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兴
- 作品数:5 被引量:1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30例动脉调转术患儿手术方法及结果分析
- 目的:总结动脉调转手术手术方法及结果分析.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10月230例行动脉调转手术,男172例,女58例.年龄3d~11岁;体重2.1~25 kg.其中简单大动脉转位75例,复杂大动脉转位10...
- 张兴
- 瘢痕心肌对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瘢痕心肌对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连续纳入本院成人外科中心2010年4月至2013年4月期间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134例,术前行延迟钆强化心脏MRI(LGE-CMR)检查,用国际通用的17节段分析法评估患者的瘢痕心肌以及心室功能。对所有患者进行门诊或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症状改善、心功能恢复以及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最终128例患者纳入分析。CABG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有27例(心血管事件组),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101例(无心血管事件组)。对影响心血管事件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分析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运动不良节段数、室壁运动评分、受累心肌节段数、瘢痕心肌节段数、延迟钆强化(LGE)总评分、NYHA心功能分级均是影响患者CABG后发生心血管事件的危险因素(P均<0.001)。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瘢痕心肌节段数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2.372,95%CI:1.312~4.288,P=0.004)。ROC曲线分析显示,瘢痕心肌节段≥6个时,患者更易发生心血管事件,瘢痕心肌节段≥6个预测心血管事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4.1%和95.0%(AUC=0.926,P<0.001)。平均随访(103.5±11.8)个月,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显示,所有患者CABG后累积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为78.9%。瘢痕心肌节段数<6个的患者的累积无心血管事件生存率明显高于瘢痕心肌节段数≥6个的患者(95.1%vs.12.0%,P<0.001)。结论:对于心功能不全的心肌梗死患者,基于LGE-CMR的瘢痕心肌节段数是CABG后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 杨滔袁昕陆敏杰李宝童张兴杨研赵世华孙寒松
- 关键词:心功能不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 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继发主动脉瓣下隧道样狭窄的外科治疗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总结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CHD)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隧道样狭窄的形成原因,评价手术疗效,以期改善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CHD术后出现主动脉瓣下隧道样狭窄并需手术治疗的25例患者临床资料,男17例,女8例。矫治CHD时的年龄1个月~42岁,中位年龄1岁;矫治左心室流出道狭窄时年龄2岁10个月~48岁,中位年龄5岁8个月。疾病病种包括右心室双出口、室间隔缺损、部分性房室间隔缺损等。矫治手术类型有:改良Konno手术,经典Konno手术,纤维肌性隆起的切除手术,圆锥间隔的切除以及心室内板障的拆除和心室内隧道的重建。结果矫治术前中位主动脉跨瓣压差81mmHg(43-159mmHg)(1mmHg=0.133kPa),矫治术后中位主动脉跨瓣压差8.2mmHg(4.0-46.2mmHg),无住院死亡患者,术前有症状患者,术后症状均消失。2例患者术后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于住院期间行永久起搏器置入术。随访4个月~6年,中位随访时间2年,无主动脉瓣下再狭窄,无死亡。结论继发于CHD术后的主动脉瓣下狭窄,是左心室流出道血流动力学紊乱,形成湍流,血流冲击流出道,形成剪切力,从而引起左心室流出道纤维肌肉增生导致的。改良Kon—no手术或圆锥间隔切除术,手术安全且效果满意。
- 张兴闫军王强郭宏伟李守军
- 关键词:湍流剪切力
- 北京中老年自然人群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的分布及相关因素被引量:5
- 2008年
-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自然人群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CFPWV)的分布及相关因素。方法对北京市石景山区1519名44—79岁居民进行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调查及CFPWV测量。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和偏相关、多元逐步回归分析CFPWV的相关因素。结果(1)调整年龄后,男女CFPWV均值分别为11.4m/s和11.1m/s,男性显著高于女性(P〈0.01)。无论男女,随着年龄增长,CFPWV增加,趋势检验有显著性(P〈0.01)。(2)调整年龄、性别后,高血压、糖尿病和心率较高组(≥70次/min)CFPWV显著高于非高血压、非糖尿病和心率较低组(〈70次/min)(P均〈0.01)。(3)简单相关显示:不论男女,年龄、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心率均与CFPWV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2~0.46(P均〈0.01);女性CFPWV还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显著相关,相关系数为0.11和0.13(P均〈0.01);多元逐步回归显示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心率是CFPWV的独立相关因素,年龄是CFPWV最大的相关因素。结论我国中老年自然人群中,年龄、性别、收缩压、舒张压、空腹血糖、心率与CFPWV显著相关,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体质指数与CFPWV不相关。
- 颜流霞李莹赵连成谢高强郭敏张兴史平武阳丰
- 关键词:动脉中年人老年人
- 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应激性心肌病持续性室壁瘤的临床效果及预后分析
- 2021年
- 目的:总结应激性心肌病持续性室壁瘤患者经左心室成形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对手术效果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应激性心肌病合并持续性室壁瘤患者接受左心室成形术临床数据,对术前及术后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同时进行门诊及电话随访,对预后情况加以总结分析。结果:入组患者15例,其中女性10例(66.6%),超声心动图均提示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和心尖部室壁瘤形成,且室壁瘤病史均超过3个月,没有阻塞性冠状动脉病变或急性斑块破裂的冠状动脉造影证据,术前的LVEF为(45.7±6.7)%,血清NT-proBNP为(8739.25±7282.82)ng/L,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左心室成形术,出院时复查超声心动图提示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及室壁瘤消失,LVEF提升至(57.6±7.4)%,NT-ProBNP下降至(823.4±472.5)ng/L,术前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时间1~10年,随访过程中无死亡事件发生,无复发病例。结论:应激性心肌病致持续性室壁瘤较为罕见,经外科左心室成形术治疗后,室壁瘤消失,心功能改善,预后好。
- 张兴杨研王巍李宝童
- 关键词:应激性心肌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