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宋玮

作品数:8 被引量:29H指数:4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急性
  • 3篇梗死
  • 2篇重症
  • 2篇危重
  • 2篇危重症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1篇动脉
  • 1篇动态过程
  • 1篇血性
  • 1篇盐水
  • 1篇遗传性
  • 1篇遗传性脑动脉...
  • 1篇疑似
  • 1篇应激反应
  • 1篇神经保护
  • 1篇神经危重症
  • 1篇生理盐
  • 1篇生理盐水
  • 1篇鼠脑

机构

  • 8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江门市中心医...

作者

  • 8篇宋玮
  • 4篇潘速跃
  • 3篇冀雅彬
  • 3篇吴永明
  • 2篇尹恝
  • 2篇周亮
  • 2篇蒋海山
  • 2篇王群
  • 2篇姬仲
  • 2篇谢作善
  • 2篇李伟
  • 2篇胡亚芳
  • 1篇彭郁
  • 1篇王遥
  • 1篇吕博文
  • 1篇汪鸿浩
  • 1篇郑卉
  • 1篇张奇山
  • 1篇袁超
  • 1篇吴齐恒

传媒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国际脑血管病...
  • 1篇解放军医学院...
  • 1篇中华危重病急...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颈内动脉局部灌注冷生理盐水对大鼠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诱导的选择性脑部低温对大鼠的安全性以及对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正常灌注组、梗死组、局部低温组、局部常温组、静脉低温组。灌注前后监测脑温、肛温以及各生理指标。再灌注24、48 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再灌注48 h后检测脑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结果:颈内动脉灌注15℃生理盐水可使脑温在10 min时到达33~34℃,停止灌注60 min后回升至灌注前水平。正常大鼠局部灌注冷生理盐水后神经行为学及组织学未见明显异常,脑含水量与假手术组无显著差异(P>0.05)。灌注前后各个时间点生理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局部低温组其梗死体积、脑含水量、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著低于梗死组(P<0.05)。而局部常温组及静脉低温组各指标与梗死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内动脉灌注冷生理盐水是一种高效、安全的选择性低温方法,可以显著减少急性脑梗死的梗死体积及脑含水量,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宋玮吴永明姬仲冀雅彬潘速跃
关键词:脑梗死局部灌注神经保护
83例疑似颅内感染病例脑脊液微生物DNA的下一代测序分析
目的 与方法:用下一代测序技术(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对疑似颅内感染患者脑脊液样本中微生物DNA 序列进行分析,通过与数据库中已有微生物的核酸序列进行比对,鉴定样本中存在的可疑致...
王胜男蒋海山彭郁宋玮汪鸿浩林镇洲吴永明王群谢惠芳陈金玉郑卉方雅秀谢作善李伟李璇陈映丽陈霞潘速跃胡亚芳
关键词:颅内感染下一代测序
61例神经遗传病基因诊断体会
目的对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门诊及住院的疑似神经遗传病患者的DNA进行分析,以明确诊断。方法纳入病例:排除外伤、卒中、感染、中毒等非遗传因素,完善各项生化及影像学辅助检查,提出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根据临床诊断及鉴别诊断...
胡亚芳蒋海山管玉清王群刘晓加周晓朱佳佳王冬梅袁超王瑶张奇山宋玮冀雅彬周亮谢作善李伟潘速跃
文献传递
肠内营养对神经危重症患者肠道微生态影响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21年
肠道微生态系统是由肠道菌群及其所寄居的肠道环境所组成。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系统存在严重紊乱,表现为菌群多样性下降、有害菌属及肠屏障破坏增加。适宜的肠内营养可维持肠屏障稳定,调节肠道免疫功能,抑制肠道炎症,还可调节特定肠道菌群及肠道功能,对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减少患者临床并发症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是神经危重症患者治疗的新靶点。本文概述了神经危重症患者的肠道微生态变化及目前肠内营养指南推荐的治疗方案,将肠内营养及不同添加剂对肠道菌群、肠道功能影响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田小霖宋玮夏耿红谭楚红尹恝
关键词:神经危重症肠内营养肠道微生态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NOTCH3基因位点及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的NOTCH3基因表达、临床表现和磁共振特点。方法 2009-2016年中国金域检测中心对831例中国大陆临床可疑CADASIL者进行基因学分析并得出结果,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及南方医科大学附属新会医院在其中的NOTCH3基因阳性患者中选取21例CADASIL作为CADASIL组。另将32例CADASIL评分量表>14分且NOTCH3基因阴性的患者列为相似CADASIL(CADASIL-like)组。对两组的临床特点及磁共振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831例检查者中,NOTCH3基因阳性的患者共275例,共有71个位点突变,其中4号外显子有100例,11号外显子有97例。NOTCH3基因11号外显子p.(Arg544Cys)是国内的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变异率为23.27%。脑白质高信号是CADASIL影像学常见表现,两组几乎所有的患者都表现出明显的脑白质病变,而且多表现为双边和对称性,CADASIL组阳性率为95.2%,CADASIL-like组阳性率为100%。磁共振成像结果发现两组外囊白质病变比例均较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1.4%vs 71.9%,P>0.05),而颞极受累比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9%vs 12.5%,P<0.05)。在多发性腔梗的发生率上,CADASIL组(95.2%)与CADASIL-like组(90.6%)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DASIL组磁共振SWI像微出血的阳性率为76.2%(16/21),与CADASIL-like组的阳性率46.9%(15/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组突变的NOTCH3基因主要集中在4号和11号外显子,11号外显子p.R544C是最常见的突变位点。广泛对称、双边分布的脑室旁和深部白质病变在CADASIL病变中常见,颞极的改变是CADASIL的特征,SWI像发现脑微出血可作为CADASIL的特征表现。
文周周亮吕博文莫桂玲宋玮钟建新
关键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NOTCH3基因脑白质变性微出血
应激反应与神经内分泌障碍:危重症患者的内分泌变化是动态过程
危重症患者内分泌改变*危重症是最严重的机体应激*下丘脑-垂体-靶腺轴、交感肾上腺髓质激活*神经内分泌轴异常在NICU容易被忽略*危重症患者内分泌紊乱程度与患者预后相关认识危重症患者内分泌紊乱有重要意义下丘脑-垂体-靶腺轴...
宋玮
不同低温诱导方式对大鼠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比较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比较冰帽、全身低温及颈内动脉冷盐水灌注(ICSI)对于大鼠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为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时不同低温方式的选择和ICSI的深入研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250~300 g 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冰帽组、全身低温组和ICSI组,用线栓法复制大脑中动脉栓塞2 h模型,各低温方式的目标温度为33~34℃维持20 min。再灌48 h后,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取脑行2,3,5-氯化三苯四氮唑染色;干湿重法检测脑含水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浓度。结果各低温方式均能降低大鼠梗死体积,其中冰帽能使梗死体积减小27.4%(P〈0.05),而全身低温和ICSI能使梗死体积减小47.6%和61.6%(P〈0.01)。全身低温组和ICSI组的脑含水量低于模型组(P〈0.05);冰帽组的含水量低于模型组,但并无统计学意义。各低温组中,仅有ICSI组的神经行为学评分与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学方面,ICSI组的NSE和S100β的浓度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全身低温组和冰帽组中各指标与模型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CSI对于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效果要优于冰帽和全身低温,而全身低温比冰帽有更好的疗效。
冀雅彬吴永明姬仲宋玮徐隋意王遥潘速跃
关键词:冰帽全身低温脑梗死脑水肿
伴活动性癌症的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转归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总结和分析伴活动性癌症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探讨患者转归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伴活动性癌症AIS患者。在发病后90 d使用改良Rankin量表进行转归评价,分为转归良好组(0~2分)与转归不良组(>2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影像学表现。通过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活动性癌症合并AIS患者临床转归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46例活动性癌症合并AIS患者,其中37例(80.4%)存在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多数患者表现为多发性脑梗死(63.0%,29/46),最常见的卒中病因学分型为隐源性卒中(45.7%,21/46),最常见的病灶分布模式为双侧前循环+后循环(47.8%,22/46)。14例(30.4%)转归良好,32例(69.6%)转归不良。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D-二聚体[优势比(odds ratio,OR)3.191,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93~9.313;P=0.021]以及双侧前循环+后循环脑梗死(OR 10.001,95%CI 1.224~81.718;P=0.032)与伴活动性癌症AIS患者转归不良存在独立相关性,而高血红蛋白(OR 0.916,95%CI 0.854~0.982;P=0.015)与转归良好存在独立相关性。结论伴活动性癌症的AIS病因以隐源性多见,影像学以多病灶和双侧前循环+后循环受累为特点。D-二聚体较高以及双侧前循环+后循环梗死是伴活动性癌症AIS患者转归不良的危险因素,而高血红蛋白是转归良好的保护因素。
宋玮吴齐恒尹恝
关键词:卒中脑缺血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