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麻醉
  • 4篇腹腔
  • 2篇婴幼
  • 2篇婴幼儿
  • 2篇神经丛
  • 2篇腹腔神经丛
  • 1篇胆囊
  • 1篇胆囊穿孔
  • 1篇胆囊造瘘
  • 1篇导管
  • 1篇电图
  • 1篇电子显微镜
  • 1篇多发性肋骨骨...
  • 1篇心包
  • 1篇心包剥离术
  • 1篇心病
  • 1篇心电
  • 1篇心电图
  • 1篇心电图监测
  • 1篇心肺

机构

  • 9篇泸州医学院附...

作者

  • 9篇唐承华
  • 4篇苏锡之
  • 4篇唐显玲
  • 2篇甘辞海
  • 1篇胡礼振
  • 1篇郑福蓉
  • 1篇曾成德
  • 1篇王芙蓉

传媒

  • 9篇泸州医学院学...

年份

  • 1篇1993
  • 2篇1992
  • 2篇1991
  • 1篇1989
  • 1篇1988
  • 1篇1982
  • 1篇197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应用PEEP抢救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报告
1991年
临床资料患者,女,90岁.因车祸伤后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2日,急诊行气管切开术后入 ICU 加强医疗。诊断:①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②双侧多发性肋骨骨折;③双锁骨骨折。入 ICU 后,患者烦躁不安,大汗淋漓,自主呼吸32~40次/分。唇发绀,胸廓被胸带固定,可见微弱反常呼吸。双肺散在中、细湿鸣及哮鸣。立即经气管导管侧孔持续吸氧5L/分,适当控制输液。
唐显玲唐承华曾成德
关键词:PEEP多发性肋骨骨折进行性加重呼吸机治疗潮气量
酸碱平衢失调诱发局麻药中毒惊厥(附病例报告)
1982年
局麻药中毒惊厥偶可发生,多为各种原因所致之局麻药愈量、直接将药误入血管式在粘膜部位(如尿道、气管粘膜)应用时出现。现报告一例酸碱平衡失调诱发的局麻药中毒惊厥。病员黄××、女、25岁。因胆囊穿孔、全腹膜炎、中毒性休克,拟在肋间神经阻滞麻醉下作胆囊造瘘及腹腔引流术。入室前病情危急、烦燥衰弱、中度脱水。
苏锡之唐承华
关键词:局麻药中毒酸碱平衡失调胆囊穿孔全腹膜炎胆囊造瘘腹腔引流术
一种治疗上腹部器官癌痛的新方法——经皮弯针腹腔神经丛阻滞技术
1991年
应用自制弯针,经皮腹腔神经丛注入50~75%酒精脱鞘阻滞,治疗中上腹部器官晚癌剧痛。经40例操作和观察,穿刺顺利,未发生严重并发症.腹部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取得较满意效果。本文详细介绍了针的设计制作、穿刺操作步骤,并对该方法的镇痛原理,并发症防治措施等进行了讨论.
苏锡之唐承华甘辞海杨泽盛牟启伟
关键词:癌痛腹腔神经丛阻滞麻醉技术
婴幼儿气道异物取出术的麻醉与呼吸管理
1993年
对30例婴幼儿气道异物取出术选用静脉全麻下置下支气管镜,并在其侧孔连接改良亚利氏装置进行呼吸管理。分别在置镜前、置镜后、术毕10分钟进行呼吸、心率、血气分析等对照监测。结果;麻醉及置镜后呼吸频率明显减慢.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显著升高,无1例出现麻醉并发症及意外。表明这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唐显玲唐承华王芙蓉
关键词:婴幼儿气道异物麻醉呼吸管理
婴幼儿腹腔内巨大肿瘤切除术的麻醉选择
1989年
本文将50例婴幼儿腹腔内巨大肿瘤切除术选用的硬膜外阻滞加小量静脉麻醉剂与静脉复合麻醉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显示前者是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唐承华唐显玲
关键词:婴幼儿腹腔肿瘤麻醉选择
针麻下经胸骨正中劈开行心包剥离术8例体会
1979年
我院一年多来对8例慢性心包炎患者采用针麻,选择胸骨正中劈开术行心包剥离术,取得了较好效果。过去我院胸外科和麻醉组对慢性缩窄性心包炎患者常采取快速插管,乙醚加静脉复合麻醉。选择单侧或双侧开胸加横断胸骨术式施行心包剥离术。在本院过去的20例药物麻醉开胸术式的疒人中死亡5例(疒死率为25%),内有严重肺部合并症2例。多由于呼吸循环功能极差的患者在麻醉诱导期和插管后加深麻醉时或开胸手术引起疒情急骤变化而被迫终止手术和造成死亡。
杨茂华唐承华
关键词:呼吸循环功能心包剥离术麻醉诱导期静脉复合麻醉药物麻醉
腹腔神经丛酒精阻滞后的显微和超微结构观察
1992年
作者在4例实验家犬中注入酒精至腹腔神经丛阻滞后7天,全麻下活体解剖取材,并和自身未注射酒精的右腰交感神经对照。电镜和光镜下显示:局部注入酒精可使神经元胞核固缩、粗面内质网和 Golgi's复合体扩张成泡状结构、脂褐素颗粒显著增加、神经纤维内微丝、微管减少和排列紊乱,髓鞘髓样变等均说明神经元胞体、有髓或无髓神经纤维均有退行性改变。
苏锡之唐承华甘辞海胡礼振郑福蓉
关键词:电子显微镜乙醇
21例冠心病患者术中连续心电图监测及处理体会
1992年
对67例冠心病(CAD)患者行了麻醉手术中连续心电图(ECG)监测,对其中21例发生心肌缺血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资料表明:①心肌缺血的发生与血压急剧变化、麻醉手术刺激、心率突然减慢密切相关;②术中急性失血或静脉补液不足致低血容量休克持续时间与术后心肌损害发生率呈正比;③迅速调整血压、酌情应用扩冠药是防治心肌缺血重要措施;④观察所见本组病例无心肌缺血临床症状,说明术中连续ECG监测是早期诊断和及时处理心肌缺血,保证患者安全的主要监测方法。
唐显玲唐承华
关键词:冠心病术中监测心肌缺血
心肺复苏中心脏挤压的现代概念
1988年
关于心肺复苏(Cardiopulraonary Resuscitation简称CPR)抢救循环骤停病人,已进行了长期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在公元177年Galen最早报告,对一死动物进行人工呼吸。14世纪Vesalius又在活体动物气管插入导管进行通气。1744年Tossaeh第一次报告在人体成功地进行口对口复苏。Schiff在1874年首次应用剖胸心脏挤压,证明该方法能维持血液循环。
苏锡之唐承华
关键词:循环骤停心肺复苏心脏挤压血液循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