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洪涛

作品数:7 被引量:132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湿地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湿地
  • 2篇生态浮岛
  • 2篇生态恢复
  • 2篇生态系统
  • 2篇湿地生态
  • 2篇湿地生态系统
  • 2篇湿地水环境
  • 2篇水环境
  • 2篇人工湿地
  • 1篇有机碳
  • 1篇植物
  • 1篇植株
  • 1篇植株氮
  • 1篇生物链
  • 1篇湿地恢复
  • 1篇湿地植物
  • 1篇水生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储量估算
  • 1篇碳库

机构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作者

  • 7篇宋洪涛
  • 7篇崔丽娟
  • 4篇李胜男
  • 4篇王义飞
  • 4篇赵欣胜
  • 3篇张曼胤
  • 3篇栾军伟
  • 3篇张岩
  • 3篇李伟
  • 2篇马琼芳
  • 1篇郭嘉
  • 1篇高常军
  • 1篇韦玮

传媒

  • 2篇世界林业研究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湿地科学
  • 1篇水生态学杂志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年份

  • 3篇2012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湿地固碳功能与潜力被引量:19
2011年
湿地碳存储过程是湿地源、汇功能转换中的重要环节,也是湿地生态系统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关键所在。结合国内外湿地固碳功能和潜力的研究成果,文中分别对湿地固碳的生态机理、影响因子及量化研究方法进行了综述,在指出现有研究中存在问题和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湿地固碳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前景和发展趋势,对进一步研究全球气候背景下的湿地碳动态具有参考意义。
宋洪涛崔丽娟栾军伟李胜男马琼芳
关键词:湿地固碳潜力有机碳
湿地生物链与湿地恢复研究被引量:5
2011年
湿地生物链是物质与能量在湿地生态系统中传递或流动的渠道。文中从湿地生物链的概念入手,介绍了湿地生物链的结构和类型,分析了湿地生物链断链的原因,并简要阐述了诊断的指标和流程,从结构和功能两方面出发,提出了健康湿地生物链构建的主要方式,包括能量流动功能恢复、物质循环功能恢复、湿地生物链结构的重组以及种间关系的构建等,以期为湿地恢复提供参考依据。
崔丽娟宋洪涛赵欣胜
关键词:湿地恢复生物链
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被引量:20
2011年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了恢复受损的水生态系统,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湿地水环境恢复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生动物净化技术、基于水环境处理的人工浮岛技术和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等。在这些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中,湿地植物对污染物的耐受性和多种生态恢复模式的整合将成为今后湿地恢复研究的焦点;同时应该深入研究湿地水环境恢复的基础理论和技术,探讨其内在的规律和机理,并建设典型湿地水环境恢复示范工程;建立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标准和规范,完善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体系,为该技术在我国的广泛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
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张曼胤王义飞李伟张岩宋洪涛
关键词:湿地水环境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恢复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方法综述被引量:26
2012年
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测算一直是湿地研究领域的难点。目前仅能粗略估算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很难做到精确计算。本文对湿地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碳储量估算方法进行分析,指出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应当充分融合水域和陆域各碳储存库的估算方法。另外,对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碳储量估算精度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总结,认为湿地面积、碳密度以及水体、土壤和沉积物的深度是影响区域尺度碳储量估算精度的主要因素。
崔丽娟马琼芳宋洪涛栾军伟
关键词:湿地
国外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进展被引量:40
2012年
在全球变化背景下,面对湿地生态系统是否能维持其碳汇功能等问题,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讨论: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源与碳汇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湿地碳源与碳汇功能时空格局变异最新研究进展;影响湿地甲烷排放的因素;湿地碳循环过程对全球变暖的响应模式;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模拟。认为当前对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认识的局限性,是导致碳循环成为全球变暖互馈机制中不确定性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当前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特点,提出了中国未来湿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的焦点问题,即如何在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双重影响下,维持中国湿地生态系统现有碳储存库的功能,以及如何提高已退化湿地的固碳功能及潜力。
栾军伟崔丽娟宋洪涛王义飞
关键词:湿地碳源甲烷气候变化
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及研究展望
水环境退化是全球面临的重要问题,为对受损的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进行恢复,促进良性的生态演替,保证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湿地水环境生态恢复技术已成为当前各国关注的焦点。湿地水环境恢复主要有生态拦截技术、湿地植物净化技术、水...
李胜男崔丽娟赵欣胜张曼胤王义飞李伟张岩宋洪涛
关键词:湿地水环境生态浮岛人工湿地生态恢复
文献传递
不同湿地植物土壤氮、磷去除能力比较被引量:24
2012年
湿地植物是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决定湿地降解污染物、发挥净化功能的决定性因素之一。选取黄花鸢尾、睡莲和芦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氮、磷控制试验对植物吸收和去除土壤氮、磷能力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湿地植物的净增生物量差异较大,变化范围在12.81~119.43 g.m-2之间,其中黄花鸢尾净增生物量最大,芦苇最小;3种湿地植物地上部分植株氮、磷吸收率差异明显,对氮、磷的吸收贡献率分别在23.96%~41.86%和2.18%~12.73%之间,其中睡莲的氮、磷吸收贡献率最大;3种湿地植物土壤氮、磷去除率也有明显的差异,分别在12.20%~45.28%和33.3%~52.56%之间,土壤氮的去除率由高到低依次是黄花鸢尾、睡莲、芦苇,土壤磷的去除率依次是黄花鸢尾、芦苇、睡莲,3种湿地植物对土壤磷的去除效果要优于对土壤氮的去除效果。对土壤氮、磷去除率与湿地植物净增生物量、植株氮、磷含量、植物氮、磷吸收率的相关分析表明,湿地植物的净增生物量是决定湿地植物土壤氮、磷净化能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选择利用湿地植物的净化功能时,应优先考虑去除率高的植物种,从通过收割植物去除氮、磷的角度看,植物地上部分植株氮、磷含量越高越有利于通过收割植物去除氮、磷,可以大大提高净化效果,以达到净化的目的。本研究为进一步揭示湿地植物对过剩营养物质的净化机理奠定基础,为湿地生态恢复植物筛选工程提供科学依据,对湿地保护与恢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李胜男崔丽娟宋洪涛张岩高常军郭嘉韦玮赵欣胜张曼胤王义飞李伟
关键词:湿地植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