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涛
- 作品数:9 被引量:36H指数:3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留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建筑科学水利工程更多>>
- 山区城镇配套建设污水库的意义被引量:2
- 2007年
- 在分析城镇污废水环境影响的基础上,根据水库净化水质的基本规律,探讨利用水库的水质净化功能处理污废水的可行性,以及为城镇配套建设河道型污水库的理论方法。分析结果表明,为山区城镇配套建设污水库,可以充分利用水库水质的自然净化功能,即通过水库的天然沉淀分化作用,实现自动化处理来自城镇的污废水,从多方面降低城镇污废水处理的成本;配套必要的污水库调控技术方案,对于有效地治理山区城镇的水污染问题,彻底避免污废水对下游地区产生的危害尤显重要。
- 秦中李暾伍双全吴琳娜姜涛
- 关键词:水污染污水库
- 一种户外垃圾桶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户外垃圾桶,包括桶体、桶盖、内桶,所述桶体固定在地面上,桶体内设有多个单格,所述内桶放置在单格中,所述桶体上部设有多个凸块,桶盖下部设有凹槽,桶盖通过凹槽和凸块安装在桶体上部,所述桶盖两侧及和凸块上设...
- 洪海林吴志刚姜涛
- 文献传递
- 美国绿道的环境教育设计及其启示被引量:2
- 2020年
- 以美国多个绿道实践项目为例总结了绿道建设中环境教育设计的主要策略和方法,阐明了环境教育和环境艺术在绿道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结合贵阳市绿道建设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 姜涛姜涛李念李念
- 关键词:绿道环境教育环境艺术
- 扎塘赤泥库渗漏污染评价及治理研究被引量:8
- 2003年
- 通过水文地质勘察,查清了扎塘赤泥库向牟老泉和百花湖方向的岩溶渗漏通道,根据弥散试验和长期水质监测资料,建立了水动力弥散叠加模型,进行了渗漏污染预测评价。对岩溶渗漏通道采取了垂直帷幕注浆、库内封堵落水洞、赤泥铺盖等综合防渗措施,历时10年,实现了在岩溶发育地区对高浓度碱水进行防渗治理的预定目标,杜绝了扎塘赤泥库废水外排,治理工程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保护了岩溶水资源环境。
- 丁坚平蔡良钧毛健全姜涛
- 关键词:渗漏污染评价防渗措施铝厂
- 贵州岩溶地区废渣堆场渗漏污染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在贵州岩溶地区 ,由于废渣堆场选址和防渗处理措施不当 ,产生渗漏 ,使强酸碱废水污染了岩溶水 ,直接影响了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对各种废渣堆场渗漏污染的勘查 ,归纳出 3种渗漏类型 ,并分析了污染效应 ,应用水动力弥散叠加模型和混合稀释模型 ,进行了预测评价 ,为渗漏污染治理提出了建议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 丁坚平毛健全姜涛
- 关键词:堆场岩溶地区废渣弥散酸碱废水
- 岩溶地下水渗漏污染研究被引量:19
- 2003年
- 在贵州岩溶地区,由于废渣堆场选址和防渗处理措施不当,产生岩溶渗漏,使强酸碱废水污染了岩溶地下水,直接影响了岩溶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根据对各种废渣堆场渗漏污染的勘查,归纳出3种渗漏类型,并分析了污染效应,应用动态系统模型和混合稀释模型,进行了预测评价,为渗漏污染治理提出了治理措施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 丁坚平王中美毛健全王伍军姜涛
- 关键词:岩溶地下水渗漏污染
- 贵阳市花溪水库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 2013年
- 花溪水库是贵阳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地,基于目前该水库的作用及发展需要,通过对该水库水资源量和水质变化的分析,同时结合水库现状以及流域上游的开发利用情况,以安全度指标分析了水库目前的安全状况,进而分析影响水库承载能力的主要因素,并据此提出水库目前的最佳调度方案、最大可供水量及水资源保护方案。
- 张深刘宗义丁坚平姜涛
- 关键词:水资源承载力
- 水力学多元化课程体系设置和“关卡挑战”考核模式的成效分析
- 2021年
- 通过设置3种不同教学模式(CK:传统教学模式;Mutil:仅添加多元化课程体系;Mutil+Barrier: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关卡挑战"考核模式)进行水力学教学模式改革实验,从学生综合表现、学生匿名意见反馈、教师成就感3个角度分析了不同教学模式的成效。教学实验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能显著提高课程成绩,然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多元化课程体系和"关卡挑战"考核模式能显著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一定程度上能够实现教学相长。
- 刘冬冬姜涛褚学伟刘埔
- 关键词:多元化课程水力学教学模式
- 气候变化背景下贵州省典型区域设计暴雨再分析及其潜在风险
- 2023年
- 极端降水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安全是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喀斯特区域复杂的水汽来源和下垫面条件导致该区域的时空不确定性更高。研究以典型的喀斯特区域贵州省为例,基于最大24 h暴雨量(1951—2019年),在分析其变化趋势和显著性水平的基础上,按照30 a的最低设计资料年限要求,以1980年为初始时段(1951—1980年),逐年分析(1951—1980,1951—1981,1951—1982,……,1951—2019年)各区域典型频率下设计暴雨的动态变化过程和空间差异,并揭示其产生的偏差和潜在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典型重现期水平下设计暴雨变化的显著性水平均明显高于最大24 h暴雨量,其原因是基于PⅢ型曲线推求设计暴雨量时,要求Cs≥2CV的约束条件导致估算结果更大,同时适线时极端值在曲线拟合过程中占有较大的权重;对于同一站点,设计暴雨量与设计频率(或重现期)呈较好的对数关系,并且在相同频率下设计暴雨的极差平均为10%~20%,最大可达45%。因此,设计暴雨的变化趋势比降水敏感,基于不同时段监测资料的设计暴雨量差异较大。相关部门在开展洪水防治相关规划和应急管理时,需要充分考虑上述问题,不能简单地按区域评估其面临的风险,而是针对具体工程项目逐一深入分析。
- 李嘉淇任东兴雷文娟姜涛周向阳
- 关键词:设计暴雨气候变化极端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