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红红

作品数:9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美术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合作作者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 2篇艺术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3篇图像
  • 3篇佛教
  • 3篇藏传
  • 2篇图像研究
  • 2篇藏传佛教
  • 1篇度母
  • 1篇艺术
  • 1篇榆林窟
  • 1篇元代
  • 1篇造像
  • 1篇图案
  • 1篇西藏考古
  • 1篇灵验
  • 1篇曼荼罗
  • 1篇金铜造像
  • 1篇考古
  • 1篇考释
  • 1篇吉祥
  • 1篇吉祥符号
  • 1篇古印

机构

  • 5篇四川美术学院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伦敦大学

作者

  • 9篇常红红
  • 1篇韦陀

传媒

  • 2篇西夏学
  • 1篇装饰
  • 1篇故宫博物院院...
  • 1篇敦煌研究
  • 1篇藏学学刊
  • 1篇丝绸之路研究...
  • 1篇艺术设计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五窟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东千佛洞第五窟及其壁画,东千佛洞位于甘肃省瓜州县桥子乡南35公里峡谷河床两岸,属敦煌周边石窟群之一。该石窟始建于西夏时期,窟室绘满精美壁画,不但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也是研究西夏社会、宗教文化及西...
常红红
关键词:藏传佛教艺术
文献传递
敦煌西夏、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图像研究
2022年
敦煌石窟群中的东千佛洞及榆林窟中,遗存三铺西夏至元代的救八难度母壁画,这些壁画与藏传佛教在河西的传播有密切关系。本文通过比较不同的藏文成就法,认为东千佛洞第二窟西夏救八难度母壁画,乃依据东印度阿底峡所传承的《圣度母救八难成就法》而绘,其图像则遵循了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救八难度母图像模式。东千佛洞第五窟及榆林窟第四窟中的救八难度母壁画,则具有复合性特点,体现了西夏晚期至元代,救八难度母信仰及图像在河西地区的发展与变迁。
常红红
关键词:榆林窟藏传佛教
武威博物馆藏喜金刚与大黑天金铜造像考被引量:3
2011年
论文通过对武威博物馆藏的喜金刚与大黑天金铜造像特征及其背景的分析,并对照敦煌第465窟及相关造像义理与风格,否定了这组塑像制作于明代说,其制作之地极可能是在13世纪中期的西藏,并证实了它们在汉藏关系史上的重要意义:武威塑像似乎与萨迦班智达和八思巴有着密切关系,萨班极有可能在举行喜金刚坛城仪轨时使用过这组金铜佛像。
韦陀常红红
关键词:汉藏关系
东千佛洞第二窟十一面救八难观音图像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本文讨论了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南壁东侧之壁画。首先,依据印藏佛教艺术的脉络,将具有波罗(Pla)风格的主尊定名为《宝源百法》(■)与《纳塘百法》(■)中收录的十一面救八难观音。在此基础上,结合11-13世纪西藏遗存的相关造像实物,考证西夏十一面救八难观音的图像来源,以及与藏传佛教噶当派的渊源。结合西夏图像遗例,进一步探讨该观音与六字真言的关系,以及与西夏尊胜佛母图像的搭配等问题,考证该观音图像在西夏文化脉络中的宗教内涵。
常红红
西夏玄奘取经图像之研究——以东千佛洞第2窟图像为中心
2020年
在敦煌石窟群及周边石窟中,遗存有至少6幅西夏时代的玄奘取经图。1这些图像并非单独绘制,而是绝大多数画在观音壁画中,尤其与水月观音关系更为密切。本文将以东千佛洞第2窟(以下简称"东2窟")玄奘取经图像为中心,结合水月观音及整体窟室内容,对西夏玄奘取经图像进行考证。本文以下讨论将集中在三个重点:一是考证东2窟玄奘取经图像的来源及宗教意涵;二是分析西夏取经图像的兴盛,所反映的西夏人将玄奘取经图像视为佛经灵验记,以佐证在道场法事中使用的经典为观音亲传给玄奘的真经。
常红红
吉祥结图案的来源与演变考释被引量:1
2021年
本文从广泛运用于现代设计中的吉祥结入手,通过对古代印度、中国西藏及汉地遗存的吉祥节的观察,比较这些图像之间的相似与相异处,从而提出吉祥结与古印度文化的渊源,并重新检讨吉祥结的起源、发展及演变的历程。本文将提出以下几点主要看法:一、吉祥结起源于古印度的吉祥符号;二、吉祥结在西藏发展出不同的形式,并对河西及中原地区产生深刻影响;三、在汉藏文化交流中,吉祥结逐渐与汉民族的吉祥文化传统融合,并在清代完成定型化;四、在汉地定型化的吉祥结反过来对藏地吉祥结产生深入影响。
常红红
关键词:吉祥符号古印度藏传佛教
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被引量:1
2012年
2012年10月21日至25日,由首都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中国藏学研究中心西藏文化博物馆、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维也纳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五届西藏考古与艺术国际学术讨论会"在北京顺义宾馆召开。首都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林蓉蓉、故宫博物院副院长宋纪蓉、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科研办公室主任周炜、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乌云毕力格、维也纳大学艺术史系克林伯格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为大会致辞。该项会议每三年举办一届,历经四届的国际会议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本届研讨会共发表论文77篇,主要来自国内外高校和相关文博单位,中国学者(含港台地区)有54篇;国外学者有23篇,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奥地利、英国、法国、瑞士、意大利、日本、俄罗斯等国家,涵盖史前与吐蕃考古、敦煌晚期(吐蕃占领、晚唐五代、西夏时期)洞窟、卫藏、藏西及外来佛教艺术、汉藏佛教艺术、科技鉴定与壁画修复、图像与文献,以及对西藏考古先驱意大利图齐(Giuseppe Tucci)教授的学术史回顾等方面,有新材料的公布、也有对旧议题提出的新见解。
常红红
关键词:考古艺术
东千佛洞第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及相关问题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本文讨论了甘肃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东壁南侧之壁画,依据西藏《大藏经》中收录的《真实名成就法》,将此铺具有东印度波罗风格(Pāla)的壁画定名为"真实名文殊曼荼罗"。通过比较不同的西藏译本,本文认为东二窟"真实名文殊曼荼罗"壁画与西藏萨迦派的译师巴哩所传译本最为吻合,西夏此类图像可能是由西藏萨迦派僧人在西夏弘法时传入。本文还探讨了西夏流行的另一种真实名文殊图像,指出此种真实名文殊乃是《文殊真实名经》的人格化形象,并进一步讨论了西夏时代的真实名文殊信仰。
常红红
论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施宝度母图像源流及相关问题被引量:8
2014年
本文讨论了瓜州东千佛洞第二窟中心柱南北侧两铺对称的壁画。首先,依据印藏佛教艺术的脉络,将具有波罗(Pāla)风格、过去被判定为男尊的主尊重订为《纳塘百法》(sNar thang brgya rtsa)与《宝源百法》(Rin‘byung brgya rtsa)中所收的施宝度母。在此基础上,作者"重新发现"西夏文化圈共有4件施宝度母或观音作品,但几无西藏本土所作。在梳理施宝观音与度母在印度、尼泊尔的脉络后,提出成对出现的两铺度母"甘露施饿鬼"和"七宝施贫儿"的情节,乃是唐代密教千手观音信仰在8-13世纪的产物,作者由此考证了此组像所据经典及宗教内涵。
常红红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