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会龙

作品数:35 被引量:243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经济管理哲学宗教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4篇政治法律
  • 5篇经济管理
  • 4篇哲学宗教
  • 3篇社会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20篇民族
  • 10篇政治
  • 10篇政治整合
  • 9篇族际政治
  • 9篇族际政治整合
  • 7篇民族国家
  • 5篇中华民族
  • 3篇社会
  • 3篇省管县
  • 3篇凝聚力
  • 3篇民族理论
  • 3篇共同体
  • 2篇多民族
  • 2篇多民族国家
  • 2篇中华民族凝聚...
  • 2篇中华文明
  • 2篇外交
  • 2篇文明
  • 2篇文明国家
  • 2篇民族工作

机构

  • 32篇云南大学
  • 4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南洋学院
  • 1篇同济大学

作者

  • 33篇张会龙
  • 2篇赵孟清
  • 2篇朱碧波
  • 2篇冯育林
  • 1篇史世奎
  • 1篇杨天强
  • 1篇杨海蛟
  • 1篇任强
  • 1篇郭廷廷
  • 1篇钟贵峰
  • 1篇袁宏伟

传媒

  • 7篇云南行政学院...
  • 5篇思想战线
  • 3篇探索
  • 2篇政治学研究
  • 2篇东方论坛—青...
  • 2篇湖北行政学院...
  • 1篇广西民族研究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云南师范大学...
  • 1篇经济问题探索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前沿
  • 1篇学习月刊
  • 1篇云南民族大学...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西南民族大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7
  • 2篇2016
  • 6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8
  • 1篇2006
3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华国家范式:民族国家理论的省思与突破被引量:36
2021年
民族国家是欧洲中世纪晚期出现并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普遍形成的一种国家范式。民族国家强调民族与国家的互构,追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种语言"。民族国家唯美的政治理想常常遭遇"历史是否合法""现实是否可能""理论是否普世"的多重叩问。民族国家理论是植根于西方本土的知识产出。它难以阐释中华现代国家的精魂气象,也不适宜作为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一体化表述。中国国家范式的精准表述必须立足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未曾断续",全景式反思"中华文明""国家形式"之间的内在关联。事实上,正是"中华文明""国家形式"的互构,才造就了历史悠久巍巍屹立的中华文明国家。文明国家而不是民族国家才是对古今中国国家范式的深刻揭示。现代中国正是在"协和万邦""天下大同"等理念的浸润之下,才能以远超民族国家的精神气度,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倡议和天下想象。
张会龙朱碧波
关键词:民族国家中华文明文明国家
试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几个着力点被引量:15
2016年
在当代中国实现民族国家崛起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感召下,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俨然已成为一项重大的政治社会工程,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但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并非完全是一项直线性进程的实践工程,必然会受制于国内民族关系走向和国家政治—社会结构特征的影响,以及境内外民族分裂势力的阻遏。缘此,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必须慎中取进,以规避各种不利因素。沿着这样的思路,文章从历史叙事、理论建构、社会共识、上下联动等多个维度论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中的若干重要问题,以期对中华民族的一体化进程有所助益。
张会龙冯育林
关键词:历史叙事民族理论社会共识
论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建设:基本概念、国际经验与建设构想被引量:98
2015年
为积极促进新疆境内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有效应对分裂势力和恐怖分子的威胁,提升各民族共同维护新疆稳定的安全意识,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的崭新理念。本文从"社区"定义入手,采用民族政治学的分析视角,界定了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社区的基本概念,并在对美国、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混合型民族社区建设经验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在我国开展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基本构想。
张会龙
十八大以来我国民族理论创新发展的动力、内容与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品格和生命线。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及其中国化成果为依托,深刻反思世界范围内民族关系新形势,理性审视中国民族问题新变化,充分吸取理论界的新成果,积极推进我国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重点内容涵盖道路坚持、固本之策、目标期待、实现路径、发展模式五个方面。这些创新发展体现出顶层设计与具体路径的结合、传承原则与创新理念的结合、政府决策与学界成果的结合三个鲜明的时代特点。民族理论的创新发展必将对中国现实条件下族际关系的治理产生指导性作用,对其他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的解决提供示范性作用,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继续中国化产生发展性作用。
张会龙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毛泽东民族理论论纲:历史演进、思想体系和实践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毛泽东思想中包含着丰富的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普遍原理与中国民族问题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理论基础,创造性地发挥、形成的极富中国特色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毛泽东民族理论具有科学的立场、严密的体系、精辟的观点、实践的价值,不仅对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民族工作的实践发挥了根本性的指导功能,而且在新世纪、新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杨海蛟张会龙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民族问题民族工作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及相互关系被引量:2
2022年
中华民族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后文简称“两个共同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理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实践中国共产党执政精神的基础上,为解决民族治理和全球治理问题而提出的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治理理念。“两个共同体”是中国智慧与世界思维、经验基础与理论升华、相互依存与双向互动的内在关系;“两个共同体”的构建和铸牢对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发展、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难题、中国梦与世界梦共筑等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价值意蕴。
张会龙刘慧媛
对转型时期中国边疆社会问题的再认识被引量:1
2017年
古往今来,中国经历了若干次大的国家和社会转型。其中,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无疑深刻而全面地改造着我国的经济模式、国家走向、制度调整、机制重构诸方面。陆地边疆是现代主权国家的疆域的边缘性部分,与国家的中心地带既有同质性,也有差异性。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带来的多领域、深层次的变化,也对我国的陆地边疆社会问题的生成与治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致使我们在边疆社会问题概念、特征、影响等三个方面都必须加以重新的审视,以适应变化了的实际状况,主动地调整既有的边疆社会问题固有观念、治理思维和治理模式。当前,我国陆地边疆社会问题存在客观存在与主观建构的统一、传统形态与新型形态的交织、国内因素与外部因素的结合等三个显著特征,并可能对中国的国家崛起、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以及中国周边的地缘政治变迁造成多重影响。对此,必须有清晰的认识和准确的判断,惟其如此,才能对党和国家的边疆治理尤其是边疆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形成积极的指导性作用。
张会龙黄凡
关键词:边疆治理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族际政治整合功能的挑战及其应对被引量:1
2016年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就是它在维护国家统一和稳定,加强中华民族一体化建设中应该承担和发挥的作用。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功能体系中极为重要,也得到了较好的发挥和释放。随着我国族际关系中新型民族问题的日益增多及治理难度增大,亟须党和国家主动抬升族际政治整合功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功能体系中的位次,以适应国家崛起、中华民族再度复兴的战略需要,应对民族分裂形势加剧、暴力恐怖事件频发、民族意识与国家意识的非均衡发展、中华民族虚化的严峻挑战。为此,应从转变导向、更新理论、创新机制、提升能力等四个方面加以应对。
张会龙
关键词:民族区域自治族际政治整合
论我国民族互嵌格局的历史流变与当代建构被引量:37
2015年
我国各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流变中,经过自在成长和理性自觉的双重建构,初步形成了民族相互嵌入式的分布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活力的充分释放,我国各个民族进入跨区域大流动的活跃时期,民族互嵌格局进一步向纵深推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也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生机与时代气象。然而,在我国各个民族大迁徙大流动的过程中,数目庞大的民族流动人员面临生存空间的位移和文化图式的切换,难以避免地产生传统社会网络的断裂、生存边缘的忧惧和社会心理的疏离等诸多问题。当代民族互嵌格局的纵深发展,决定了我国政府必须调适民族事务的治理逻辑,应该不断推动民族流动人员的社会经济融入和文化心理融合,培养他们养成理性而稳定的异域认同与他者认同。
张会龙
关键词:社会融合
社会转型期的边疆社会问题及其内生逻辑
2020年
改革开放以来,边疆地区开启了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切换之旅,边疆地区的人民群众无可避免地面临社会转型之痛:体制转轨带来的贫富差距的扩大、分配正义的缺失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阻碍边疆地区的发展,而现代文明与边疆地区传统文明的对冲使得边疆社会陷入了更深层次的结构性紧张;加之我国边疆地区未能建构起制度化的社会压力释放机制,边疆社会紧张直接催生一系列社会失范现象,社会转型由此成为边疆社会问题产生的内生逻辑。边疆社会问题的“边疆”属性凸显需要进一步探寻适合边疆的治理方式,根据边疆社会问题产生的内生逻辑,构建一整套适合中国边疆的功能性制度,缓解边疆社会结构的紧张,最终实现边疆治理的善治。
张会龙李宇洋
关键词:边疆社会风险社会社会失范边疆治理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