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永仙
- 作品数:48 被引量:45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青年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 傣族创世史诗中的印度神话元素——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中心
- 2022年
- 文章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例,从三个角度阐述我国傣族创世叙事中所具有的印度神话元素:一是介绍傣族创世叙事中的大量梵语、巴利语借词,包括专有名词、神祇名、度量衡和数字等元素;二是通过分析史诗中英叭、帕雅英诸神的神格及其叙事,探讨其与印度神祇之间的关联;三是阐述傣族创世叙事在何种程度上吸收印度神话中的多层宇宙观、以须弥山为中心的世界结构以及火水风“三劫”等叙事元素,进而形成世界毁灭又重生的循环时间观。以《巴塔麻嘎捧尚罗》为样本进行剖析可以检视傣族文化的多元文化形态,并为南传佛教如何涵化傣族文化提供一个研究案例。
- 屈永仙
- 关键词:傣族创世史诗印度神话宇宙观
- 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区域性文学现象——以南传佛教文化带中的民族文学为例被引量:2
- 2022年
- 我国南方民族中信仰南传佛教的有傣族、布朗族、德昂族、佤族和阿昌族,他们聚居的区域以西双版纳、德宏、孟连为轴向周边辐射连成一个云南境内狭长的南传佛教文化带。他们使用傣文书写的佛经,具有与傣族相似的南传佛教习俗传统。傣族的贝叶经流入到周边民族地区进而影响了他们的文学,同时傣族也吸收了这些民族文化中的养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区域性贝叶文学现象。通过比较傣族史诗《创世纪》与德昂族史诗《达古达楞格莱标》,布朗族叙事诗《朗三飘》与傣族的《三尾螺》《三时香》等篇目,可以发现这些史诗、叙事诗有着内容重合的地方,具有相似的“佛经叙事+本土叙事”结构,共享着许多相同的故事范型。这种区域性的文学现象反映了傣族与周边民族长期的族际交往和文化交融的历史和现状。
- 屈永仙
- 关键词:南方民族文化交融口头传统贝叶经
- 《故事形态学》视角下的傣族“阿銮故事”被引量:1
- 2016年
- "阿銮故事"是以德宏为核心流传地域的傣族民间故事。本文基于对普洛普著的《神奇故事的历史根源》与《故事形态学》的认识,并以搜集到的傣族口头故事为分析案例,来探讨傣族特有的"阿銮故事"的文类、母题群及其功能项。
- 屈永仙
- 关键词:文类母题
- 傣族仪式祝词及其程式
- 2019年
- 傣族民间有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及其相关的诗歌,仪式祝词就是典型的口头传统。然而,长期以来仪式祝词并没有像叙事诗、史诗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至今较少有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从“口头程式理论”角度来考察仪式祝词的内容和特点,有助于发现傣族诗歌中的“程式”,并理解历代歌手和诗人应用这些“大词”创作长篇叙事诗、史诗的过程。将傣族口头传统与新近理论进行有机的结合,从而推进傣族诗歌的研究。
- 屈永仙
- 关键词:口头传统祝词韵律
- 傣族英雄史诗之“阿銮叙事”:范畴、母题链和叙事结构
- 2024年
- 阿銮叙事多达数百篇,是傣族史诗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阿銮”并非指代某一特定人物,而是佛祖成佛之前共550次化身的泛称。这些化身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化身为动植物的阿銮,化身为半人半神的阿銮,以及化身为人类的阿銮,呈现出不断进阶的状态。尽管各篇阿銮叙事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但它们共享许多相似的母题,形成了逻辑上的母题链。不仅如此,通过对三篇阿銮故事的分析,发现它们有着高度相似的叙事结构。从阿銮的身份类型、母题链和叙事结构三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到阿銮叙事与世界各民族的英雄叙事传统存在共通之处。
- 屈永仙
- 关键词:史诗母题口头传统
- 论傣族诗歌传承的困境与机遇被引量:1
- 2015年
- 历代傣族歌手或诗人不断地口头创作、抄写和记录了大量的诗篇,为后人留下了浩瀚的手抄本。这些抄本含有傣族历史、神话、传说等文化遗产。如今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这些手抄本形式多样,保存环境也较差,能够阅读的人剧减以及传承人的"老龄化"等问题。
- 屈永仙
- 关键词:手抄本传承
- 从民间英雄故事谈傣族与壮侗民族的同源文化被引量:1
- 2017年
- 虽然傣族几百年来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在宗教和民俗各领域都与侗族、壮族等侗台语族民族形成了较大的区别,但是他们都流传着许多相似的民间英雄人物传说或故事。文章基于云南省德宏傣族地区的田野资料,介绍了当地流传的英雄故事"布岗朗并",其故事情节几乎与侗族的"吴勉传说"如出一辙,与壮族的"莫一大王"也极为相似。民间故事的对比分析,反映了傣族与壮侗民族共同传承的百越文化底蕴。
- 屈永仙
- 关键词:英雄故事侗台语族莫一大王百越文化
- 傣族神话叙事与佛教艺术--以佛寺经画与剪纸为例被引量:2
- 2020年
- 傣族佛寺内有许多经画,主题有佛祖史记、佛经故事、民间神话故事、民众生产生活景象等等;也有各种剪纸、佛幡,是民众礼佛活动中的赕品,是功德善举的方式。无论是经画还是剪纸、佛幡,它们都是南传佛教的符号,是以视觉形象阐释神话叙事的载体。傣族佛寺艺术的创作者来自普通百姓,作品记录了民众的生产生活和传统习俗,蕴藏着本土文化和信仰。这些佛教艺术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如教化普罗大众、美化环境、传播大众审美以及传承多元文化等等。
- 屈永仙
- 关键词:神话叙事佛教艺术壁画剪纸
- 麽经与贝叶经:壮族《布洛陀经诗》与傣族《巴塔麻嘎捧尚罗》比较研究
- 2021年
- 壮族与傣族分别创造和流传着创世史诗,以《布洛陀经诗》和《巴塔麻嘎捧尚罗》为代表,内容包括开天辟地,人类与万物的起源,文化英雄创造生产工具等等。壮、傣同属侗台语族民族,也都是稻作民族,但是分别受到不同的异文化影响,前者受到中原儒释道文化的熏陶,后者受到贝叶文化的浸染。因此,两部创世史诗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具有不同的叙事结构。同时,两部史诗之间又有许多相似的母题,反映了壮、傣民族共同的稻作文化底蕴。《布洛陀经诗》是麽经,《巴塔麻嘎捧尚罗》是贝叶经,前者主要通过布麽的仪式演述得以传承,布洛陀经诗的演述是壮族麽文化的神圣叙事;后者的演述则属于言语的表演,演述者与听众之间互动交流,从而完成史诗的传承。
- 屈永仙
- 关键词:创世史诗
- 试论傣族叙事诗的创编被引量:3
- 2018年
- 德宏傣族有一类手抄本称为《令冉》,主要用来记录某个村落仪式的背景和过程。创作者书面创作出《令冉》,其行文完全遵守傣族的诗歌传统。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民间人士创编《令冉》的过程,从而试图解答傣族先民如何创作出几百部长篇叙事诗的。
- 屈永仙
- 关键词:叙事诗口头传统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