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病
  • 2篇心肌
  • 2篇冠心病
  • 1篇低分子
  • 1篇低分子量
  • 1篇低分子量肝素
  • 1篇动脉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心肌梗死
  • 1篇心肌缺血
  • 1篇心肌缺血总负...
  • 1篇心内科
  • 1篇心内科患者
  • 1篇心室
  • 1篇心室重构
  • 1篇隐患分析
  • 1篇造影
  • 1篇溶栓
  • 1篇溶栓后
  • 1篇瑞舒伐他汀

机构

  • 5篇潍坊市益都中...

作者

  • 5篇宋玮
  • 4篇赵丕田
  • 3篇苏曼侠
  • 2篇李红梅
  • 2篇刘爱国
  • 2篇王洪梅
  • 1篇孙彬
  • 1篇安颖
  • 1篇刘军
  • 1篇付喜文
  • 1篇刘志刚

传媒

  • 1篇山东医药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年份

  • 1篇2015
  • 4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研究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2月-2011年6月入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治疗的70例左心室射血分数≤40%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采用常规治疗:硝酸酯类强心甙、利尿剂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β-受体阻滞剂,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10mg/d,6个月后,观察心率、血压、心功能等相关指数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后心电图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心率和血压显著降低(P<0.05);治疗组左心室的射血分数、治疗组左心室舒张末容量指数、左心室收缩末容量指数、左室重量指数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变化不明显。结论瑞舒伐他汀能显著改善冠心病,改善左心室重构,改善心功能。
苏曼侠赵丕田刘军宋玮王洪梅
关键词:瑞舒伐他汀冠心病左心室重构
冠脉造影精确定位介入治疗Ⅳa或Ⅳb型分叉病变的临床疗效
2012年
为探讨Ⅳa或Ⅳb型分叉病变简单、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法,我们采用开口精确定位、不用保护性导丝及球囊而释放支架治疗该病变患者12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赵丕田刘志刚苏曼侠李红梅刘爱国安颖宋玮
关键词:分叉病变临床疗效冠脉造影
内科住院患者安全隐患分析及护理对策被引量:1
2012年
心内科患者病情复杂多变、猝死率高,安全隐患较多,管理难度大,是医院风险管理的高危人群。2009年10月-2011年12月,我们分析2982例心内科住院患者的安全隐患,探讨避免和减少安全隐患的对策,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现报告如下。
宋玮李红梅
关键词:安全隐患分析内科住院患者护理对策心内科患者高危人群
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总负荷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与心肌缺血负荷的关系,以研究心肌缺血负荷对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1年3月—2013年3月于我院进行冠状动脉造影以及动态心电图检查的病人104例,对于冠脉造影异常的72例病人进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查,利用动态心电图方法对72例病人的24 h心肌缺血负荷值、24 h心肌缺血总时间以及24 h心肌缺血发作次数进行评估和计算,并评价其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关系。结果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不断加重,病人的心肌缺血负荷、心肌缺血总时间以及心肌缺血的发作次数均明显增加。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时,病人的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缺血次数有所增加,但是只有3支病变时心肌缺血总负荷值才明显增加。结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较重时往往病人的心肌缺血总负荷会增高,并且常提示多支病变,如果心肌负荷呈现明显增加的趋势,则有可能是冠心病病人的病情加重,且病变的范围较广。将心肌缺血总负荷应用于临床上判断冠心病病人的病情预后有很好的参考价值。
刘爱国付喜文宋玮赵丕田
关键词:冠心病冠状动脉狭窄心肌缺血总负荷
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量肝素三联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溶栓后效果观察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量肝素三联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溶栓后并发症情况。方法82例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1例,观察组采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与低分子量肝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完全性自发性ST段回落(STR)率为63.4%(26/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5%(17/41)(P〈0.05)。观察组的心绞痛发作和死亡、再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的联合终点发生率分别为7.3%(3/41)和4.9%(2/41),均低于对照组的26.8%(11/41)和29.3%(12/4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发生率为7.3%(3/41),对照组为9.8%(4/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量肝素三联治疗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苏曼侠宋玮赵丕田王洪梅孙彬
关键词:心肌梗死阿司匹林氯吡格雷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