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晓艳

作品数:15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阳光计划”项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哲学宗教
  • 3篇政治法律
  • 3篇文化科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5篇主义
  • 5篇唯物
  • 5篇唯物主义
  • 5篇历史唯物主义
  • 4篇生态
  • 3篇逻辑
  • 3篇高校
  • 2篇生态批判
  • 2篇思政
  • 2篇马克思劳动
  • 2篇马克思劳动价...
  • 2篇劳动价值论
  • 2篇环境危机
  • 1篇新型师生
  • 1篇修养
  • 1篇意蕴
  • 1篇哲学
  • 1篇哲学批判
  • 1篇正义问题
  • 1篇政治

机构

  • 13篇上海工程技术...
  • 3篇上海大学
  • 2篇上海外国语大...

作者

  • 13篇孙晓艳
  • 9篇李爱华
  • 2篇曾德华

传媒

  • 1篇教育探索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新疆社科论坛
  • 1篇天府新论
  • 1篇河南社会科学
  • 1篇兰台世界(上...
  • 1篇学术论坛
  • 1篇经济研究导刊
  • 1篇管理观察
  • 1篇科教导刊
  • 1篇大学教育
  • 1篇第三届传统文...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5篇2012
  • 1篇2011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对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伦理学的哲学批判看马克思自然观的现实意义
2012年
国内面对全球生态危机形成的"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伦理学"本质上都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抽象的、形而上学化的解读。马克思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完成了对作为"人类中心论"和"环境伦理学"之本质的理性形而上学的清算,在本体论上确认了历史与自然的统一,在此基础上的生态思想,才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李爱华孙晓艳
关键词:人类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生态危机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下当代“生态正义问题”新探被引量:5
2017年
历史唯物主义为我们领会当代生态正义问题提供了思想基础,即从社会权力体系的性质、结构及其变迁中分析生态利益关系。历史唯物主义为解决当代生态正义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即自觉建构社会主义权力体系是实现当代生态正义的前提和基础。上述思想基础和方法论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的启示意义在于,要解决环境公正问题不能仅仅着眼于分配环节的改革或生态伦理的教化,而必须依托社会主义权力体系自觉建构的整体化过程,遏制环境治理中资本与政治权力的合谋是实现生态正义的根本。
孙晓艳
关键词:生态正义历史唯物主义
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与中国当代生态文明观教育被引量:6
2016年
在马克思的教育思想中交织着两条不同的线索:一条是对资本主义"教育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另一条是对前资本主义"教育人类学"的研究。正是在"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基础上,马克思的思想蕴含了生态教育的原则和方法。马克思生态教育思想的原则包括教育是解决生态危机的现实途径、推进生态斗争的激励机制和构建生态文明的核心要素三个方面。马克思生态教育的方法论是:整体论的教育、有机论的教育和系统论的教育。马克思的生态教育思想对中国当代生态文明观教育,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孙晓艳李爱华
关键词:教育人类学生态文明观
提升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效果的几点思考被引量:3
2016年
实践教学已成为我国高校思政课的两大支柱之一,它在深化理论教学、推进全人教育和改善社会服务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因而受到大家的欢迎。然而,顶层设计不够完善、特色不明、优势不显和总结反思相对滞后等问题也日渐凸显。这就迫切需要我们对高校思政课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一方面构建出适合各校实际并体现办学优势和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另一方面又要根据课程发展要求和外部形势分步骤、有重点地调整实践教学的内容并改进实践教学的形式。
曾德华孙晓艳
关键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高校“课程思政”标准化评价体系建设的问题与对策被引量:9
2020年
"课程思政"标准化的评价体系建设是高校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关键环节和重要保障。在高校治理现代化视角下,新时代我国高校"课程思政"标准化评价体系建设,正面临着三大重要转型:一是从单一化的评价体系转向"多元评价"体系;二是从结果评价转向"过程评价"制度;三是从行政化的评价转向现代"系统评价"模式。
李爱华孙晓艳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批判意蕴--保罗·柏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生态批判”思想之揭示被引量:2
2012年
生态批评家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与自然相对立,进而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内在的生态维度。柏克特认为上述看法的问题在于,不了解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位置,也没有抓住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刻根源则是没有领会历史唯物主义对待自然的方法之根本特点。柏克特由此出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批判意蕴之揭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的"生态批判"思想的原则高度。
孙晓艳李爱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劳动价值论生态批判
马克思社会现实概念新探
2016年
黑格尔把社会现实规定为哲学研究的主题,对马克思的理论方向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对于马克思来说,黑格尔哲学的错误并不在于其对于社会现实的发现,而是由于他的思辨唯心主义再度瓦解了社会现实概念。为此,马克思重新制定了自己的社会现实概念。美国学者奥尔曼对内在关系哲学的发现和利用为我们理解马克思的社会现实概念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某种意义上说,内在关系哲学构成马克思社会现实概念的理论基础。
曾德华孙晓艳
关键词:社会现实奥尔曼
柏克特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生态批判逻辑之揭示被引量:2
2012年
生态批评家们普遍认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是与自然对立的,进而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内在的生态维度。柏克特认为上述看法的问题在于:不了解自然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的位置,也没有抓住使用价值、价值、交换价值这些核心概念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而这些问题背后的深刻根源则是,生态批评家们没有领会历史唯物主义对待自然的方法之根本特点。柏克特由此出发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生态批判意蕴之揭示,彰显了历史唯物主义内含的"生态批判"思想的原则高度。
孙晓艳李爱华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生态批判
论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型师生互动模式的创设
2011年
当前,互联网的普及和中国教育体制的转型迫切要求利用网络环境创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模式,以增强德育实效性和吸引力。然而传统德育模式的线性“指导-灌输”模式,把“网络”和“互动”看作是教学的一种辅助手段和外在方法,致使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无法融入当代大学生的文化生活系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建立网络环境下师生互动的德育动力机制,即变传统线性的“指导-灌输”的德育模式为“引导-融入-反馈”的新型师生互动模式。
孙晓艳李爱华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师生互动模式
马克思的“两类环境危机”思想--保罗·柏克特对历史唯物主义内在生态逻辑之揭示
2013年
生态批评家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没有完整的生态危机理论,进而指责历史唯物主义缺乏内在的生态逻辑。柏克特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生态批评家们没有领会马克思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概念的生态维度,也不了解马克思区分的两类可持续发展观念——"资本主义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以致他们的环境危机思想本质上仅局限于对资本积累的环境危机的探讨,缺乏对当代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度理论分析和实际政治效应。柏克特对马克思"两类环境危机"——"资本积累的环境危机"和"人类社会发展的环境危机"——思想的阐发,表明马克思的生态危机或环境危机理论已经有了完整的轮廓,历史唯物主义具有内在的生态逻辑。
孙晓艳李爱华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