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天一
- 作品数:21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石油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理学更多>>
- 多微通道入口突缩引起的压力损失的实验研究
- 本文实验研究了多微通道入口处的突缩结构所引起的气体流动压力损失。通过测定压缩空气流经通道入口前后的温度,压力和流量,拟合出了压力损失系数与单微通道内流体Reynolds 数(Re:3100-19000)之间的关系式。与相...
- 宋天一Guangxu YuHuasheng WangJohn W Rose马学虎
- 文献传递
- 滴状冷凝过程液滴的脉动运动规律及其分形分布模型中相邻两代液滴半径比参数
- 本文分析和实验研究了滴状冷凝过程中,液滴的随机运动行为以及液滴分布的分形特征,发现液滴的运动和分布与接触角及接触角滞后有关.并分析得到液滴分形分布模型中相邻两代液滴半径比与滞后接触角的关系式,该式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十分吻...
- 马学虎兰忠周兴东宋天一
- 关键词:滴状冷凝接触角
- 文献传递
- 引入分子团聚理论的蒸汽冷凝物理模型
- 本文将分子团聚理论引入到了蒸汽冷凝传热过程的研究中,构建了发生冷凝核化之前,蒸汽体相中蒸汽分子存在状态的物理模型。根据本文物理模型和分子团聚的基础理论,可建立冷凝壁面附近的蒸汽体相中蒸汽分子团聚体的尺寸分布模型,并进一步...
- 宋天一兰忠马学虎周兴东
- 关键词:蒸汽冷凝传热过程物理模型
- 文献传递
- 冷凝液运动行为强化含有不凝气的蒸汽冷凝过程研究被引量:9
- 2007年
- 基于场协同机制,对强化含有不凝气体的蒸汽冷凝过程的速度场与浓度梯度场协同作用进行了理论分析,提出利用冷凝液动态行为所产生的气液界面效应来强化混合蒸汽冷凝传热特性新思路。为进一步验证界面效应对气相传质扩散过程的影响,在不凝气摩尔含量为10%以内的混合蒸汽层流流动条件下,对冷凝液沿冷凝表面流动的常规膜状冷凝和冷凝液以液滴滴落方式定向脱离表面的两种排液方式下的膜状冷凝、冷凝液脉动的锯齿形滴膜共存冷凝和完全滴状冷凝四种模式下的冷凝传热特性进行了对比实验,比较分析了冷凝液运动行为影响传热特性的实质。实验结果表明,在不需要增加能耗的情况下,利用重力作用下冷凝液的运动行为产生的剪切作用和附加速度场,对气相边界层内的扩散传质过程能够产生协同作用,可以达到传热传质的无源强化效果。
- 周兴东马学虎兰忠宋天一
- 关键词:场协同不凝气强化传热
- 平行多微通道入口突缩压降系数的实验研究
- 2010年
- 本文实验研究了平行多微通道入口处的特殊突缩结构所引起的单相气体流动压力损失。通过测定压缩空气流经通道入口前后的温度、压力和流量,得到了压力损失系数与单个微通道内流体Re数(3100~19000范围内)之间的关系式,与相关文献结果对比发现,现有的基于常规尺寸和微细尺寸的单通道突缩压降系数经验关联式不能正确预测平行多微通道入口突缩压力损失系数随Re数的变化。另外该关联式还能较好地预测饱和水蒸气的单相流动突缩压降系数。
- 宋天一YU Guang-XuWANG Hua-ShengROSE John W马学虎
- 分子自组装膜表面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的研究
- 本文研究了不同工艺处理的十八烷基硫醇自组装膜表面及其上的蒸气冷凝传热过程。表明不同的成膜温度,可以实现膜表面上水蒸气冷凝形态产生从膜状到滴状的过渡.研究了滴膜共存状态下的冷凝传热特性,表明在过渡状冷凝中,固液自由能差依然...
- 马学虎李晓楠兰忠宋天一周兴东
- 关键词:成膜温度冷凝传热传热过程传热系数分子自组装
- 文献传递
-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被引量:5
- 2007年
- 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涂层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处理表面上接触角的增大而增大.从固液界面效应的角度对该现象进行了分析,并解释了其原因.
- 马学虎宋天一兰忠周兴东
- 关键词:强化传热
- 过渡状态冷凝传热模型
- 本文引入沟流级别的概念,来理解过渡状冷凝形态的形成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将过渡状冷凝传热表示为通过滴状区与沟流区上的传热之和,并分别计算其上的热通量.其中滴状区传热模型中,将液滴空间序列构象重构为时间序列构象,并将最大液滴...
- 马学虎兰忠周兴东宋天一
- 关键词:传热模型热通量
- 文献传递
- 滴状冷凝强化含不凝气的蒸气冷凝传热机制被引量:22
- 2007年
- 为了深入考察滴状冷凝强化混合蒸气冷凝传热传质过程的作用机制,在竖直表面上设计了完全滴状(DWC)、没有液滴向下脱落运动的条形分割滴膜共存(DFC)和膜状(FWC)3种冷凝形态的实验表面。对纯蒸气及含不凝气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进行了分析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纯蒸气滴状冷凝与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相近;而对含不凝气的冷凝,滴膜共存表面与膜状冷凝表面的传热特性相近;不凝气摩尔分数分别为0.9%、4.8%时,滴状冷凝较其他两种形态下的冷凝传热系数提高了30%~80%。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混合蒸气冷凝传热阻力主要由气相边界层控制,滴膜共存冷凝并没有使气相的扩散传质过程得到强化,而完全滴状冷凝与设计的滴膜共存冷凝的区别在于后者仅存在小液滴的合并运动而没有大液滴向下脱落和对表面冲刷过程。根据二者实验结果的分析,认为滴状冷凝的大液滴脱落运动是影响气相传质的主要因素,大液滴脱落过程对气相边界层的扰动和剪切作用强化了气液界面传热传质特性。
- 周兴东马学虎兰忠宋天一
- 关键词:滴状冷凝不凝气强化传热
- 分割表面对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特性影响的实验研究
- 本文实验测定了相同操作条件下处理表面1:1分割前后水蒸汽冷凝传热通量与表面过冷度的关系,对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冷凝进行了研究,发现分割表面上滴膜共存时的热通量要比全部为滴状和膜状冷凝表面热通量的平均值大,且其差值随接触角的...
- 马学虎宋天一兰忠周兴东
- 关键词:热通量过冷度强化传热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