊为GERD的患儿病例资料,入组病例共113例,最终随访病例87例,对患儿进行电话随访,了解其症状缓解的情况。应用生存分析Kaplan-meier乘积极限法计算GERD患儿累积症状缓解率,并对年龄、性别、治疗方式、酸反流指数( RI)、Boix-Ochoa标准综合评分、是否合并食管裂孔疝、是否行手术治疗、是否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否进行抗酸治疗、是否存在过敏史进行单因素Log-rank检验,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引入多因素 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儿童GERD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87例患儿中76例患儿GERD症状明显缓解,应用生存分析方法得出儿童GERD的中位累积症状缓解时间为6个月,最终90.0%的患儿GERD相关症状可消失或明显缓解,所需时间44个月。14.9%(13例)的患儿生长发育受到影响,16.1%(14例)的患儿生活、学习质量受到影响。年龄( P=0.012,Wald=6.376)及是否规律治疗(P=0.000,Wald=13.059)是影响儿童GERD预后的相关因素。结论年龄及治疗方式是影响儿童GERD预后的相关因素,1岁以上发病的儿童预后较1岁之内发病的婴儿预后差,不规律治疗是儿童GERD预后的危险因素。
- 张田丁召路徐樨巍周锦于飞鸿王国丽张晶
- 关键词:胃食管反流病预后症状缓解率COX回归分析儿童
- 2000年-2014年儿童炎性肠病184例单中心回顾性研究
- 官德秀于飞鸿王国丽周锦王大勇聂晓璐徐樨巍
- 北京地区住院儿童艰难梭菌相关性腹泻的分布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一项单中心?病例对照研究
- 赵春娜王国丽周锦于飞鸿沈惠青张晶徐樨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