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培培

作品数:5 被引量:38H指数:3
供职机构: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播种
  • 2篇氮肥
  • 2篇水稻
  • 2篇条播
  • 2篇机插
  • 2篇播种方式
  • 2篇播种密度
  • 2篇插秧
  • 1篇氮代谢
  • 1篇氮肥利用
  • 1篇氮肥利用率
  • 1篇氮肥运筹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行距
  • 1篇秧龄
  • 1篇秧盘
  • 1篇叶位
  • 1篇育秧

机构

  • 5篇四川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张培培
  • 4篇任万军
  • 3篇胡剑锋
  • 3篇周伟
  • 2篇杨文钰
  • 1篇陈勇
  • 1篇雷小龙
  • 1篇张强
  • 1篇钟晓媛
  • 1篇胡剑峰
  • 1篇张强
  • 1篇赵中操

传媒

  • 1篇植物营养与肥...
  • 1篇中国水稻科学
  • 1篇核农学报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7
  • 2篇2013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播种方式和播种密度对杂交籼稻机插秧节本增效的研究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探索机插杂交籼稻稀播育秧秧苗生长特性、栽插质量、产量与效益特点。【方法】以F优498和Ⅱ优498的种子为材料开发并优选条播器后,采用两因素裂区设计,播种方式为主区,播种量为副区。【结果】条播播种均匀度优势明显,24行条播规格效果最佳。播种14 d后,秧苗开始产生分蘖芽,播后17至23 d是分蘖芽发生速率最快时期。随播种密度的增加,成苗率、干物质积累量、根冠比、秧苗充实度、N积累量、分蘖芽发生率、发根力、漏插率都呈降低趋势,同时有效穗数增加,每穗粒数减少,产量先增加后降低。条播相对于散播,秧苗整体素质较好,易形成壮秧,产量较高。【结论】投入与产出综合分析,采用条播方式,播种密度为50 g/盘时,秧苗群体密度和个体优势之间能得到较好的协调,产投比最高。
胡剑锋杨波周伟张培培张强李培程任万军杨文钰
关键词:条播稀播
麦茬长秧龄条件下氮肥对机插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及产量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1
2011年
为弥补秧苗超龄对长秧龄机插稻生长产生的负效应,以杂交中稻品种冈优906为材料,设置施氮量和氮肥基、追配比两因素试验,研究了氮肥运筹对机插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长秧龄机插稻植株氮素积累动态符合Logistic曲线增长规律。随施氮量增加,植株氮素积累总量增加,稻谷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氮素农学效率和氮素生理利用率均减小,氮素当季利用率呈先增后减的趋势。同一施氮水平下提高穗肥比例,氮素运转效率、收获指数、农学效率、生理利用率和氮素当季利用率增加,稻谷生产效率降低。长秧龄机插稻产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对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有显著影响,成穗率、每穗实粒数、充实率、充实度随后期施氮比例的增加而增加,施氮量为225 kg/hm2,基∶蘖∶穗肥比为4∶3∶3的氮肥运筹方式下长秧龄机插稻产量最高。
胡剑锋张培培赵中操任万军杨文钰
关键词:水稻机插秧氮肥运筹氮素利用效率
一种条播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条播器,包括:进谷斗;与所述进谷斗相连的振动器;设置于所述进谷斗出料口处的导种槽,所述导种槽上设有平行布置的多个种子导引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条播器,种子由进谷斗进入,在进谷斗的导向作用下,进入导种槽中...
任万军胡剑峰雷小龙李培程张强张培培周伟陈勇
文献传递
穗肥追氮比例对机插杂交稻籽粒生长及若干生理特性的影响
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四川郫县大田试验条件下进行,以代表性杂交稻组合F优498为材料,研究了同一施氮量条件下,不同穗肥追氮比例对机插杂交稻产量形成、籽粒生长的生理机制与氮素积累、分配及利用特征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
张培培
关键词:籽粒灌浆碳氮代谢氮肥利用率
文献传递
播种密度和方式对机插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被引量:6
2021年
为探讨育秧播种密度及方式对机插籼稻分蘖成穗的影响,本研究以常规籼稻黄华占,杂交籼稻F优498为供试材料,在不同播种方式及密度处理下,研究不同育秧处理机械移栽后水稻的分蘖成穗特性。结果表明,机插移栽后主茎4/0~9/0是一次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4/0~8/0是其分蘖成穗的优势叶位,产量贡献率总和达到50%左右;主茎3/0~7/0是二次分蘖发生的优势叶位,4/0~7/0是二次分蘖成穗主体,产量总贡献率为30.20%,其中主茎第5叶位是一、二次分蘖成穗的绝对优势叶位。不同播种方式间,机械条播分蘖发生率和成穗率均高于机械散播和人工撒播,一次分蘖优势叶位产量贡献表现为机械撒播最大(51.90%),机械条播最小(46.50%),二次分蘖优势叶位产量贡献率以机械条播最大(33.30%);在不同密度间,密播主茎及一次分蘖贡献率均大于稀播,但二次分蘖贡献率稀播较大。机械条播和稀播下主茎、一次分蘖、二次分蘖间每穗实粒数、千粒重均高于其余处理,其分蘖成穗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二次分蘖上。生产上可通过机械条播及稀播的协同调控,充分发挥优势蘖位的作用,提高分蘖发生率及成穗率,进而提高产量。本研究结果可为机插育秧筛选较优的播种方法,同时为机插秧合理利用优势叶位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李珍珍周伟张培培钟晓媛何连华任万军胡剑锋
关键词:机插稻播种密度播种方式
共1页<1>
聚类工具0